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打造东方帕夫雷什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马新功,濮阳市油田第一小学校长,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心理咨询师,全国十佳优秀小学校长,河南省教科研先进教师,濮阳市学科带头人,濮阳市优秀专家,濮阳市优秀校长。多年来,马新功校长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辅导员》《河南教育》《现代教育报》《教育时报》《比较教育研究》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珠海、北京、天津、郑州及乌克兰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累计30余场。2008年9月被乌克兰教育部教科院授予在国外推广和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殊贡献奖。

  编者按: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一小学以“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造就和谐发展的教师,建设和谐发展的学校”为己任,精心进行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创建实践,使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深入实施,实现了学校的快速跨越式发展,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和河南省教育先进集体,并被濮阳市政府记集体二等功,校长马新功也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学校长、濮阳市优秀专家,学校也因此成为全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为此,近日,全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陶继新先生拜访了该校,与校长马新功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

  ■陶继新 马新功/文

  追寻大师足迹

  【马新功】苏霍姆林斯基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最为熟悉和敬佩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被认为是“教育思想的泰斗”,他的教育思想被认为是“不仅旨在解决今天的学校任务,而且旨在发展明天的教育学”,是“活的教育学”。他所提出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先进教育思想,以及他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基地的长达三十多年的卓有成效的教育实验,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无论是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快速专业化成长,还是建设高品位学校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陶继新】是啊!每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都会大有收获,尤其喜欢他关于读书的论述,可谓意蕴悠长。比如,他告诉我们,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最好的备课。当下有的老师“一心只读教参书”,不知教学的妙道乃在于文化的积累,在于智慧的生成,而不是鹦鹉学舌地从教参上悉数“拿来”。所以,我在《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报告中,就有《读书与教学相得益彰》一讲。到你们学校走访的时候,发现你们的教师阅读了大量的书刊,而且多有心得。感到你们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师的生命状态也越来越好。

  【马新功】应该说我是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大学毕业,走上教育岗位,并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我始终有一个梦想,这就是——办一所帕夫雷什中学式的学校,做一名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老师和校长,培养一批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

  【陶继新】美丽的梦想,就是一个指向高远的理想。这不是自不量力,而是可以通过努力抵达的目标。在您领导下的濮阳市油田第一小学里,就可以随处看到帕夫雷什中学的“影子”。况且,你们学校和帕夫雷什中学是友好学校,您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卡娅院士也多有接触,您还多次参加了一些这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已经如影随形地走进了您的思想里、行动中。

  【马新功】2004年江阴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后,在中国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会会长王义高教授、秘书长肖甦教授的亲切指导和热情帮助下,我们濮阳市油田第一小学以“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造就和谐发展的教师,建设和谐发展的学校”为核心目标,开始了创建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实施和谐教育的实践研究。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李镇西老师在参观了我们学校后,给我们的题词是“教育,让爱流淌,人生,与梦飞翔”。

  【陶继新】当“应试教育”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的今天,提出“和谐发展”意义非常。我认为,和谐源于儒家先师的“和”。为什么说“和为贵”?因为没有和,万事万物都会出现问题,更何况教育呢?“和”还有恰到好处之义,过犹不及。学习知识好吧?当然好。可是,一味地学习知识,而不提升人格,不健心健身,就会出现问题。学习儒家文化的经典思想,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理论,根据你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和谐教育的研究,定然会收获累累硕果。

  确定先进理念

  【马新功】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所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当前的办学目标。先进的办学理念对校外是一面旗帜,对校内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目标。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是引导学校教育走向成功的金钥匙。我们把学校当前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提炼为:

  办学理念——崇尚和谐,追求卓越;

  办学目标——创建现代化、实验性、开放式、学习型学校;

  办学特色——全面打基础,特长育人才,创造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

  培养目标——基础扎实,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志向远大,会做人、会学习、会发展;

  队伍建设——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提高,会研究、能创新、懂合作;

