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传统故事与现代阅读

[db:作者]  2017-06-19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中国故事》书封

    迟来的“中国故事”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苇(黄俏燕)的这本《中国故事》(中信出版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每个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民间故事,它承载着普通百姓朴素的智慧和欢乐。从本质上来说,民间故事是一种大众想象,在局促的现实和斑斓的幻想之间寻觅着平衡,给贫乏生活增添传奇色彩和诗意。相比诗歌和小说,它们流传更广,影响也更深远,因为故事深深扎根民间,也在每个人心里。

    小时候即便最没有文化的长辈,也会给我们讲故事,狼外婆、傻姑爷、八仙过海、牛郎织女——在几千年文明发展中,这些故事为一代代人传授了最基本的生活教育、文学教育和品德教育。最经典的故事往往具有经典范式,而这些范式具备启发心智的形式感,深深嵌入在文明内核中,用最朴实直接的方式,加深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源头众多,不断演化、变异,民间故事随时间发展越来越芜杂,这就阻碍了故事更好地流传。这时,对故事的整理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诸如施瓦布的《古希腊神话故事》、格林兄弟整理的德国童话,或者卡尔维诺整理的《意大利童话》,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是老的,核心没有变,但以现代思维进行系统加工整理,特别是以现代手法来构建它的结构,以现代语言讲述它的内容,令它们获得了文学性,使之具备了文学所具有的恒久、稳定的根基,得以以经典的形式流传。

    令人惊讶的是,故事题材极其丰富的中国,一直缺少一本这样的经典故事书,一本深入每个家庭的公认的经典故事版本。文明和语言的断裂并没有成为契机,反而变成了一种阻碍。国家层面雄心勃勃的大规模整理工程,多为资料性的收集,对大众阅读帮助不大。这就造成当前这样一个叫人尴尬的局面:在真正的阅读中,我们的孩子始终和中国自己的故事隔着一层,它成了阅读中缺失的那一部分。

    我们并不缺少故事,缺少的是一个经典版本。出版业日趋繁荣,这么多年也面市了不少类似的书,但直到我读到一苇这本新作,才终于觉得接近实现了。

    一个人的战斗

    一苇将自己的工作定位为“述”,以体现比编写更准确的概念。但实际上,考虑到她强度极大的劳动中个人意识所发挥的作用,对文本的反复修改,以及在技艺上做了如此多的努力,她的工作毫无疑问是一种创作。

    民间故事源于大众,而经典版本是个人创作。在浩繁的资料中做系统性整理,赋予它们文学性,是现代观念实践的过程。一苇对这本故事书的创作,出于真正的热爱。像荷马一样的特别能讲故事的盲眼祖父,给了她一个充满生趣的童年。当她长大读到同样的故事时,发现远没有记忆中精彩,于是她立志和丈夫共同完成这件事。丈夫意外离世,她一个人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十年。

    比之原来心口相传,她这个故事版本,令人钦佩的努力首先就体现在文学性上。她在语言的有效性上,在结构的建设上,在节奏的把握甚至韵律的控制上,都下了很大功夫。这是一个漫长的摸索实践的过程,她利用自己做老师的便利,专门开设故事课,一遍一遍给孩子们讲,寻找最合适的语言、最合适的结构。我们知道,故事对孩子要能起到最好的效果,需要不一样的语言和节奏。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她取得了很大的、很特别的成功。她的目的也是如此,首要就是简洁明晰、生动有趣地讲好故事。她的语言非常干净、凝练,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有一种文雅之气,这是典型的文学语言。有了这种文学性的保证,这些故事便具有了个性,不再单纯是一个来自民间的故事,而是一苇讲的民间故事。

    在系统性上她所做的也正是一个经典版本需要的。在万千故事中选出最典型的,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同时,对每一个故事来说,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百衲本,而是在相同或相似的故事间进行梳理、辨别和取舍,形成一个最平衡的版本。这种取舍有时甚至会牺牲一些版本中精彩的细节,但更重要的是她以这种博采众长的方式,让很多故事焕发了真正的光彩。

    就像她自己最喜欢的《范丹问佛》中那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十年间默默做这样一件事,她并不知道最终会有怎样的成果。现在书出版了,也许她并不是能够做好这件事的人中文学水平最高的那个,但她是做了这件事,并做得非常好的那个,这足以赢得我们的敬意。毕竟,写作是一个人的事业,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意义、代价最大、回报最少,也最孤独的事业。

    童年与阅读

    童年是阅读的开端,不带任何功利,却带有最多的欢乐。孩子们的好奇让他们如饥似渴地通过阅读来了解世界,激发想象,潜移默化的知识和认识自然而然像泥土里的种子一样在心里生根发芽。当我把这本最新出的《中国故事》带回家时,迅速成了儿子的睡前读物。他那自顾自突然爆发的大笑,让我想起了当年沉迷于《365夜故事》的自己。笑声,发自内心的笑声,平静的生活中突兀的笑声——那种最忘我的欢乐,给了如今被孩子教育中各种竞争搞得有些焦虑的我一个非常直接的警醒。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让孩子陷入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却忘了从根本上什么是他最该拥有的东西。

    对阅读来说,孩子永远应该读最好的书。一方面,孩子还没有很强的鉴别力。流行的《哈利·波特》和《查理九世》,或者功利一点的《作文写作大全》,文学性和品味都不太高,甚至更差的一些低俗漫画,一味追求有趣而灌输恶趣味,对孩子有害无益。不是一直在呼吁让孩子接触传统文化吗?故事,既有传统的根基,也是最容易潜移默化的形式。比较《中国故事》和《意大利童话》,会发现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很少有粗俗、无厘头、怪异的东西,这是中国传统中一些最核心的品质。真正有趣,不讲那么多道理,让善和美慢慢滋润孩子心灵。孩子们肯定不喜欢情节乏味却满口大道理的书,这也就是一苇为什么要立志重写一套中国自己的故事书的缘起。现代性在这种阅读中依然至关重要,因为孩子在浸润传统的同时,依然要树立宝贵的现代意识。

    另一方面,孩子阅读的时间很宝贵,在他有限的阅读时间里,读最好的书才能给他最好的精神成长。每本好书都只是万千好书中的一种,都无法替代别的好书,但也都有其不可替代之处,这本《中国故事》也一样。当我们的孩子读到这些故事,沉浸在他的小小自我中笑出声来,然后记住这些故事,在多年后的某个时刻,回想起这个故事——那是一个多美好的时刻。

    童年的阅读,是每个孩子留给未来的一份礼物。就像这些好书,是时间能带给我们的最美好的礼物。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7-06-19 180000/17168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