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扎根西南大地 培育时代新人

[db:作者]  2018-11-20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嘉陵与长江相汇而生重庆,人文与科学相济而衍重大,坐落于西南重镇重庆直辖市的重庆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刻上了其坚毅、包容、勇立潮头的品格。

    自1929年建校以来,重庆大学秉持“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和“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精神,围绕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办学愿景,以造就“行业精英、国家栋梁”为办学使命,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优良的思想品格、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与浓郁的本土情怀的优秀人才”。一直以来,重庆大学积极进取,不懈努力,薪火相传,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30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面对高等教育的重任与挑战,重庆大学传承校训精神,勇担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zhòng dà)”使命,开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重大(chóng dà)”行动。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高水平有特色人才培养结硕果

    突出能力为重构建通专结合模式

    为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作为工科特色比较突出的大学,重庆大学通过实践“通专结合”的教育理念,促进理工融合、文理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建设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践四大类通识课程,搭建了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每年开设课程120余门。

    “快!占座位!”这是重庆大学“大学国文”通识课前必上演的一场“争战”。一门通识课程,何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重庆大学编写的《大学国文》教材选择了中国历史上更能体现华夏文明特征的文献,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文献阅读,由点及面地发散至其背后的政治、经济、考古等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唤起了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据该门课程任课教师万曼璐介绍:“‘大学国文’的教学团队针对理工科学生轻感性重知识的思维特点,以学生之‘专’引导其知识之‘通’,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促使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还帮助了学生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切实地融通为一体。”

    重庆大学构建了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形成了一批像“大学国文”这样深受学生喜爱的通识课程。学校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成员,积极开展与国内其他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的交流协作,积极推动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

    突破专业壁垒实施跨界培养

    重庆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实施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了完善的二专修读、辅修计划及转专业制度,为学生提供了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每年约800余名学生跨专业修读。此外,学校还连续6年开展联合毕业设计(论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快来看!好酷的建筑模型,还带雪景,太美了。”在今年建筑学部“大部制联合毕业设计”展上,一个现场参观的学生不禁赞叹。谈及联合毕业设计,今年刚毕业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梁蕾如是说:“联合毕业设计不仅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整个工序中的其他专业以及整体的协调配合有了一定的把握。这些都是我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的。”

    重庆大学的联合毕业设计形式多样,类别丰富。除了学部内部的联合毕业设计以外,重庆大学也已成为由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发起组成的国内首个建筑学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团队,成为“八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固定成员。联合毕业设计改变了传统毕业设计的线型工作模式,打破专业壁垒,使各个专业参与者都能在信息共享平台上协同工作,有利于建立多角度思维、跨界思维和整体化评价的概念。既促进了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协同发展,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全局意识和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与社会适应性。

    以学生为本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2018年4月底,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UC学院)迎来了首届56名本科生毕业典礼。其中10名学生获得辛辛那提大学Magna Cum Laude(极优等)荣誉学位,29名毕业生到卡耐基梅隆大学、康奈尔大学等海外名校深造,21名毕业生保送至武汉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深造,总体深造率达89%,就业学生成功签约国家电网等知名企业。学院首届学生培养取得硕果得益于校企协同培养(Co-op)模式和全英文课程教学。据UC学院中方院长张志清介绍,“Co-op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持续的、全日制的带薪顶岗实习,让同学们接受职场的零距离熏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锻炼自学、自我管理能力,在各领域、各行业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达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

    与UC学院的专业培养模式完全不同,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则实施中西贯通,文史哲、政经法贯通,本硕博贯通的教育模式。通过跨学科组织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研究人才。作为博雅学院首届毕业生,赵钊对学校的博雅教育模式有着深刻的体会:“博雅教育很独特,诠释了高等教育的真正内涵——要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最好的捷径就是读好书。进入博雅,如同闯入一个敞亮的空间,这里有智慧的脉络,有光芒。”

    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中心,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是重庆大学始终不渝坚持的培养理念。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学校还成立了弘深学院,培养工程研究型、经济管理学术型后备人才;开设ACCA实验班,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开设中广核实验班、长江电力实验班,与重庆固高科技长江研究院等合作成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心,培养应用与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工程人才。依托自主品牌汽车2011协同创新中心,探索涵盖汽车、机械、自动化、动力、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3+1+2”本硕连读、“3+2”直博生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被科技部门列为典型案例。

    重构教学空间探索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从来没有想过,一门专业课程,每次开课都会有超过万人选课。授课效率大大提高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电子商务”课程负责人邵兵家教授感慨道。从该MOOC课程上线以来,每年开课两次,平均每次选课人数超过两万人。与此同时,该课程基于MOOC内容开展的SPOC课程,也很受学生青睐。2016级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何涛就深有体会:“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让我在学习时可以从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解放出来。跨越时空的学习,感觉非常酷也非常有效。”

    重庆大学把课程建设作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的重要切入点,大力推进覆盖所有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培育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课程。学校以MOOC课程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教学资源建设。以重构教学空间为突破口,探索信息化条件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在新老校区建设“多功能远程互动录播教室”用于跨校区授课和研讨,首批建设智慧教室22间用于小班化互动式教学、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于今年建成的研究性教学示范区内,教室里不再是一排排整齐的课桌椅和千篇一律的墙面,取而代之的是灵活摆放的扇形研讨桌、活动的研讨椅、高清显示屏、互动电脑一体机。

