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光纤折射率传感器研究新提高
近日,武汉工程大学理学院光学信息技术实验室团队青年教师王顺博士在光纤折射率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最新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双波长高灵敏度折射率传感器》已发表在美国光学学会(OSA)旗下著名国际光学主流期刊《光学快讯》上。
据介绍,该研究成果通过在线性腔双波长掺铒光纤激光器中形成了增益竞争机制。由于双波长所在的两个激光腔共用同一段增益光纤,当双波长输出波长相近、功率相当时会获得较大增益竞争现象,这时的输出激光将会对外界参量变化极为敏感。由于微纳光纤能感应外界折射率变化,因此在其中一个激光腔内引入微纳光纤来实现对外界折射率的高精度传感探测。
东北大学:碘元素含量便捷检测新突破
日前,东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刘思宇教师课题组在便捷检测碘元素含量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新技术可使普通民众只需在表面具有重金属金原子的探针溶液中滴入几滴食品溶液,便可肉眼看出溶液中是否含有碘离子。再将溶液的颜色同标准比色卡比较,就可得知饮食中的碘含量是否符合自身健康要求。
据悉,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世界前沿技术,该团队选择以几个或十几个纳米级别的金银原子组合堆积为核心,在其外围包裹一段具有特定序列的DNA,制成了一种表面具有重金属金原子的探针,通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检测溶液中的碘元素含量。经过比色和荧光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检测出溶液中碘元素的确切含量。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碘元素大致含量的居家检测。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能源材料研究最新进展
日前,西南科技大学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常冠军副研究员在环境能源材料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相关学术论文《通过面内静电和面外π–π堆积协同相互作用实现对二氧化碳的高效选择性吸附》已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材料领域著名期刊《应用材料与界面》上。
据介绍,常冠军副研究员巧妙设计了系列吲哚基聚合物多孔框架,该框架结构具有优异的二氧化碳吸附效果,首次提出了吲哚与二氧化碳气体之间的局部偶极-π相互作用,为二氧化碳气体的捕获和封存提供了重要方法。随后,课题组对吲哚基聚合物多孔框架进行了结构改性,实现了材料对二氧化碳气体的高效选择性吸附。此外,该吲哚基聚合物框架还表现出优异的储氢性能,可作为氢能有效存储介质。
河南科技大学:热带玉米种质资源利用新成果
日前,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王翠玲博士撰写的《外来种质资源利用新途径》发表在植物科学领域的著名刊物《植物科学发展趋势》上,介绍了热带玉米种质资源利用方面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据介绍,王翠玲副教授通过分析当前植物外来种质资源利用的机遇与挑战,总结了高通量基因型检测技术和表型鉴定技术、新兴的生物技术以及育种技术等在外来种质资源利用方面的最新进展,从种质资源的表型和基因型鉴定、优异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优良基因的挖掘、简单性状及复杂性状的遗传改良等方面分别提出了详细的思路与策略,对利用外来种质拓宽温带作物育种材料的遗传基础、培育优质高产抗逆农作物新品种、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海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