  文化建设——硬件、软件、潜件齐全,学园、乐园、家园兼备,净化、绿化、美化到位,核心是学会赏识,爱满校园;

  管理方式——以人为本,法治德治并举,刚性柔性结合;

  团队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开拓创新、勇创一流。

  【陶继新】办学理念的优劣,体现着校长思想文化品位的高下。去一些学校走访的时候,发现有不少校训、校风、学风等大同小异,缺少个性,有的甚至是纯然从其他学校原封不动“窃为己有”的。我想,这种有名无实的理念,当然不会起到作用,甚至还会起到副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校长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呢?我认为,一是校长应该是一个学习之人,甚至是一个对教育理论有一定研究的人;二是校长应该是一个积极在实践一线探索的人,甚至是拥有课堂教学的权威话语权者。比如你们学校管理方式中的“法治德治并举,刚性柔性结合”就很有特色,它与您的思想品格、个性特点、管理思想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如果别人拿去之后,就会变味,就会失去“这一个”的特点。

  营造精神家园

  【马新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使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办学特色更成为一所学校的品牌标志。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努力使学校成为学生探索求知的学园。学校以它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一批批孩子在学习、思考、探索、研究中废寝忘食、流连忘返。

  我们努力使学校成为培养学生生动活泼个性的乐园。学生在宽松、赏识、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迸发激情、释放能量、享受成长、发展个性。

  我们努力使学校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家园。有位教育家曾说,学校应当是家庭的延伸,这说出了人们对学校所期盼的那份温馨和亲情。我们在学习、活动、人与人的交往、合作中不断强化和注入亲情,在亲情中,问题容易化解,教师和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找到归属。

  近年来,我们油田一小把“学园、乐园、家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用心营造育人文化,不仅让墙壁会说话,还让校园的一切设施都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校园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师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求索、进取的欲望和求美向善、乐学好问的具体行动。学校实现了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真正成了广大师生勤奋求知、快乐成长、放飞心灵的学园、乐园、家园,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再上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陶继新】学校是精神圣地,师生通过学习而提升精神境界,才不辜负“学园”的称谓。不过,这里的学习,不只是课堂之学,还有课外之学;不但有知识之学,还有修身之学。其实,在《论语》中,“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修身做人教育。只要可以丰富人生精神,提升人生品位,都可以称之为学。所以,在这样的学园,教师与学生都会学到为自己幸福增值的东西。

  我们常说刻苦学习,这自然有其一定的道理。可是,我们更应当倡导乐学,学校也更应当是一个“乐园”。学习为什么感到苦?除了过度努力之外,就是感受不到学习之美之乐。教师没有多少价值的泛泛之讲,学生没有多少意义的练习做了又做,何乐之有?如果教师之教少而又精,所讲生动风趣,学生听起来自然感到快乐。如果学生自己学会了学习,并且学之有得,学之有趣,当然就会乐此不疲。而且,课堂之外,是一个更加丰富的课堂,是一个各显神通之地,是一个施放心灵之所,“不亦乐乎”?

  入住酒店,常见“宾至如归”的标语。尽管有宣传之意,而真正的好宾馆,还真让你感到温馨舒适。学校更应当让学生有家的感觉。教师如果都像孩子的父母一样真心关心他们,他们当然就会有一种家园的感觉。常听有的孩子叫教师为妈妈,而且是言出由衷。我想,学校不是家园又是什么?你们的教师那么爱学生,甚至有的爱是父母无法给予的,他们能不感到家的温暖吗?

