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改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db:作者]  2017-06-07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全面深化法学教育改革

最高人民检察院 徐显明

    法学教育下一步如何发展?我认为应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建议如下:

    一是明确法学教育的基本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需要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法学教育与研究五路大军,法学教育应当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培养和输送法治人才。

    二是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法学教育应当立足国情,坚持“以本为本”,把法律硕士作为法治人才的供给主体,加快建立法律职业与法律硕士学位相对应的体制机制,解决法律职业无基准学位问题。

    三是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注重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培育交叉学科,形成特色学科。

    四是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法学教材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引领,贯彻德法兼修原则,把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作为核心课。

    五是强化实践训练,大幅增加案例课、讨论课、实践课、模拟课内容,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培养。

    六是重点打造一支“思想过硬、师德过硬、学术过硬、传授过硬、实践过硬”的法学教师队伍。

    七是建立“自我评估、官方指导、行业评价”相结合的法学教育评价体系。

    八是实施并提升新一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数量增至百个左右,同时兼顾中西部地区和各省市的合理布局。

    九是继续完善高校与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改善法学教育师资结构。把实务部门理论素养高、愿意从事法学教育的将退人员或已退人员聘为专任师资。

    十是深度而系统地挖掘“中华法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法学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的前提下,激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概念、术语,形成以我为主、面向世界的中国法学话语体系。

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新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 韩大元

    人大法学院作为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以培养“人文情怀、崇尚法治、追求真理、奉献社会”的卓越法律人才为目标。

    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坚持法学教育的人文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培养法科学生基本的道德和修养。合格的法律人首先应具备健全的品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法治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关乎社会正义的实现和维护,也关系民众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待。

    德法兼修、中外兼顾,把中国特色法学理论的“底子”筑得更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这为我国的法学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的推进,中国的法学理论完全走过了“照着讲”的阶段,中国的法学理论和法学教育完全可以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为世界法治建设作出贡献。

    立足法治实践、服务法治实践,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法学教育是实践教育,法律科学是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法律技能是法科生应该必备的专业素质,要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生活中的经验,感悟国家法治进步,建立价值、知识与经验三位一体的体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学有所用的实践精神。

    大力提升国际性,助力国家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积极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法学教育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成为形成中国思想体系与话语体系的重要方面。在法学教育发展中,我们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树立中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形象。

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华中农业大学 李忠云

    在实践中立德树人,要搭好知行合一的“立交桥”。要促进大学生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首先要让他们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结合起来。一是建优建强校内实践平台。学校对校内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对农科专业学生进行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实践训练。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作用,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二是协同建好校外实践平台。先后建成260余个优质校外实习基地,7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00%的农科专业学生走出校园实习。

    在实践中立德树人,要装好实践育人的“助推器”。要汇聚各方资源,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一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将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和指导学生实习列入晋升、晋职条件,将学生校外实习实践作为必修环节。二是健全校地校企共建机制。与地方和企业共研培养方案,共建实习课程,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和技术培训,将合作成果落实到推动产业发展中。

    在实践中立德树人,要把好担当责任的“定盘星”。要让大学生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必须要保持定力,在育人模式上下苦功,做硬功。一是科教融合,推进“三田”“三早”实践育人。通过“种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推进所有农科学生全过程参加农业生产周期实践实习,加强“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的科研训练。二是合作共赢,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发挥院士、专家团队优势,围绕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进行技术协同攻关、开展科技服务,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培养。三是榜样引领,推进典型示范育人。以“本禹志愿服务队”10余年来爱心接力为原型创作的话剧《牵挂》,先后在国家大剧院等公演50余场。观看《牵挂》已成为我校新生第一课。

构筑培养“大医”的全景育人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 陈国强

    “双师”联动,合力育人,构建医学思政体系。近年来,交大医学院不断践行和完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了“一体化、双联动、三贯通”的顶层设计思路,推进合力育人。我们改革医学院学生思政工作体制,成立了学生工作指导委和学生工作党委,形成了本—研互动、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互动的“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

    文化育人、价值引领,追求“有灵魂的卓越”。交大医学院始终将思政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医学生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追求。近年来,我们以品牌讲座为依托、以王振义院士为人物原型的原创话剧《清贫的牡丹》为载体,构建了“读、说、演、学、行”的医学文化育人模式。把握新生季、毕业季教育主题,丰富了医学专业“白袍仪式”等仪式教育的内涵。

