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领头雁”领航马克思主义学院

[db:作者]  2018-01-29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各地各高校再次掀起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热潮,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成燎原之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又红又专”培养目标引领大学内涵建设。

    西北师大在实践层面落实为三个“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成“第一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打造成“第一学科”,把思政课打造成“第一课”。

    “破冰”之举是:学校党委书记陈克恭兼任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学校领导全部兼任思政课教师。

    “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首要任务,更是师范大学培养为人师表未来人才的内在要求。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就是要通过深度参与、具体操作,把首要任务和第一责任落细落实,同时带动校内外各方面资源,合力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克恭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郑重表态。

    支撑“头雁效应”的实招还有:

    整合文、史、哲学科资源,投入600万元专项经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特色学科;将《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更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学术期刊,以此为平台,每年举办4次全国学术会议,与该领域的全国专家形成稳定链接,汇聚优秀成果,带动校内学者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形成人才高地和理论高地。

    “我们这几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已经有了一批成果,这些成果的共同特点是: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共同参与,融通马、中、西三种资源。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哲学、中国文化甚至数学、生态学的专家一起探讨,形成的成果就更有说服力。”社科处处长马世年信心满满。

    组建“多科团队”,形成教学共同体。将校内文、史、哲、经济、法律、管理、数学、艺术等学科的优秀专家融入思政课教师队伍,组建“百人骨干团队”,构建多学科背景支撑下的“大思政”队伍,通过多学科协同融通,提升思政课的“含金量”。同时,面向社会聘请了一批各领域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思政课兼职教师,丰富思政课话语体系,让思政课既有灵魂,又有血肉;既能“红”起来,也能“活”起来。

    实行思政课“首席专家”制。推行“一人主讲、集体备课、共同答疑”,凝聚团队智慧,增加学生的获得感,把“最难讲的课”讲成“最难选到”的课,“抬头率”就不是问题。

    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李迎新入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团队。“我要讲好中国故事,让青年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粉丝,发自内心地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数统学院孙小春副教授说:“数学老师也能讲好思政课,用我们的专业知识、逻辑思维解读政治理论,学生更信服。通过讲好思政课也倒逼自己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落实“小灶待遇”。思政队伍用人计划、职称评聘、教学科研项目均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条件、单独评审。与此相配套:所有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必须有思政工作经历。正在进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6名教师因为没有担任过辅导员、班主任或讲授过思政课,被“一票否决”。

    “都是实招。”王宗礼院长兴奋地说。“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从纸上落到了地上。我最关心的是师资队伍,这些年最难的也是师资队伍建设。这次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把全校的优秀专家集中到这里,加上外聘专家,不仅数量增加了两倍,而且结构也深度优化了。”

    三个“第一”是导向。师范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教师,“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需要回答好的首要问题。只有把德育放在首位,让马克思主义学院“强”起来,让马克思主义学科“亮”起来,让思政课“火”起来,才能保证未来的教师在思想上“红”起来。这样的师资驻守三尺讲台,就是放心的,就能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8-01-29/17005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