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没捐款就该被示众?

[db:作者]  2018-01-26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一件初衷良善的事情,如果方法僵化,操作上不够人性化,也可能事与愿违,引发纠纷与冲突。不管学生和家长捐款不捐款,都应给予基本的尊重。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广东茂名市一所民办小学,一名学生家长不幸患了重病,师生们纷纷捐款。有学生家长反映称,老师强迫学生捐款,不捐款的学生还被拍照发到了家长群。有几位家长随即在微信群里对老师的做法提出异议,反倒被老师教育了一番。

    对于那些患上重大疾病的人来说,仅仅依靠家庭力量显然力不从心;“制度补血”的健全社会保障也好,“众人拾柴”的民间慈善也罢,都有助于给一个陷入困境的家庭雪中送炭,让他们悲苦的人生多一些光亮和温暖。面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家长,这位老师没有麻木、冷漠地无动于衷,而是积极组织学生和家长募捐;这种“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共同体意识,应给予基本的肯定与认同。

    一件初衷良善的事情,如果方法僵化,操作上不够人性化,也可能事与愿违,引发纠纷与冲突。不同的学生和家长对同一个行为目标有不同的价值认知,不同的家庭也有不同的生存生态,爱心募捐的自愿原则应该是双向度的,而不是单一维度的。学生和家长既有参与募捐的自由,也有说“不”的权利。不管学生和家长捐款不捐款,都应给予基本的尊重。

    面对不听话、不顺从的学生和家长,这位老师或许觉得自己的尊严、权威和声誉受到了侵犯,地位受到了挑战,于是通过对学生污名化的方式来出气。没捐款被示众的学生被污名化,从一个完整的、正常的人被降低为沾上污点的人,被赋予某种不光彩的色彩。这样的人格矮化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学生和家长的抵触与不认同。

    目标正义并不意味着程序正义,初衷良善也并不意味着结局圆满。没捐款被示众不仅让学生承受了身体上的痛苦,也让他们承受了精神上的伤害。师生关系的扭曲,让学生们伤不起——在过去,师生关系通常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强调教师的权威,却忽略、漠视学生的权利与尊严。在目标正义的遮蔽下,程序正义频频失守。教育手段的粗暴、生硬、冰冷,给一些孩子稚嫩的心灵留下了阴影,影响他们精神世界的发育。

    从道德捆绑到污名化,再到面对家长的批评质疑自弹自唱、孤芳自赏,“暴力育人”往往也是一个连续。其实,在语言上多一些温暖,在细节上考虑得更周全一些,爱心募捐这样一件好事,完全可以有更加圆满的结局。没捐款被示众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师生关系需要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在权利平等、地位均等的基础上,师生双方都应界定清晰的权责边界,不能自说自话,不能任性而为。

    在一些乡村学校,一些好老师依然用自己出色的角色扮演点亮孩子们的希望之灯,助力孩子们的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时俱进地进行重塑与更新,教书育人才会以一种更加柔软、温暖的方式呈现出来。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8-01-26/16996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