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久久为功 让老百姓享有更多获得感

[db:作者]  2019-11-12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彭水民族中学校园 彭水第三小学苗族花鼓表演 森林希望小学开展书法活动 彭水五小的学生在青少年消防体验馆开展体验活动 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让山村学校学生午餐时间更快乐窦向军/摄影

    教育奠基中国

    这里,地处重庆东南部、武陵山区,“两山夹一槽”地势,美丽的阿依河蜿蜒流淌,自然生态良好;

    这里,有“世界苗乡”之称,辖区内有汉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侗族等12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

    这里,又是重庆仅存的9个国家级别贫困县之一,受历史和区位条件影响,贫困程度深,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70万儿女,在享受旅游、农业发展带来红利的同时,对教育有着深深的期盼,如何与良好的自然生态同步同向?如何打造教育的“绿水青山”?如何办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彭水教育人对此有着深入的思考。

    “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秉承这样的理念,近年来,彭水县政府部门在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着力提升教育质量,走出了山区、民族地区的特色发展之路,写就了一份栉风沐雨、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的答卷。

    “补短板”:

    优先保障,全面履行教育职责

    至今仍有村民记得彭水县第四小学最初的办学情景:全校仅有一名老师,一间民房,23名学生。2017年,全校师生进驻新校园。新校园现代化教学楼错落有致,科技艺术楼傲立山腰,融入智慧型管理的教室、科技室、劳技室、舞蹈室、书法室、录播室和独有特色的山谷书屋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各种设施设备高端大气。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这些年,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变了模样,真是越来越好了。”周边村民都为学校发展竖起了大拇指。

    这不仅仅发生在一所学校,彭水第三小学经过改建扩容后,学校新增教室36间,教师办公室10间,办学规模扩至每个年级8个班,可容学生3000人左右,有效缓解大班额现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几年,一直困扰学校的校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校长昌建敏脸上绽放了笑容。

    彭水县第三小学、第四小学仅仅只是该县着眼均衡,优先改善办学条件,逐步补齐办学校舍场地“短板”的一个缩影。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实施科教兴彭、人才强县战略”成为全县共识。

    “努力办好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教育”,在这样的宗旨下,彭水教育人拧成一股绳,为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

    彭水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实施方案《彭水县创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突出问题整改任务分解表》,制定并实施了《彭水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彭水自治县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实施规划(2014—2018年)》《彭水自治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工作方案》《彭水自治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等,明确了工作目标、时间表、路线图。

    党政重教成了第一要义。建立健全县领导定点联系教育、联系学校和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等制度,研究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并强化财政对教育保障力度,增加落实教育投入。积极优化学校布局,努力满足办学需求。县政府部门、县教育部门分别与乡镇(街道)部门、学校签订责任书,全面落实责任。

    彭水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补齐教育发展的突出“短板”,编织教育公平的保障网——

    健全完善义务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细化部门、乡镇、街道责任,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创建国检达标;严格国检标准,按照“一校一策”落实责任,制定时间表,落实专人办理,认真筛查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国检标准所缺项目,缺什么就补什么,坚持做到特事特办,专人专办;进一步多措并举,加大财政投入,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对学校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依法治校水平。

    针对薄弱环节重拳出击。通过健全政府部门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机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目前,已累计化解均衡达标难题50个,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4个在建项目、启动征地扩建学校21所,办理66所学校的不动产登记证,逐步补齐办学校舍场地“短板”。 

    一组“硬数字”可见彭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先保障托底之功:2014—2018年,全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70.62亿元,连续5年教育经费投入达到了“三个增长,一个提高”法定增长要求;投入校园文化建设资金2060万元,学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2014—2018年,落实“全面改薄”资金,累计投入资金37695万元,在改薄的基础上推动了均衡发展;近5年,按教师工资总额1.5%划拨教师培训经费2926万元,用于对师资队伍提高培训;2016—2018年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城市教育费附加、城市建设配套费及土地出让金等按规定计提,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累计17314.2万元。

    “出实招”:

    重拳破冰,全面加快一体化发展

    从一所基础相对薄弱的普通高完中,发展成为一所让老百姓充满期待的学校,彭水民族中学就是实例。

    彭水民族中学共有苗族、土家族、蒙古族等12个民族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占比66%左右。历经几十年的坎坷历程,三次易名,两次迁校,2017年9月,彭水民族中学圆满完成了又一次迁校工作,实现了历史的转折之年。

    投资近4亿元的彭水民族中学新校区,教学楼、综合楼、科技楼、图书馆、行政楼、学生活动中心、艺体楼、学生食堂及服务部、学生宿舍,标准足球场、篮球场,应有尽有。“错过了这一机遇,民族中学将很难有更好的发展机遇。”李俊校长感慨道。

