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的学生在晨读 资料图片
每个孩子在小学阶段能诵读960首经典诗歌,能完整地读完112本经典图画书和30部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可达500万字。
这是一项关于儿童阅读的量化设计。乍一看,这组数据似乎有些庞大,但经过两年的实践推动,它已经有据可查,并且,如此大量、持久、深入的阅读已经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一系列可视可见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让玩性正浓的小学生产生了如此强烈的阅读意愿?又是什么让他们能坚持阅读这么久?什么样的书籍才能吸引学生们深入地阅读?——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的“阅读地平线”项目暨区域性书香校园建设工作,给出了答案。
儿童阅读,是“成绩公敌”还是“教育利器”?
对于西宁市红星小学的老师杨少丹来说,参加工作4年来,借助学校书香校园建设,让班里的孩子们广泛地阅读各类图书,不仅使她自己走向了教学的新拐点,也使学生找到了实现质的飞跃的“助跑器”。
杨少丹是个90后。年轻的她,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对于工作成果的考量自然与很多老师家长一样,单纯地以为学生考试成绩好,门门课的分数高就是个优秀的好老师。工作两年,恰逢学校正借助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实施的“阅读地平线计划”,大力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工作,杨少丹的教育理念慢慢发生了变化。
说起西宁市红星小学,这是一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的薄弱学校,全校1000多名学生中60%以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是这样一所学校,阅读起始于2007年。当时,老师和家长对于儿童文学的认知少得可怜,对于儿童阅读根本没有概念。在学校召开的首次读书会上,老师们才第一次接触到了“绘本”这种崭新的儿童文学形式,并将其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当中。没想到,这一大胆的尝试竟意外地得到了学生空前积极的响应,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求知若渴的表情、不绝于耳的争论,让学校老师更加清楚地看到,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子。
于是,学校进一步研发校本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几年下来,师生一个个变成了“书虫”,大家的眼界宽了,思维活了,见识广了,口才好了,课堂更加有趣了,校园更加温馨和谐了,一度担心的考试成绩不降反升,对比鲜明,就连家长们也变成了爱读书人。阅读以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改变了整个学校,改变了全校学生和教师,改变了家长。
“可以说,阅读让我们这所学校发生了很多朝向美好教育的改变。几年来,我们通过课程理念、课程建构、课程管理、校本教研,让老师和学生们走上了共读、共伴、共研的路子,也使学校教育走向了真正的回归之路。”校长褚媛玲感慨道。
其实,红星小学的实例,只是西宁市城中区打造区域性书香校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目前,西宁市城中区的21所学校1000多名教师、2万余名学生,集体浸润在阅读带来的喜悦之中。而这一切,得益于亲近母语研究院为其量身打造的一套区域整体儿童阅读解决方案——“阅读地平线计划”。
对此,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民阅读研究和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表示,西宁市城中区的成功经验,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启示,即阅读不是儿童的敌人,不是成绩的敌人,更不只是业余的爱好,而是学校教育、教师工作学习最好的推动力量。
深入课程,打破阅读的浅表化壁垒
“经典阅读周”“校园文化节”“主题阅读月”,对于很多地方和学校而言,这样的活动并不陌生。为了推动学生多读书,各地各校每年都要寻找各种机会开展一系列类似的活动。可以说,以活动促阅读成了普遍采用的一个手段。然而,弊端也显而易见——“喊得响做得弱”“设计得深,落实得浅”,为活动而阅读,为阅读而阅读的现象并不鲜见。
“什么样的阅读才不会流于形式?只有基于课程架构,深入课程设置,使阅读课成为学校的常规课程,保证阅读时间和课程实施,才能打破阅读浅表化的坚冰。”亲近母语研究院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如是说。
2014年4月,为了解决儿童阅读推广仅留在活动层面,很难深入的状况,亲近母语研究院结合十多年的研究成果,推出了“阅读地平线计划”,从阅读文化营造、阅读课程建设、教师培养三方面,为区域和学校提供系统专业的儿童阅读解决方案。
计划首先确定西宁市城中区观门街小学、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红星小学和西关街小学为区域内重点建设的4所学校。它们分别是农村学校、城区薄弱学校、有阅读基础的城乡接合部学校和知名大校的代表。
“这是一项颠覆性改革。把阅读纳入课程,不仅要保证课程的时间,还要保证课程的质量,更要考虑打破以往,重新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城中区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局长季启鹏说。
绿色通道,让儿童阅读真正进入课堂
城中区专门成立了局长和校长直接领导和参与的领导团队,为阅读的实施开设了绿色通道。同时构建了专家指导—区域指导—种子教师—教师团队的阅读指导研究网络。另外,城中区教育局领导还定期开展“校长有约”活动,为区域内学校校长之间建立阅读实施的交流平台。
一时间,“儿童诵读”和“主题阅读”两门课程成了4所实验学校的必修课,而“整本书阅读”和“图画书课程”则由实验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性推进,其他非实验学校的17所学校,把“儿童诵读”课程作为必修课,其他三门自主选择实施。
这样的阅读课程,为师生、为家长开了一扇新知的大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改变了家长的行为习惯。西宁市西关街小学二年级(3)班学生纳铭轩的家长说:“为了让儿子一直保持浓厚的读书兴趣,我们改掉了玩手机的习惯,约定每晚陪孩子一起读书。我们相信,身教重于言传,家长首先自己要喜爱阅读,懂得阅读的方法,了解孩子所读的书籍,这样才能指导孩子阅读,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爱上阅读。”
两年时间,看得见的是一系列的改变,看不见的却是关于儿童阅读的种种坚持与执着。西宁市城中区的21所学校,从最初的忐忑到纷纷加入“书香校园”的建设行列,老师们从最初的茫然纠结到现在的思路明晰、满怀信心,这一路走来,区域化阅读的成果,竟已走在全国前列,并成为全国推动区域化书香校园建设的一个样板。
正如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局长季启鹏所言:“儿童阅读唤醒了一部分教师的职业幸福,点燃了他们的职业激情。他们开始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很多孩子因此爱上了学校,爱上了读书。如果说阅读是一个旅程的话,城中区21所学校的2万余名师生,正走在一条通往无限胜景的路上。”(本报记者 王英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