  注重学生发展

  【马新功】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是苏霍姆林斯基毕生不懈的追求,结合新时期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濮阳市油田第一小学坚持全面打基础,特长育人才,努力创造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

  【陶继新】没有基础,就会失去生存之根;没有特长,就可能泯灭个性。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成就人才,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发展。

  【马新功】创造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校在这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是,首先要把孩子当作“人”看待,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人,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要懂得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要把孩子当作“未成年人”看待,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其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其自我控制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在课堂内外偶尔的“犯规”应属正常,我们提倡热问题冷处理;再其次是要把孩子当作“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人”看待,要知道未来的爱迪生、未来的比尔·盖茨将在他们中间出现,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创造适合他们主动发展的环境,要研究有利于提高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要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支配地位,更多地引导、唤醒、激励学生,让学生人人都能够参与,人人都体验成功;最后还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尤其是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体恤、关照他们。

  【陶继新】大人与孩子,在人格上没有什么高低之别。所以,教师把孩子当作“人”看待,理所当然。大人有大人的优长,孩子有孩子的优长;大人有大人的缺失,孩子有孩子的缺失。老子认为“复归于婴孩”才是人的高层境界。所以,大人不能以大人而自傲,教师不能以己之长,攻孩子之短,而应当理解、尊重、信任孩子。所以,对于孩子的“犯规”,教师应当平静对待。在某种程度上,孩子对教师的宽容是超过了教师对孩子宽容的。教师批评孩子,孩子俯首听命;可教师犯了错误,孩子却多不敢当面批评。

  孩子的潜力之大是远远超越大人想象的。不说学生,就是牙牙学语的幼儿,他们夜观天象,问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悬在天空?人为什么会死?如此等等大的问题,无异于一种“天问”。可是,大人大多忘记了儿时的“天问”,大了反而不知“天问”的价值,便有了视作儿语的不屑一顾。小学生本可以学习很多近乎高深的智慧,可是,教师却认为那是走进大学乃至成了研究生之后的事情,所以,就让他们与这些智慧擦肩而过。过去一入私塾就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看起来太过深奥,其实背诵之后却可以将这种深厚的文化永远留存心中,且永远发挥作用。

  【马新功】创造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要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打牢基础学会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从事学校工作30年,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秘密:中、高年级之所以出现落后和成绩不好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学习时没有把作为知识基础的基本真理牢牢地保存在记忆中始终不忘。因此他语重心长地要求小学教师:你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建造牢固的知识基础。要使它十分牢固,以便后来工作的教师完全不需要考虑基础问题。我们要求教师从拼音、识字、阅读、书写、计算入手,一步一个脚印打牢终身学习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把独立学习的能力交给学生。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规律性的知识,另一种是能够借以获取新知识的知识,即作为学习的工具性的知识。。我们告诫全体教师,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这个工具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装有五把刀……即五种能力:读、写、算、观察、表达”。掌握知识的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主要的一个方面,而读的能力在这个学习能力中占着首要的地位。我们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特别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我们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能达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

  【陶继新】根深才能叶茂,从小打好基础,才能构建未来的生命大厦。而且,小时候所打的这个基础,还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且可以终生受益。现在一些大学生写起字来“龙飞凤舞”的原因之一,就是小学的时候没有打下写好字的基础,大了之后即使努力也多是事半功倍。阅读更是如此,从小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大多可以保持一生。

  “把独立学习的能力交给学生”尤其重要。这就是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其实,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完全可以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可是,现在一些教师总是一味地喂养,于是,习惯了这种喂养的学生,也就没有了自我学习的能力。更加可怕的是,还会由此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并随着他们走向未来。而未来没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人,也就不可能是会自我创造的人,也就很难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者,工匠之工具也。钝则用力而无果,利则小力而大获。所以,就有了庄子所言的“庖丁解牛”,因会用器而竟然“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奇观。您所说的儿童使用的工具,即器也。看来,您是大得孔子与苏霍姆林斯基教学之要道的人。

  【马新功】创造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还要因材施教培养特长、发展个性。我们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内在不同比他们的外在差异还大。教师的教育艺术就在于“把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引入最符合其天资的轨道”。为了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学生差异和分化比较大的年级和学科,我们采取分层施教和个别施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确保了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轻负担。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远非每个人都能成为学者、作家、演员,远非每个人都能发明火药,但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自己行业上的能手——此乃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像帕夫雷什中学一样,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课余时间,另一方面我们也为学生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足以满足每个学生精神需要的课外活动小组,努力使每个学生的精神生活都在若干个集体里度过:使广大学生在这个集体里满足与发展他的智力兴趣,在那个集体里满足与发展他的审美爱好,在第三个集体里满足他的劳动兴趣和发展他的创造才能。再就是我们还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研究性课题或劳动。如果学校里的教育者努力发掘每个受教育者身上的“金矿脉”,并帮助他发现自我,那么学校里就不会有任何一个不幸的人。

