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不忘初心 继往开来 追求卓越 筑梦前行

[db:作者]  2017-06-21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袁家岗校区南教学楼 清明祭拜遗体捐赠者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临床手术 卓越医师班课堂教学 重庆市人类生命与健康博物馆 袁家岗校区大门

    巴山渝水育杏林 巍巍学府谱华章 

    2016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隆重庆祝建校60周年,四海宾朋满座,新老校友如云。甲子一瞬、物换星移,学校从当年的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到如今的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是老一辈开拓者们弦歌不缀、薪火相传,是历代建设者们辛勤耕耘、砥砺前行,是新一代重医人志存高远、锐意进取。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方才成就了重庆医科大学如今辉煌灿烂的累累硕果。

    重庆医科大学诞生于新中国初期。1955年,中央根据高等院校布局调整部署和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决定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重庆,组建重庆医学院。1956年10月,重庆医学院正式成立。筹建之初,在周恩来、朱德、陈毅等中央领导亲切关怀和上海市、四川省、重庆市的大力支持下,上医多位院领导两地奔波,领导和参与重庆医学院创建工作。时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同生兼任重庆医学院首任院长;曾创办湘雅医学院、上海医学院的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担任重庆医学院筹建委员会主任;著名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黄家驷赴重庆选定校址,著名传染病学家、医学教育家、国家一级教授钱惪赴重医担任副院长,并且终身扎根重庆。上海第一医学院倾力襄助新生的重庆医学院,派遣大量优秀师资。自1955年4月到1960年7月,先后有400余名教师职工从上海第一医学院远赴重庆工作,建立了上医和重医的血脉联系,带来了上医的优良传统和严谨学风,为学校发展奠定了最为重要的学科和人才基础。上医重医,一衣带水,血脉相连。

    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1985年,学校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开启了高速发展的全新格局。 

    重庆直辖后的二十年,学校进入跨越发展新阶段。办学基础能力、人才队伍、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国际交流、医疗服务等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建立起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体系;实现了从医学为主,向以医学为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转变,成为西部重点建设的十四所高校之一,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单位。2015年11月5日,重庆市政府部门、国家卫生计生部门、教育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共建重庆医科大学的意见》,标志着重庆医科大学正式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成为“两部一市”共建的首批地方医科大学。

    重医人秉承上医的优良传统,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忠于医学教育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乐业,广大职工爱岗敬业,默默耕耘,历届学子勤奋学习、回馈社会。几代重医人艰苦奋斗,拼搏奉献,铸就了“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重医精神,为重庆医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春华秋实汇今朝 追风赶月向未来

    60年的建设奋斗,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2004年以来,在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全校师生奋发有为,积极作为,凝心聚力,同心干事创业,使得学校各项事业发展高歌猛进。

    学校完成了缙云校区建设和袁家岗校区升级改造,实现了二次创业,先后启动了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涪陵校区、南川校区建设,开创了多校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校园面积从2006年的430亩扩大到2016年的3500余亩,极大地拓展了办学空间,改善了办学条件。

    学校国家重点学科增加到4个,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入选ESI全球前百分之一,列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第76位。本科专业数量从14个增加到34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4个,市级特色专业10余个,形成了以医学和非医学交叉融合、优势与特色兼备的学科专业结构。2012年、2013年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三个专业先后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专业认证。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本科层次开展了基础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理论课程体系改革,组建跨基础与临床的整合课程教学团队,编写出版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系列教材。研究生层次开展了临床医学硕士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这些改革为国家推进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累了重要经验。2012年学校成为“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和“5+3”培养模式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学校具有“质量工程”国家项目22项、市级项目93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重庆市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等40门;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等25个;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2项。近五年,新增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21门、市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92项。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获得重庆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1篇,市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7篇。学校与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985建设工程”大学联合开展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从2011年起,每年选拔30名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到复旦大学完成一年的临床阶段学习,实现与国内重点大学交流培养五年制学生的突破。学校拥有直属附属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8所,教学医院31所,临床教学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校教师在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国家竞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基础医学暨实验创新技能大赛,创业大赛等全国竞赛中名列前茅。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校学生先后获得全国技能竞赛大奖、科技创新大奖。研究生发表的SCI论文 2016年达到384篇,研究成果入选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皇家医师学会国际医疗指南。本科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4%以上,研究生毕业供不应求,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列全国独立设置的医科院校第7位(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报告)。

