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 常熟理工学院宣传部长
紧张的高考结束了。作为中国社会一次规模最大、时间节点最集中的人才大选拔,恢复高考40年来,高考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趁着高考成绩还未公布,我最想和家长与孩子们说,把目光从一城一池的得失中移开。
今年年初,我从高校到地方政府部门挂职,第一天报到后傍晚在街上闲逛,发现街道上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教育培训机构,真不愧是本省高考最厉害的地方。后来发现上到地方官员下到乡村居民,见面几乎都会关心对方子女的学习情况,整个城市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似乎都在围着“孩子考学”这个主题转。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曾反复和身边人说不必那么沉重地去生活,然而总被视为“饱汉不知饿汉饥”。最不怕吃苦的中国百姓,似乎都愿意用一生的苦,去换来收获高考那瞬间的幸福。
我父亲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初,他们那代孩子读书第一课就是:“学生:读书为什么?先生:读书知礼仪。”上学第一天回家就跟父母叩首,第二天知道回家帮父母干活,家人欢喜地说“读书就是不一样”,孩子也备受鼓舞。过去的教材看似没有多少知识,但是读完一年书的孩子在社会化方面就有大进步,言行与不读书者都有了区别,思想道德和行为修养在儿歌式的教育中得到提升。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强调所学即所行。我一直认为从小为父母分担家庭重任,是孩子成长的生动实践,不要因为要学习知识而剥夺孩子尽家庭义务的权利。现在许多家长认为学习压力重、所学知识多,孩子没有精力做家务,我认为这说法貌似有理但并不成立,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潜力,紧张学习和卖力劳动会促进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以一种劳动代替另一种劳动是最好的休息”,从小到大,我父亲一直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教导孩子,效果很好。
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而任何一种教育都有其局限性。我曾经一直遗憾自己忙于工作和粗心大意,在学习上没有帮过孩子,甚至在孩子转学初期被调皮男生欺负都一无所知。但是孩子却坚定表示:她宁愿妈妈不管她,使她没有把时间浪费在补习班上,也使她早早留学国外时不会再受欺负,因为“我经历比别人多”,她常说妈妈的信任和敬业精神让她觉得自己不能懈怠。
回想起来,我自己也非常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家教宽松的家庭中,劳动和阅读是我们课余饭后的主要事情,父母自己看书备课,即便我考了不及格,老师来告状,他们都是一笑了之。印象中他们只担心我生病,在那个家家围着高分转的年代,他们是很另类的家长,考得上考不上,要不要继续读书,都是我们姊妹自己决定。但是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反而激发我们自尊自立,从来没有让父母背负过耻辱,父母一直以我们的成长为荣。
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自尊自爱不是管教出来的,是身教和真爱孕育的。父母不为我们做决定恰是催迫我们对自己负责。“自己不会照顾好自己,遑论作为”,这是我父亲的训导,作为老教师,他对现在家长在生活上过于越俎代庖很有看法,“溺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的事情,人类应该更加理性地科学地引导孩子”。实际上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比生活照顾对孩子来说重要得多,父母完全不必牺牲自己的事业和正常兴趣去陪伴孩子,如果你一心照顾孩子而不顾公务职责,你的孩子长大后也会这样,一代代模仿,再好的学习成绩和名校毕业对于社会都毫无意义。我主张家长像朋友一样对待孩子,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像朋友一样交流分享苦与乐,和孩子一起成长,对于学习,不要太盯紧一段时间的得失,让他(她)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调整自己。
回到高考的话题,万一失利不等于没有未来,得意也不能说明成功,学习和进步是一辈子的事情。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特点,认识到作为社会人所应该有的担当、责任、奉献和礼数,学习技术和能力提高只是时间问题,有了这些品质,幸福早晚会属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