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牧民夜校,亚克西!”

[db:作者]  2017-06-12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砥砺奋进的五年 记者蹲点记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新实践亮点频出。为了挖掘基层教育改革发展背后的故事,我们派出骨干记者扑下身子、沉下心,深入教育一线,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切感悟基层的教育发展。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记者蹲点记”栏目,报道蹲点记者用感性的笔触、生动的镜头记录下的所见所闻,敬请关注。

    虽然已是北京时间晚上9点,但太阳还没有落山。

    吃过晚饭,在田地里忙了一天的新疆库车县阿热吾斯塘村村民,陆陆续续来到村委会大院。有说有笑的他们走过葡萄架下,一阵带有泥土气息的微风吹来,炎热已然退去,葡萄叶散发出更加浓烈的清香。

    6月10日晚,村里的农民夜校又开班了。

    孙红新看有村民来了,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热情地和大家打招呼。孙红新是新疆教育厅驻阿热吾斯塘村工作队队长,他要给农牧民夜校村民们讲一堂党的惠民政策课。

    夜校老师贾米娜·卡斯木早早就来到教室,迎接她的“学生们”。她原本是当地小学的一名双语教师,如今被工作队请来给村民当夜校老师。

    “今天,我们学习交流中用得着的日常用语。”随着贾米娜·卡斯木在黑板上写下这行字,晚上9点30分,夜校正式上课了。30多个村民个个像小学生一样,坐得端端正正的,一天的劳累似乎也少了许多。略显可爱的认真劲儿放在村民身上,多少有点让人忍俊不禁,但那一双双渴望学习知识的眼睛紧盯着老师的样子,令人感动。

    一字一句,村民们学得很认真。不少村民还带了小本子,老师讲的重要内容,他们会用维吾尔文记下来。

    今年3月1日,孙红新和自治区教育厅另外6名干部组成的“访惠聚”工作队,来到阿热吾斯塘村。这个村是维吾尔族聚居村,357户家庭、1657口人,其中贫困户127户。“第一次见到村民,向他们打招呼、问名字,只看到两只眼睛盯着你,没什么反应。”孙红新还记得最初那个场景。

    语言不通,成了挡在工作队和村民间的一道墙。“村民都不会说普通话,汉语水平是零。”孙红新说,“这样的现状,脱贫致富很难。于是,我们决定开设农民双语夜校,利用晚上的闲暇时间教村民学汉语。”

    农牧民夜校开起来了,每个星期二、星期四晚上9点半开课,每次两个小时课程。根据季节时令,有时候夜校周六周日也开课,学习内容主要是汉语、农业知识、种植养殖技术、党的惠民政策等。

    重回课堂,村民无比开心。第一次开课,村里来了80多个年轻人,把一间教室挤得满满的。

    24岁的村民阿依古丽·艾合买提,不放过每次夜校开课的机会。她用略显生硬的普通话对记者说:“我以前一句汉语不会说,上了20多节课之后,已经能简单交流了。农牧民夜校特别好,解决了我们不会普通话的难题,夜校亚克西!”

    除了学汉语,学习农牧业种植养殖技术,也是村民们的最爱。

    “眼下正值核桃种植进行田间管理关键时期,我们请来新疆农科院专家给村民上课,教村民学会科学种植。”新疆教育厅“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总领队戴跃红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还将请来棉花方面的专家,为村里棉农传授高产种植和防病虫害技术。”

    戴跃红所在的好吉力克村,主要种植核桃、棉花、红枣等,其中,1800亩核桃、320亩红枣、3000亩棉花形成了规模种植。“什么季节需要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我们就有针对性地请相关专家来上课,现场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戴跃红说,“村民特别喜欢这种方式,通过培训,慢慢改变了过去凭自身经验种田的模式。”

    “我第一次养蜜蜂,短短十多天酿的蜜就卖了8000多元。”阿热吾斯塘村村民塔依尔·玉山兴奋地对记者说。学会蜜蜂养殖技术后,在沙枣花盛开的季节,165箱蜜蜂产的蜂蜜卖出了高价。沙枣花花期短,盛花期只有十多天,由于掌握了技术,塔依尔·玉山才抓住了机会。

    “脱贫致富的‘法宝’靠什么?靠文化、靠知识。”戴跃红说,“村民没有科学种田知识,我们就要培训他们、教会他们;不会说普通话,我们要鼓励他们学,并给他们创造条件。这种依靠教育的脱贫,才能实现从‘根’上真正脱贫。”

    夜校成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从最初的几十人,到如今的几百人,自愿来农牧民夜校学习的村民越来越多。红红火火的夜校,带给农牧民的不仅是掌握种养殖技术,在这里,他们还学会了普通话,学会了走出家乡、到外面打拼必备的本领。采访期间,说起农牧民夜校,村民总会伸出大拇指,“亚克西、亚克西”地夸赞一番。

    本报新疆库车县6月11日电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7-06-12 180000/17083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