    有“面”还要有“里”。针对生源基础不理想、学生信心与勇气不足、视野受限等基本情况,学校提出了“养兴教立、德馨文蔚”的人才培养理念,从育德、育心、育行开始,做“幸福教育”,形成了“认知幸福、感知幸福、规划幸福、创造幸福”的校园氛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如何把教育做大做强?如何利用有限的优质资源,以强扶弱,以大带小,同向均衡共进?彭水县教育部门开动思维,积极探索实践集团化办学之路,用一体化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13年,彭水县印发了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采取“名校+分校”和“强校+弱校”方式组建教育集团。由一所优质学校为集团总校,乡(镇)村学校为集团分校,采取“一校多点”等方式全面启动农村薄弱学校扶助行动,强化优质中小学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教育科研等方面对乡镇及以下义务教育学校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集团化办学逐步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集团内学校之间实行管理互通、师资共享、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捆绑考核。彭水要求各教育集团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校区之间的教育资源整合,实现集团内部课程、名师、德育、校外活动基地等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教育集团每学期应有计划地开展工作调研、指导和评估考核工作,每学期开展送教、学科集体备课、教科研等活动不少于4次,面向学生的各类协作活动每学期不少于2次。

    考核是严格的。彭水建立了教育集团化办学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完善教育集团督导评估标准和实施方案,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社会认可及发展潜能等层面,全方位进行办学质量监测,每学年对每个教育集团进行专项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相关学校学年教育工作和校长、教师年终绩效考核。逐步建立教育集团内学校捆绑考核制度,全面推进学校之间共同发展。建立集团化办学视导诊断制度,每年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开展集团化办学诊断,把推动教育集团发展与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结合起来,为集团学校健康发展把关。

    目前,全县已形成以彭水中学、彭水一中、彭水民族中学、彭水一小、彭水二小、彭水三小、彭水四小、彭水森林希望小学为中心的8大教育集团,涵盖龙射中学、郁山中学、鹿角中学等37所中小学,有效推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抓重点”:

    强筋健骨,全面推进师资均衡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命脉,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痛点更是重点。彭水从师资引进、培训、交流以及利用一体化打造、外域优质资源等多方混合施力,给乡村学校“输血”,提升“造血”功能,培养了一大批真正能奉献山区教育,为山区教育站好岗的优秀教师。

    2012年9月,彭水森林希望小学与重庆市人民小学、鹿角中心校与重庆市巴蜀小学、清平小学与重庆市珊瑚实验小学、桑柘中心校与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新田小学与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彭水一中与重庆南开中学六对学校牵手,结对捆绑式发展。充分利用东(山东聊城)西协作,引进重庆两江新区学校、北京101中学等优质资源,对口帮扶龙射镇中心校、民族中学等23所学校,借助教育管理智慧提高校长教师工作水平。

    名校名师为山区教育打开了另一扇门。近10年来,重庆南开中学对彭水一中“一对一”帮扶,分享与交流,上移植课、示范课,蹲点进行指导,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

    各校努力探寻符合自身发展的均衡教育之路。2013年,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郁山镇大坝教学点,应用项目资源积极进行薄弱学科(音乐、体育、美术)“双师教学”模式探究。经过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应用项目资源进行村小师资培训策略,解决村小教学点教师理论培训的瓶颈。形成了课堂教学的应用策略:根据“教师上课”栏目进行教学以及运用“拓展资源”进行灵活整合式教学,应用“学生自学”进行“双师教学”模式教学,有效地解决了乡村教学点学科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模式单一的长期困扰。

    “双师教学”给教学点的课堂教学打开了一扇窗。在郁山镇大坝教学点墙壁上,装点的绘画作品是孩子们通过学习“快乐手工”“夏加儿美术”后完成的佳作;清晨,悦耳动听的歌声是孩子们通过网络名师所学的“快乐音乐”;课间操,孩子们开心地跳着《说唱中国红》《向快乐出发》《最美的光》等舞蹈也都是通过“双师教学”所学的“韵律舞蹈”……

    如今,“双师教学”模式在郁山大坝村小、木楠大堂村小等学校及教学点得以推广,通过“互联网+‘双师教学’”这种模式,各校逐步实现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需求。

    近年来,彭水县适应办学需求,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不断动态调整学校编制,通过公开招聘、定向招录、“双特”计划等方式,结合“全科教师”培养,调整、充实和改善城乡教师队伍结构。

    一笔人才账,记录了该县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近5年,彭水教育部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干训师训达5万余人次。认真落实国培、市培、县级培训计划,培养市级骨干教师31名、中小学特级教师3名、市级学科名师4名、市级乡村工作室主持人1名,获“重庆市名师奖”1人。县政府部门命名名师工作室8个。2013年以来,落实“三区”支教、村小支教政策,已选派支(走)教教师335人次,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任教师交流人数分别占15.4%、7.7%。5年累计引进和招聘教师1236人,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小学和初中在师生比、学历提高、岗位结构三个方面全部达标。

    “学校不断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管理,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很敬业,具有较强的职业操守,经常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放心将孩子送到学校去。”思源实验学校一位杨姓家长说道。

    “亮特色”:

    一校一品,全面扩展优质资源

    集聚武陵山地域文化、苗族文化和耕读传家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彭水县自然天成独特的文化范本。