    多措并举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重庆大学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组建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创新创业工作,并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从线上到线下,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出台多种形式的措施支撑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学校在新生中实施“启航计划”,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深蓝计划”,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31门,构建基于“指导、培训、孵化”全过程的创新创业竞赛模式,实施“国家—市级—校级”多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年启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依托优势学科设立80余个科技类学生社团,培育创新创业实践团队。加大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2017年起单独设立实验教学改革专项,建设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11个国家实验教学中心(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在这些措施的激励下,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从“科研小白”到多篇SCI论文的作者,刚从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回国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王恬,得益于学校设立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在本科阶段已经以第一作者发表了3篇SCI论文,并在多个全国性学术会议中做主题报告。近5年,学校累计立项各类创新创业项目3434项,其中本科生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85篇,学生获权各类专利145项。近5年学校在国际国内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国际级奖项296项、国家级别奖项1449项。

    学校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与地方政府部门、孵化器等合作建立校外平台,通过兼职导师、外聘专家等途径,组建以行业专家和企业家为主、创业典型为辅的“双导师”团队,培育创新创业实践团队400余支,涌现出“云威科技”“伏特猫”“焊武帝”等一批优秀创新创业团队,“云威科技”营收上亿元、“伏特猫”估值过亿元。

    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引导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中期学生反馈(MSF)’活动在重庆大学具有开创性,为教师了解认识自我、了解学生需求与关切、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平台。《中期学生反馈报告》客观、准确、全面,对教师是重要且难得的指导文件,为我们改进课堂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这是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原理”课程任课教师宁先雄在MSF活动后的感受。

    MSF活动是重庆大学国家级别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开展的系列项目之一。依托该中心,学校打造了完善的中青年教师培训体系,通过中期学生反馈、微格教学诊断、微型教学演练等项目,帮助教师反思和优化教学。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打造“金课”。同时系统开展教职工入职培训、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英文授课培训、优质课程建设培训、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培训、卓越教学研修等常规培训和专项研修。

    以持续改进为目标,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重庆大学还构建了本科教学质量常态监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自我调查及第三方调查质量评价、本科教学绩效考核、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处理—反馈机制有机结合的,覆盖“生源输入—培养过程—毕业出口”完整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数据分析体系。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形成学生、教学督导、同行教师等“全过程、多元参与”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十年行动计划 开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新征程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教育综合改革迈向深入,“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站在新的起点,重庆大学根据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深入分析、缜密研判、周密规划,发布了《重庆大学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简称“本科行动计划”),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的宏伟蓝图,开启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新征程。

    中国特色重大风格行动计划深刻诠释本科教育内涵

    “本科行动计划”主要包括两步走发展目标、新三观理念引领、五大行动举措、六维度量化指标,深刻诠释了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建设路径,创新性地提出一流本科教育理念,体现了一流本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愿望,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学习的权利,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两步走发展目标:到2020年,初步形成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本科教育总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29年重庆大学成立100周年时,形成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本科教育总体水平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新三观理念引领:学校将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质量观、先进的教学观和教学发展观,用教育教学新理念引领教育教学改革走向纵深。

    五大行动举措持续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学校发布的“重庆大学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中,“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等五大行动举措极受关注,是重庆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

    优化专业结构,深化科教融合。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一流专业结构体系,包括以学科大类或主干学科为基础设置宽口径专业,实现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推进优势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开设新工科专业。推进产学研教融合,促进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

    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多维度、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重庆大学开始全面实行本科大类招生培养。学校97个本科专业按25个大类和12个专业进行招生,不同大类的学生在经过1年、1.5年、2年或者3年的通识教育后再进行专业分流,根据学习成绩、职业规划、兴趣志愿,选择大类下的专业继续学习。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创新教学学术理念。构建教师评价与教师荣誉体系,推动教师加大教学投入。以研究性教与学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以“5C”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Creativity,Critical thinking,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ontinuous learning ability,即: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打造“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知识获取”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学校将设立教学创新奖、教学学术奖、教研融合奖,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实现教研融合的发展目标,打通教学研究成果与科学研究成果融合的路径。

    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行动计划”突出通识教育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统领性作用,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学校将在已有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围绕“5C”核心能力培养目标,重整和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科学精神与探索创新、哲学审视与思辨求真、文化传承与沟通交流、社会认知与合作担当、自然生命与自我塑造5大模块,并将美育、体育、心理学、设计艺术、社会实践等通用基本能力培养的课程与环节纳入通识教育范畴,形成重庆大学通识教育2.0版本,为大类培养、学科交叉、通专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营造一流教学生态,健全一流本科教育支撑体系。为了保证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顺利实施,“本科行动计划”特别提出统筹本科育人体系顶层设计,构建全面协同的“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以一流的教育生态支撑一流的本科教育。

    新时代、新目标、新使命、新征程,重庆大学师生已扬帆启航,向着建设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为重庆大学的本科教育跻身世界一流水平而不懈努力!(李正良 董凌燕 赵深艳 周建林)

数读重庆大学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

    一流本科教育生态

    给领跑者以空间,创造通向成功的天梯;给并跑者以约束,搭建顺利成才的平台;给跟跑者以帮扶,砌筑成长自立的台阶。

    “两步走”目标

    到2020年,初步形成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本科教育总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到2029年,重庆大学成立100周年时,形成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本科教育总体水平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两个引领

    优势学科本科教育示范引领 以“研究性教与学”引领教育教学改革

    三个方面深度融合

    产学研教深度融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

    行动计划“新三观”

    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 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质量观 先进的教学观和教学发展观

    “5C”核心能力培养

    Creativity,Critical thinking,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ontinuous learning ability

    五大通识教育模块

    科学精神与探索创新、哲学审视与思辨求真、文化传承与沟通交流、社会认知与合作担当、自然生命与自我塑造

    六个维度的量化目标

    专业、师资、课程、探究式教学、国际化、深造率

    多元培养模式

    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多维度、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3+1”“2+2”“1.5+2.5”“1+3”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8-11-20/16988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