  【陶继新】人各有爱好,各有所好,这既是生而如此,也可学而如此。关键是,如何将这个“异”“扩大化”和“最优化”。这就是“因材施教”的“众妙之门”。如果以考试成绩论成败,那么,有一些学生就永远不会成为“英雄”。留有充足的课余时间,有的学生就可以在自己爱好的领域里尽情驰骋,沉浸其中而乐而忘返。而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则可以让一些学生发挥特长,从而出现“英雄辈出”的景观。当学生有了自信心与自豪感之后,不但会在自己的爱好特长领域里摘取成功之果,还会将这种情绪延伸到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升学习的成绩。

  【马新功】创造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还要以赏识激励为主坚持多元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评价是一种最微妙的教育工具,评价应当鼓励孩子,通常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积极推动力(这对于幼年学生尤其重要),任何时候都不可变为贬低个性的手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去各学校的评价过于注重纸笔测验,评价方式单一,偏重智育,忽视体育和美育,更多关注书本知识和技能,学生的道德、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尊重学生的情感、自尊和个性差异,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新的课程后,我们改变了评价过于注重甄别、选拔的做法,而是倡导发展性评价,注重发挥评价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我们要求教师的评价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和不足,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我们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伴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运用成长记录袋反映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优势和不足,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促进其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多一把尺子衡量就多出了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

  【陶继新】好的激励性评价之于学生,会生成一种正能量,会使他们充满自信,更加主动快乐地投入新的学习或其他活动之中。但激励性评价内容和方法的不同,也会导致学生发展走向不同的方向。如果激励性评价的只是学习成绩优秀者,学生就会特别关注学习,对于其他的“区域”发展就会听之任之和不予理睬。这样的激励,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激励性评价,尽管可能产生一定的作用,但从总体上谈,弊大于利。所以,运用正面激励评价,才能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你们评价学生的学习,也评价他们的身心;既评价其结果,更评价其过程。这样的激励性评价,就会使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甚至可以全面发展。

    享受职业幸福

  【马新功】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师的教师”,他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学在培养教师方面,也成了一所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进修学院”。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师的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让教师们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即给他们提供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让他们有暇思考教学教育难题和总结工作经验,有暇结合工作博览群书,引导他们沿着实践、读书、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前进,使之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做到使个人的探索小溪汇成集体的创造洪流,最终达到用共同的教育信念把全体教师团结成一支攻克教育堡垒的坚强队伍。

  【陶继新】没有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就不可能有精神的自由。而没有自由的人,一是不会幸福,二是难以创造。人的幸福主要来自于精神层面,不但要实践、读书和科研,还应当在各自的爱好天地里施放生命的能量。比如写作吧,就是我的精神生活的主体内容之一。一写起文章来,就会全身心投入,而且快乐无比。如果没有写作,我真不知道我的生活将会何等暗淡无光。我做老师的时候,虽然没有现在这种近乎审美的写作状态,可是,对于写作,却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甚至认为,一个教师不喜欢写作,就不会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收藏,就不会特别幸福。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了那么多的著作,我想,他也是从中享受到了无穷乐趣的。

  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科研,是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而不是现在一些有名无实甚至是沽名钓誉的科研。在这一点上,你们是从苏霍姆林斯那里取了真经的,是在进行名副其实的科研。这样,教师从中真正有了巨大的收获,有了精神的快乐。因为他们从中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发展,拥有了比较优质的生命状态。