    近十年,学校科研经费累计超过13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36项,资助经费总额5.3亿元。先后获“973”“863”等国家重大和重点类科研项目38项,2011年,获得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6000万元资助,成为重庆市迄今为止很大的基础研究项目。多项科研成果在《柳叶刀》《自然·遗传学》《分子神经病学》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励、重庆市科技奖励等省部级奖励200余项。“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计获得各类外向型科研项目3000余项。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项目等国家项目650项,项目经费累计超过8亿元,较“十一五”增长1.3倍。科技工作厚积薄发,硕果累累,科技论文数量快速增长,质量稳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全校累计发表SCI论文2695篇,SCI论文发表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由第82位上升到第63位。2016年,发表单篇论文高影响因子超过45分(发表于《The Lancet》《Nature Genetics》等)。学校“十二五”期间累计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门科技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各级各类成果奖120余项。科技平台建设取得新成绩。“十二五”期间,新增“科技部门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教育部门国际科技合作联合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5个,“超声分子影像学实验室”等市级平台8个,“发育生物学研究室”等校级科研平台3个,新增“重庆市人类生命与健康博物馆”“重庆市公众健康传播服务中心”“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等市级科普示范基地3个。 

    高端人才培养工作硕果累累,通过引进和培养,聚集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别人选、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优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学校先后被评为“重庆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国科协“海智计划”重庆工作基地。师资队伍中博士学位的比例由2006年15%提高到2016年的40%,23%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经历。学校通过“公派留学资助项目”“重点学科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优秀青年学者资助项目”“青年师资苗圃工程”等,培养了“国家杰出青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等一批国家拔尖人才。 

    学校大力实施开放合作战略,从多方面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路径,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先后与英国莱斯特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意大利费拉拉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法国图卢兹大学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43所高水平大学建立和扩大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合作建设中外联合实验室。培育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4个,创办英文期刊2种,其中英文期刊《Genes & Diseases》于2014年正式出版,创刊两年后,被汤森路透ESCI收录。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不断优化,招生范围扩大到全世界40个国家和地区。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建立互访互学常态机制,与美国常春藤联盟高校达特茅斯学院签署合作协议。举办文化夏令营,吸引来自海外合作高校医学生来校交流。扩大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留学生趋同教育管理模式受到教育部门肯定和国内同行认可,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和国家首批“来华留学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成为首批获得“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的十五所地方院校之一。 

    通过新建和划转,学校附属医院由4所增至8所,医院布点不断扩大。附属医院编制床位总数从3100张扩大到11000张,医疗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门诊量增至2015年的850万,出院病人数30余万人次。2011年以来,附属儿童医院、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连续入选中国极佳医院综合排行榜百强。学校附属医院共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8个。附属大学城医院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并于2011年底投入运营,医院发展态势良好。附属黄水康复医院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并开始试运行。附属第三医院(捷尔医院)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的社会办医形式,于2016年5月投入运营。附属第一医院、儿童医院、口腔医院的分院或新区相继建成投用,附属医院综合实力和诊疗水平持续提升,就医环境显著改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为群众提供了“优质、安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社会声誉日益提高。

    学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党员干部牢记使命、践行宗旨,以高度的党性和政治责任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仅将党的工作融入学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医疗服务和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中,而且,关注社会民生,在普及健康教育、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维护社会稳定等过程中,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建功立业、成绩斐然。以高度的党性、优良的品质、廉洁的作风和爱岗敬业,为学校党的建设、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显著贡献。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涵养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良好土壤。学校将医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营造出具有“大医精诚”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区建设医学人文景观,塑造医学生誓言碑、布局中外历代著名医学家塑像、各种主题雕塑、院系文化墙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道德情操。医德教育中,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为学生做人生理想信念的演讲报告或讲座,使学生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精心打造的品牌论坛“缙云讲坛”,已成功举办73期,成为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育高尚医德的沃土。通过“5·12”国际护士节举办传承南丁格尔精神系列活动,激励学生传承南丁格尔人道主义精神;在国医节举办传统中医文化系列活动,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理解博大精深的国医文化;学校每年举办迎新晚会、英语戏剧节、电影配音大赛、社团文化节等多姿多彩的文艺活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成果卓越,2016年11月28日,在国家教育部门主办的中国西部地区高校首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论坛暨中国(西部地区)医学生人文素质行动启动仪式上,学校获批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

    岁月流转,甲子重新。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重庆医科大学走过了六十年风霜雨雪的漫漫征程,在祖国的西南大地上树立起医学教育事业的赫赫丰碑。六十年的征程,既是铭记历史的永恒纪念,更是展望未来的不懈追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历经六十载风云变幻,重医人始终牢记服务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的使命。重庆医科大学将以六十年校庆为契机,进一步总结六十年的办学成绩和历史经验,抓住“双一流”建设、“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机遇,用好共建高校新平台,积极发挥特色优势,努力克服短板、弥补不足,砥砺奋进,追求卓越,筑梦前行,实现学校新甲子的成功启航。

    欢迎报考重庆医科大学

    联系方式 招生网址:http://bzkzs.cqmu.edu.cn/ 招生电话:023-68485358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7-06-21 180000/17179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