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观看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特展《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 中央美术学院 供图
从1918年蔡元培先生倡导“以美育代宗教”创立中国第一所公立美术学府,到193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文艺工作者发起创立的延安鲁艺学院,源于这两所教育机构的中央美术学院已经走过百年历程,百年风雨彩虹,始终与中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书写着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的重要篇章,培育了一代代优秀艺术人才,创造了一批批经典佳作,树立了一座座艺术高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文艺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回答新时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如何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让艺术院校为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和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作出贡献。本报记者在中央美术学院建校百年之际专访了学校党委书记高洪。
“美育”滋养社会创新
记者:一百年过去了,蔡元培先生创立初衷的美育理想是否实现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又如何看待今天的“美育”使命?
高洪:从新中国建设到改革开放,从新世纪的大发展一直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中央美术学院秉承“关注现实,服务人民”的理念,在国家建设、改革、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发挥着为中国造型、为人民立心的重要作用。从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到唐勇力先生《新中国的诞生》,从老一辈先生集体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到后来雕塑系集体创作的《抗日战争》群雕,从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再到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会徽,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家形象与标志的创作,正是历代中央美院人不忘美育初心、担负国家使命的有力实践。
美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工程,使命永远在路上。回望百年我们必须对得起历史,对得起未来,要有所交待。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承载新时代的崇高使命,有所作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无论从国家、从文化发展、从美术事业发展,都是责无旁贷的。中央美院人必须以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胸怀,创造教育教学的新成果,创作艺术作品的新经典,探索艺术研究的新领域,取得新时代美育的新成就。
记者:坦诚地讲,美育还是当今教育中的相对弱项,美院承担着改进当今美育的重要使命,您对加强美育有什么建议?
高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其中关于美育的准确定位,为今后如何改进美育教学明确了方向。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原创能力的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必须重视美育,大力推进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结合。美育可以激活不同事物意义之间的“大跨度联想”,对创新思维极其重要。因此,美育教学改革,须本着提高全社会的审美与艺术性创造思维能力,切实改进和加强美育教学,把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结合起来,推进艺术学科与其他专业学科建设的有机融合。
美术教育就是社会创新的教育。2015年,我在中国美协教育委员会年会提出倡议,会议达成“让美术教育成为滋养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为主题的《北京共识》,共识提出:一是把美术教育作为我国提升全民审美素质、塑造民族文化品格、培养社会创新能力、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二是以时代发展要求、传承中国文化、全球广阔视野、未来发展创造的视角,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三是坚持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美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四是对热爱美术并具有美术天分的学生进行专业美术教育,培养广闻博识、精通专业的高端艺术人才;五是加强美术教育研究,引领为社会创新的美术教育发展方向。
扎根人民 造时代高峰
记者: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美院应该如何引导艺术家教师创造新时代的高峰?
高洪: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培养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大师,需要创造这个时代的艺术高峰,这也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使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努力探讨高端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搭建平台培养艺术大师,努力造就时代高峰。
前些天我参加所在壁画系党支部组织生活会跟老师们聊起艺术创作的话题时,吴啸海老师的发言让我感触很深。他每年都会拿出一段时间,选择一个非常偏远的地区,跟当地百姓生活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去“支教”,当地那些活生生的人,百姓身上那些最真实、最原生态的淳朴,也是最能打动他的东西。每年带学生下乡,他也会带着学生选择像贵州黔东南地区最原生态的苗族山寨,虽然条件很苦,但能让学生在那里感受流淌在世代苗民血液里的文化。只有真正触动自己的内心时,艺术的表达才能出来。2016年苗寨下乡结束后,他创作了一批表现苗族蓝染艺术的艺术作品,在巴黎、柏林展出,引起了当地极大关注。
艺术创作要出精品,必须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美院历史上老一辈艺术家创作的那些经典“高峰”作品,无一不是来自“源头活水”。延安鲁艺走出来的艺术家彦涵先生是一手拿枪、一手拿刻刀的战士;冯法祀先生为了创作《刘胡兰就义》,深入刘胡兰家乡跟当地百姓生活在一起;侯一民先生为了设计人民币中的人物,专门到贵州、云南等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实地写生。如果艺术创作只是停留于炒冷饭,取材于网络、新媒体的“二次元”资料,出来的也只能是“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只有深入到最基层,扎根人民,才能创出“高峰”。
深入生活 讴歌时代
记者:您说到了现在取材“二次元”,可以说是信息社会、新媒体时代的普遍现象,尤其是现在青年学生中,那么如何引导艺术青年培养当代的人民艺术观?
高洪: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新媒体时代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但作为青年学生最不能丢掉的就是根。作为承担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最高美术学府,引导青年学生培养人民艺术观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中央美术学院始终坚持一个优秀教学传统,那就是春节下乡考察写生实践。我们教学实行三学期制,每年春季4月作为第二学期,是我们固定的“下乡季”,除应届毕业生外,基本全部专业都有教师带队下乡,像老一辈先生一样,与当地百姓生活在一起,开展为期近一个月的考察写生实践。同时我们这些年也把“下乡季”培育为独具美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将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方式接入新媒体时代,开展师生集体参与的“写生路上”微摄影大赛,通过最便捷的“掌中宝”直播下乡生活,让走入全国各地的教学小分队交流分享,与社会互动,丰富艺术实践。像前面提到的吴啸海老师带队去贵州苗寨,师生们挖掘的制“艺术原料的矿藏”,将“源头活水”浸入自己的身心。
如何抓住建校百年的历史契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是此次校庆的首要任务。在梳理百年校史建设校史馆的同时,举办“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系列展览及学术活动,再现一座座“山峰”,一方面礼敬百年历程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名家大师,另一方面为青年师生开设了鲜活的传统课堂,感受触摸经典,更好地传承百年学脉。同时组织力量拍摄老艺术家影像资料,制作“百年美院·口述历史”纪录片,作为每年秋季开学传统教育的“第一课”。建校百年之际,学校决定为历代名家大师立像,增强校园传统文化氛围,让青年学生在百年学府的文化气息中健康成长。
记者:我们注意到当代艺术比较流行,感觉很多青年艺术家包括在校生也热衷于观念艺术,在毕业展中也看到不少装置类的作品,那么强调传统与他们热衷于当代艺术会不会有冲突?
高洪:艺术的创作与时代紧密关联,艺术语言与创作手段丰富多彩,当代观念艺术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它与传统文化,与我们强调传统教育并不矛盾。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们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鼓励艺术家们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创新艺术语言,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要求艺术家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投入到鲜活的现实生活中,抒怀大众情感,积极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其实,许多青年艺术家也注重关注我们生活的时代,他们的很多所谓观念艺术作品直接表达了对时代、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思考,在每年的毕业展中可以看到大量类似作品,比如有的学生将自己家乡拆迁的老房子通过装置作品表达出来,“留”下乡愁;有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书法,去“书写”、再造当年被摘掉的北京城墙;有的收集人们的消费品垃圾表达如今“消费社会”的忧虑,等等,这些作品都反映出艺术青年们观照现实生活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