    实践育人、医教协同,构建“大教育”格局。交大医学院主动适应国家深化医改对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深化医教改革,推进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实施教学激励计划,实行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我们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引导广大医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进对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通过实践活动引领医学生“德才统一”“专博结合”“知行合一”,树立“医者仁心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和人文情怀。

    同时,建议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从建设健康中国的高度,将医学教育作为国家医改的主要供给侧,与“三医联动”有效衔接,健全医学教育投入机制,强化医学院校办学整体性和自主权,研究从事医学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合理的薪酬标准,吸引更多优秀医生从事医学教育工作。

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清华大学 郑力

    2009年,清华大学启动“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拔尖人才培养工作。

    一是创立“领跑者”理念,让优秀学生作为“领跑者”,带动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施优势转化战略,将学科、师资、国际交流、优质生源、优良传统等方面的办学优势积极、主动、优先地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

    二是“学堂计划”由一流学者领衔,以拔尖人才培养未来的拔尖人才。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学校聘请丘成桐、朱邦芬、张希、施一公、姚期智、郑泉水担任各班首席教授。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学术造诣深厚,在年轻学子中具有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改革探索。

    三是“学堂计划”鼓励多样化实践,尊重并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学科特点、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差异,鼓励院系多样化的措施。在“学堂计划”实践中,学校层面做到尊重“三个性”,即学生个性、学科个性、教授个性,不做统一规定,逐班量身定做、逐生量体裁衣。

    今后“拔尖计划”如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有几点思考与大家探讨:一是推动与世界名校的双向学生交流。在国家的支持下,参与“拔尖计划”的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到国外交换学习,但真正的国际化应该是相互的,我们应该能够接受更多国外一流高校的学生来中国学习。通过建立国际化的课程平台、增加和国际一流高校本科双学位项目的合作,吸引出类拔萃的国际学生。二是在一般考试对拔尖学生区分度不大的情况下,希望能够通过精心设计的选拔项目,考查学生在基础学科领域的志趣和能力,选拔出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德法兼修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中国政法大学 黄进

    我校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提高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质量。

    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融入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首先,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律职业伦理课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金牌”教师团队,并通过思政微课堂、网络思政翻转课堂教学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批深受青年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法律职业伦理课。

    其次,将德法兼修的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对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时,将德法兼修要求明确写入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要求法学专业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之贯穿在日常课堂教学与学生指导之中。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用正确的理论引导法治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法治人才培养上,要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的基本问题。为此,我们将充分利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等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为法治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进一步优化法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在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我们将围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要求,优化法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形成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

    结合法学学科特点,开设法律职业伦理、公益法、法律援助制度等选修课程,配合长年坚持的法律诊所教育、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实习实践,培育法科学生了解国情、关注基层、服务社会的公益服务精神。

    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促进高校和社会法治资源之间的共享与融合。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必须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为此,我校在修订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进一步加大法学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将实务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法学实践教学课程。

建设“新工科”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天津大学 钟登华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不仅为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新工科”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工程人才,关系到“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2016年6月,在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部提出建设发展“新工科”,可以看作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2.0版。近一年来,教育部领导同志多次组织高校深入研讨,相继形成了“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

    “新工科”作为一种新型工程教育,其育人的本质没有变,但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发生了变化。我们认为,“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新工科”建设必须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建设一批服务现代产业的新兴学科专业集群,加快改造传统学科专业;重塑人才培养质量观,制定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标准体系。“新工科”建设必须创新教育方式与手段,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延展实践育人平台,改变工程实践环境和工程实践模式,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建设必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探索同我国历史、国情、文化更加适应,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更加紧密的工程教育体制机制。

    我们既要根植于我国工程教育的历史积淀和传统优势,又要更新理念加快改革创新,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增强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自信,汇聚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培养造就一流的工程人才!

培养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传播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 高晓虹

    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一步深化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

    立德树人,培养拔尖人才,推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着重加强媒介伦理法规类课程建设。我们组织了“媒介伦理与法规”专题培训班。来自全国83所高校的120多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大高校的资深专家为学员授课。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将其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2014年4—12月,受中宣部、教育部委托,组织实施了《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教材的编写工作。该教材精心选取了近60个新闻报道案例进行剖析解读,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主要观点以及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现实要求。

    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鼓励人才培养单位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社会实践中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加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新闻职业道德。如开展国情教育讲座、“三项学习教育校园巡讲”、“好记者讲好故事”进校园等活动。