  【马新功】为了培养同实施和谐教育相适应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队伍,我们提出“教师要和新课程一同成长”。首先,我们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当老师都能当好老师。只有那些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适合当老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只有让教师队伍呈现为动态管理,才能起到大浪淘沙纯净队伍的作用。其次,我们要求教师要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我们告诉教师为了让他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他就要坚持读学术著作。为了鼓励老师读书,我们除定期为老师配发必读书籍外,对老师自购书籍和所订专业杂志也给予最大限度的补贴。每学年结束我们都定期评选“十佳好学上进”先进教师,为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树立典型和榜样。再其次,把教师引上研究之路。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说:“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我们要求教师要把教育教学的难点、疑惑点作为问题研究的出发点,要求教师持之以恒深入研究,力争形成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独到见解和观点。为了让老师把学习、工作、研究三者有机融为一体,我们广泛深入地实施了“六个一”工程:每学期读一本理论专著,每学期撰写一本教育教学札记,每学期承担一个研究小课题,每学期讲授一节研讨课或创新课,每学期积累一套独特有效的资料,每学期发表一篇有独到见解的论文。最后,引领教师精通心理学和教育学,使他能够走入教育教学的深处,懂得而且能体会到,缺乏教育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孩子们的工作。此外,努力使每个教师具备某项独特的技能,并且是全校该项工作的能手。以上措施的采取,较好地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的快速专业化成长,涌现出了以侯长缨、赵瑛老师为代表的一大批会研究、能创新、懂合作并较好感受到了生命发展、体验和享受到了职业幸福的研究型、学习型教师。

  【陶继新】我亲身体验过您说的“好老师”,2009年10月15日晚,在你们学校听侯长缨老师谈她教育孩子的故事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些自然而又生动的故事背后,昭示的是侯老师深爱孩子的心灵之美。而她却说,学校很多教师做得同样精彩,甚至说有的做得比她还要精彩。我想,你们有一批这样的好老师,孩子是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教师也在这片精神沃土里丰富起来了,忙虽忙矣,但幸福度却在不断地攀升着。

  您让教师“坚持读学术著作”正是“取法乎上”的体现。钱穆教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大量阅读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学报等报刊图书上的高端学术研究论文,所以,才有了后来国学大师的“归宿”。而且,学术著作读得多了,就能站到一个很高的视点上俯瞰实践中的教育,就会有超越常人的发现与思想。正是因为“坚持”,才有了一批教师脱颖而出,才有了教师群体中的学术品格。

  我发现,你们的教师在“六个一”工程中,已经不是完成任务式的应付,而是乐于其中的主动研究。由于这种研究基于问题,来自自身的实践,就更具意义,就更有收获。看过赵瑛老师的文章,文采飞扬中不泛真知灼见,那纯然是她自己研究之思之悟,所以也就有了个性特点与特殊的价值。

  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你们整个教师队伍的精神状态特别好,那是一种向上、积极的态势,有使命感,有幸福感。我想,正是您这样一位有使命感与幸福感的校长,才带出了这支优质队伍。

  谋求持续创新

  【马新功】2008年9月,我随中国教师代表团赴乌克兰参加了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九十周年国际研讨会,在大会上我向乌克兰以及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和研究者汇报了我们的思考和实践,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称赞和一致好评,我也和李镇西、朱小曼老师同时被乌克兰教科院授予在国外推广和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殊贡献奖。在教育圣地帕夫雷什中学考察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们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无限缅怀和崇敬,同时也更加意识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人们曾有过的告诫:一种教育真理在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另一种情况下是中性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则变成荒谬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同样也不是适用于一切生活场合的某种万灵药方的汇集。我们创建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实施和谐教育也要活学活用、不断创新。

  【陶继新】您是苏霍姆林斯基精神的追随者,是学到其要道的“弟子”。既学其思想、方法,更有您自己的“权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的学而死,有的学而生。之所以死,是学而不化,是绝对“拿来”,是死学死用;之所以生,是学而化之,是相对地“拿来”,是“活学活用”。这就是智慧,就是思想,这也是你们学校这些年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0-1-14/17328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