    走进位于彭水县西北部的龙射镇中心校,教室的走廊、楼道间到处都张贴着孩子们的“纸浆画”,这种以报纸、作业本等各类废旧纸张为原材料的作品色泽丰富,有着浓浓的乡土味道。

    “先将废旧纸张用水浸泡、软化,然后将多余的水分拧干、撕碎,加入浆糊揉匀制成纸浆泥,再根据画面色彩的需要进行调色,按照构图将纸浆粘贴在木板上,最后根据画面处理成一些特殊的肌理效果,表现凹凸效果的就利用揉皱的报纸用牙签进行处理。”

    这是学校师生结合美术教育独创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纸浆画”是一种既有绘画特质,又具有工艺制作类型的粘贴画。因陋就简,变废为宝,“少花钱,不花钱”,美育就能在简单中展现丰富。

    近年来,学校又将纸上烙画、藤草编纳入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中,形成(纸浆画、纸上烙画、藤草编)三个项目齐头并进,师生全部参与。

    在彭水,特色发展,质量提升,不是一校一地的“独角戏”,而是整体能力提升与拔尖能力培育相结合的宏大体系构筑。

    彭水把文化育人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突破口,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深入实施艺术教育,加强活动课程建设,落实“2+2”项目、“1+5”行动计划、课程辅助活动等,以每天一小时广泛阅读、一小时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课程辅助活动为抓手的“三个一小时”工程为保障。

    “根据自身实际,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促使民族文化入校园。”在此理念的引领下,彭水县形成了苗族歌舞、竹竿舞、烙铁画、粘贴画、漫画、象棋、围棋、书法、足球、竹铃球、藤草编等系列特色校本课程——乡村教育生态的重建,让每一所乡村学校都“美”得有滋有味。

    彭水民族中学以“踩花山”“竹铃球”“竹竿舞”等当地特色活动为内容,丰富学生每天的课间操活动。还计划将彭水的阿依河、蚩尤九黎城、鞍子苗寨磨盘石这三大标志性景观在校园中呈现,营造更好的民族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小而美、小而精的校园出色出彩。诸佛寺小学“脚踏‘石’地”,龙射小学“土沃苗壮”,三义小学“根植乡土,雕琢人生”等,全县中小学校基本形成“一校一品”格局。目前,已命名县级特色学校6所、特色项目学校7所,国家级别、市级特色学校有20余所。

    “鞍子苗歌”“高台狮舞”两项已申报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蜡庄傩戏”“朗溪竹板桥造纸”等26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值得一提的是少儿美术成绩骄人。学生作品获首届全国“创新杯”少儿漫画大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4个,获市级艺术展演一等奖14个、二等奖22个、三等奖3个,实现了从少儿美术“实验县”到“基地县”“示范县”的跨越。

    “谋福祉”:

    扶贫攻坚,全面改善教育民生

    57岁的陈明荣在朗溪乡执教的37年里,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从这里毕业,也见证了学校的点滴变化。令他动容的则是校园里的那间食堂。

    据陈明荣回忆,2010年,学校在各方人士的帮助下,建成了一间简易的“爱心食堂”,孩子们可以自己带饭进行加热,然后吃上一顿美美的午餐。“之前,每天上午8点开始上课,下午3点放学,老师和孩子都只能吃两顿饭。”饿着肚子讲课,饿着肚子听课,学生和老师的精神状态很大程度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现在一切都变了。自2012年正式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朗溪乡中心校历经三次改造升级,不断优化设施条件,彻底解决了师生的午餐问题。如今,孩子们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营养又均衡。

    当然,这一切非一日之功。持续的民生改善都是真金白银,对于底子本就很薄的彭水县更是难上加难。但他们初心不改,义无反顾,再难,也要想方设法克服。

    敢战才能胜。2018年,彭水县在全面落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基础上,兑现贫困学生资助资金7755.52万元,惠及学生37485人次;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补助生活费578.75万元,惠及贫困儿童4790人次;落实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1492.25万元,惠及学生24375人次;落实义务教育非寄宿建卡贫困学生补助资金739.93万元,惠及学生16713人次。

    为“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失学”,彭水县开展教育精准脱贫,出台《彭水自治县教育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因贫失学。近5年发放资助金47201.04万元,受益学生62.9万人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已累计投入资金20442.18万余元,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

    在保障特殊教育群体就学方面,彭水县建立了“三残”少年儿童、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对残疾儿童群体给予重点关注,对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实行“一人一案”,依靠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等形式,逐一安排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对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并为其建立学籍加强管理,确保残疾适龄儿童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几年间,青山绿水有了别样风采。一幢幢教学楼拔地而起,一所所学校如花园一般,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一块块绿茵操场上孩子们飒爽英姿,浑身洋溢着光亮,大课间、足球赛、集体舞,敲锣打鼓,琴声悠扬……欢声笑语飘得很远很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彭水的美丽山水增添了无限生机,让武陵山区、苗寨土家等非遗文化得以代代传承,让山里的孩子不仅能上学,还能上好学。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9-11-13/168630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