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白宏)“各学科成绩相较去年平均上升了5.44个百分点,综合排名上升了3个名次,在全县农村学校排第一。”上学期成绩分析结果刚出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茶埠镇中心小学校长李绪明的脸上就乐开了花。
然而在几年前,由于办学条件差,师资和生源留不住等因素,这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小学在当地的地位一度很“尴尬”。
“城区优秀教师不断来‘传经送宝’,我们的教师也不定期去城里学校跟班学习,教师们的观念转变了,教学方法更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教育质量上升很快。”李绪明欣喜地告诉记者,近两年学生生源稳步增加,城里学生不断回流,学校也成为当地老百姓眼中的“名校”。
茶埠镇中心小学的变化得益于岷县城乡教育联盟共同体的推进。2016年,该县以城区优质学校为核心,乡镇农村学校、城区薄弱学校为辐射面,成立了16个教育联盟共同体,覆盖全县幼儿园至高中各个学段。
李绪明介绍说,共同体建立后,茶埠镇中心小学与西城区小学建立了城乡学校共同管理机制,教育教学工作实行捆绑式考评,两校教师“一对一”结对拜师,茶埠镇中心小学可随时与导师交流,并参与到导师学校的听课、教研讨论等,促进自身专业素质提升。同时,西城区小学的骨干教师定期送教下乡,直接参与到茶埠镇中心小学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整体提升教科研水平。
“共同体组建后,名优师资不再是一所学校的资源,而是共同体学校共有的资源。”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鑫告诉记者,共同体学校采取研训联动的方式,统筹安排共同体的教学、教研和培训活动,城区学校全面开放本校教育资源,吸纳共同体其他学校教师参加听课、评课、优质课展示等教研活动,以项目合作的形式接纳共同体其他学校教师参与基地学校牵头的教科研活动。
共同体还定期举行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交流和研讨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农村教师参与到校本研训中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和“助推器”。据统计,仅2017年,全县教育共同体就开展教研活动165次,各种类型研讨课485节,举办研讨会、微讲座156节次,参加活动的教师达1105人次。
此外,城区学校大力推进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以“走教”的形式支援结对学校,促进教师多边流动、师资共享,使教师流动变为“上挂下派”的双向互动,激活了教师流动管理的一盘棋。据统计,2017年城区中小学选派支教、走教教师交流总人数211人,受益农村学校16所。
“共同体建立后,我们把岷阳一小长期积淀的制度文化和成熟的管理经验直接移植到了我们学校,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快速提升。”十里中心小学校长梁太平告诉记者,两校还以校团委、少先队为依托,开展学生互助互学活动,城里的孩子从农村孩子身上学到了坚强、节俭、朴实的品质,而农村的孩子从城里孩子身上学到了活泼、自信和多才多艺,学生的视野也从“狭窄”转向“开放”。
据介绍,目前,城乡教育联盟共同体着力推进管理、教研、师资、学生四个层面建设,已初步形成了“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的协作机制,有力拉动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数据显示,在2017年末全县组织的第三届高效课堂优质课大赛决赛获奖的101人中,有58人来自共同体学校,占比57%,师资水平明显提升。
“城乡教育联盟共同体突破了教育二元结构制度性瓶颈,重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学校发展由‘单干’走向‘抱团’,学校管理视角从‘单元’触及到‘多元’,教师校本教研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参与,薄弱学校在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上都找到了新的路径。”李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