    实施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抓住部校共建契机,深化学科建设。过去四年间,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为例,我们已经连续三年派出老师前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进行挂职锻炼。每学年聘请10位媒体从业人员进入课堂为学生授课或开设讲座。推进“部校共建”是近年来我们的另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全国已有31家党委宣传部和6家中央媒体联合41所高校开展了共建工作。

为国家培育更多卓越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 周傲英

    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把培育忠诚可靠的卓越中学教师作为重要使命。学校以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卓越教师为使命,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生队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带头走进课堂第一线,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变“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引导师范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加强免费师范生培养,学校组建孟宪承书院,聘请51位名教授担任“人生导师”,帮助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

    厚基础,强能力,开展“着眼‘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学校建设了面向师范生的通识精品教育课程,把爱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理性融入课程教学中。增设了师范生文理基础平台课程,改造了公共教育学与心理学课程,先后分七批建设了139门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其中13门入选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入选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学校组织开展“卓越教师海外研修计划”,至今已选派8批242名优秀免费师范生赴海外访学研修。

    贴近教学一线,互惠多赢,打造优质师范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在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15个省份建设了165个师范生实习基地,组团实习,为学生毕业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少数民族学生回乡任教为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学校每年为基地学校组织“卓越中学教师”培训班、“东西部名校长高峰论坛”,实现了互惠多赢。学生也多次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佳绩。

    目前,学校正在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本科阶段强化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硕士阶段提升教育理论和教师教学技能。为此,学校专门组建了教师教育学院,并在书院组建专业教授、党务工作者、辅导员等参与的工作团队,创新思政工作模式,更加凸显书院在养成育人方面的特色优势,让每位师大学生都在改革实践中受益。

做德才兼备的青年法科生

中国人民大学 曾恒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就读。学院始终将人文教育和法律伦理教育作为卓越本科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史彤彪教授开设的“法律职业伦理”是我们的必修课。我至今还记得,在第一节课上,史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慎独。”他说:“法律人要用一生去践行‘慎独’二字,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刻,都要恪守道德,坚持正义。”除了开设职业伦理类课程外,人大法学院还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助残扶弱、法律援助、临终关怀等,借此培养同学们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道德情怀。

    想学好法学,要做到“博”。法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不同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对某个具体法律问题的研究,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扩展为对所有相关知识的思考。法学研究者倘若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够“博”,就无法全面而深刻地思考法学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观点。除了“博”以外,“专”也是必要的。法学包含几十门二级学科,研究领域众多。我们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刻苦钻研,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有所贡献。

    “博”与“专”应是每一个青年法科生的奋斗目标。为了帮助同学们做到“博”,人大法学院根据卓越本科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开设“新生研讨课”、“方法论”系列课、“案例分析”系列课,同时扩大选修课范围,开讲包括法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内的系列通识课。丰富的课程设置为同学们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为了帮助同学们做到“专”,人大法学院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给每位本科生配备新生导师,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职业兴趣,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高校法学教育发展指明的方向,也体现着总书记对青年法科生的殷切期盼。我们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养,不懈奋斗钻研,为共和国的法治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用实践探索创业之路

北京大学 薛鼎

    ofo小黄车是我和几位同学大学期间的创业项目。回顾ofo的创立和发展,我们深深体会到“创业艰难百战多”,只有经历风雨才得见彩虹。

    ofo的出现,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同时,也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康骑行的新风潮。交通部科学研究院《2017年主要城市骑行报告》显示,ofo小黄车对我国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智能绿色城市建设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要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我们的价值,不是收入最大化或者名誉最大化,而是让自身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相一致,与时代的要求相一致。

    ofo在实现运营数据突破、引领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自始至终坚持对公益事业的参与和投入。近期ofo在公益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4月13日,ofo小黄车与中信银行共同出资成立“温暖每个角落”公益基金,用于帮助贫困地区孩子读书;4月25日,ofo小黄车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署长达五年的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一公里计划”,推广低碳环保的单车出行方式。

    总书记强调,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创业路上荆棘密布,尤其是高速发展的ofo,更是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培养。ofo创始团队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各行业知识,惜时如金,辩证思考,找到了提升运营效率的关键节点,打通了智能硬件、供应链、物流、运营等诸多环节,保证了公司的快速发展。

    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我们认为员工成长速度在于实践度,员工稳定在于和公司文化价值匹配度。因此,ofo聚集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梦想、愿意为改善短途出行做出努力的“德才兼备”人才,已为1000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实践平台。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7-06-07 180000/17057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