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从“明德亲民”到“立德树人”

[db:作者]  2017-05-22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陈鷟 中国海洋大学宣传部长

    两千多年前,中国教育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明德亲民(亦说新民)”之说与今天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虽然时代内涵不同,但两者以德为先、以人为本的教育归旨却遥相悬契,一脉相承,呈现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大学之道。

    “明德亲民”,支持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两千多年前,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就给华夏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提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目标——大同。这一理想目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在天堂而在人间,不在彼岸而在此岸,不靠上帝的赐予而靠一代代人的修齐治平。

    于是,教育逻辑介入了社会的发展,自然地成为了社会的基石,贯穿了民族发展的全过程。它通过“明德亲民”,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读书人,一代又一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者,一代又一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一代又一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仁人君子。再通过他们的修齐治平,团结引领,促进整个社会不断向前,走向“至善”,使得中华文明一路走来,成为人类文明中唯一未曾迁徙亦未曾断裂的一脉,不仅长期处于人类文明的潮头,而且历经磨难还能浴火重生,至今仍然阔步行走在可持续发展的大道上。“明德亲民”,功莫大焉!

    “立德树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的“明德亲民”,今天的“立德树人”思想有着鲜明的也更加先进的时代内涵。其所立之德,既包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有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其所树之人,既是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更是又红又专、德才兼备,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立德树人”,既体现了贯通人与家国天下的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

    今天,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强调“立德树人”,如此重视高等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就方向而言,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水平质量而言,教育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所以,今日中国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民族复兴的伟业,亟待一大批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人才。今日中国有2852所高校,有3647万名在校学生。这是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试想,如果我们坚持“立德树人”,建设好一批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一大批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培养出数以亿计的仁人君子和可靠接班人,这样一个庞大而优秀的群体整体发力,将推动中华民族这艘巨轮顺利驶向伟大复兴的目标。甚至可能为人类共同命运的探索,为促进人类文明迈向更高层级作出新的贡献。“立德树人”,值得期待!

    传统是民族的根本,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一个葆有优秀教育传统和不竭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正因为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伴随着民族发展的历程,从“明德亲民”到“立德树人”,一脉相承又与时偕行,革故鼎新又不断返本开新,始终为民族发展培护着根本,浇注着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更是勇立潮头,勇于担当,中华民族的大学之道才源远而流长,中华民族才有了几千年的持续发展与辉煌,才有了历经磨难后伟大复兴的希望!(陈鷟)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7-05-22 180000/16858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