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举行的一场科技前沿与战略圆桌会议上,与会专家认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必须抛弃“唯排行榜论”,因为没有绝对通用合理的评价指标,标准化指标会导致千校一面。
一直以来,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大学排行榜,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起伏动荡、众说纷纭之中受到公众的热捧。时至今日,对这些大学排行榜,人们渐渐没了最初的“心惊肉跳”,公众亦慢慢恢复了应有的“淡定自若”。于是,在当前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阶段,针对专家所提出的“必须抛弃唯排行榜论”观点,还应深思。
其实,抛弃“唯排行榜论”并不等于完全不需要排行榜。客观来讲,排行榜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它将极为复杂、多变的大学问题与情境数量化和可计量,实现了相关指标的有序化和可比性,具有相当大的导向作用和参考借鉴,为高校日后谋篇布局、发展规划给出有益参考。可惜的是,在此前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一些排名机构通过背后的各种利益交换而丧失了中立、客观的标尺,一些高校更是追着“有利于自己”的排行榜跑,失却了方向,自乱了阵脚。而诸多大学排行榜看轻人文社会科学,无从体现大学教学质量和创新品质,难以表征特色化办学状况等局限性业已不同程度存在。显然,如若对此不加以正视相待,只会使排行榜陷入简单化泥沼,导致排名结果的无限泛化,对高校“双一流”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那么,究竟是大学影响排行榜还是排行榜改变大学?要回答好这一关键问题,尚需回到推出排行榜的原初上来。毕竟,高校“双一流”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注定不能以排名论英雄,不能只顾指标不顾目标,更不能为了指标而违背目标。如此这般,高校才会有更强大的战略定力,立足长远而内外兼修,以完成“双一流”这项史无前例的伟大教育实践。
若将“排行榜”“指标”视为一种外在的诱致性因素,那么“质量”“创新”“特色”等便可称之为内在的自主性要素,这两者就好比高校“双一流”建设之两翼。应当说,当前的高校已经从既往硬件设施投入的多寡、一流人力资源的高下,逐步转向现代大学内涵建设。高校应自觉把握时代脉搏和现代诉求,主动遵从学术属性和教育规律,崇尚踏实做学问、真实做研究的学者风范和培养理念,并将其渗透进师生的集体自觉行动之中。同时,还应前瞻性地开领高等教育时代风尚,富有实力、特色和个性地各自表述精彩,以更开放、更多元、更自信的姿态,来满足学生和国家长远发展。归根结底,吸引到一流水准的学者全职工作,拥有一流的硬件环境和令人向往的大学精神,培养大批一流创造性人才,输出大量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研究成果,打造新思想、新文化的策源地,成为师生共度美好时光的精神家园,则一定能实现内化于心、大众默许的“一流”。
“双一流”建设绝非朝夕之功,一所高校究竟是为了进入“双一流”还是因对自身目标定位的科学认知后而自信满满地进入“双一流”,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境界。当中国高校展“双一流”之两翼,迈向世界一流目标必将指日可待。
(作者张立迁,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