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炳德
“感动学校人物评选活动不仅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而且对我的人生观也是一次启蒙,因为,身边的榜样使我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奉献精神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旋律。”面对记者,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11)班学生鲁昭含由衷地说。
是什么让这个15岁的少女如此感动?“让思想教育真正走进中学生心里,是我们近年来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实验中学党委书记阎俊合告诉记者,“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让这些原本只抱着‘读书—升学—工作—挣钱—享受人生’思想的青少年,从内心深处得到了升华。”
优质学校要出高素质人才
“作为省教育厅直属的实验中学,凭着得天独厚的办学、教学条件,让学生取得好成绩并不困难。”阎俊合说,“但近年来的社会现实也告诉我们,中小学阶段,不仅是孩子文化知识打基础阶段,更是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奠基阶段。”
学校高中部物理教研组组长王俊萍告诉记者,以往学校也特别看重学生的高考分数,在“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大背景下,难免就忽略了实验课程,也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
“现在不同了。”王俊萍说,“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上去了,学生的学习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高二阶段,学生们就参加学校的党校学习,近一半学生写了入党申请书,大家要求进步的愿望十分强烈。”王俊萍告诉记者,在物理教学上,高考虽然不考操作,但为了教好、学好新课改课程,学校要求不能敷衍了事。如传感器使用的教学,对师生来说都是个新课题,学校组织物理、化学教研组的教师,到上海等地学习考察,并于2008年建起了河南省第一个数字化实验室。
给教师更多的思考空间
按理说,一所学校,能达到让教师安心教书、学生安心学习的标准,算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了。可是,校长王学进却认为,让教师仅仅达到安心教书远远不够,学校应该通过多种努力,让教师们有一种归属感,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在实验中学的700多名教师中,有400多人是聘任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力队员”,他们又是待遇享受的边缘群体:应聘时大都舍弃了原来单位的“铁饭碗”,来到省城这个认为能施展才华的学校工作。可是因为“聘任”这个特殊的身份,他们难免会有后顾之忧。
在一次学校举办的发展论坛上,高三部教师张胜直言快语地说,几年前,他排除层层阻力,只身来到省城打拼,妻子、孩子、房子成为他努力工作的朴素动力。他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力争把工作做成一流水平。但心里却认为经济收入和工作量是一种交换,觉得自己在实验中学就是“打工、挣钱,养家糊口”。
自从学校提出“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的要求之后,他的思想在碰撞中得到了升华。“教师的工作是不能搞交换的。”张胜发自肺腑地说,让学生只盯住考分,还是让学生达到心领神会、举一反三?两种效果,需要投入的工作量不能同日而语。(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