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突出供给侧改革 创新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db:作者]  2018-04-03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问题导向:需求侧倒逼供给侧改革

    近年来,国家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人才供给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工程硕士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供给渠道,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然而,当前我国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脱节、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脱节、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脱节等结构性失衡问题,导致人才过剩以及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好用等现象,工程硕士人才供给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侧产生结构性矛盾,需求侧倒逼供给侧进行培养模式改革。

    所谓供给侧,是指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方更加适应需求侧,其改革核心是通过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质量。工程硕士培养的供给侧理念,是将供给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主体、过程、机制、资源诸环节,即把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作为人才培养载体,把培养目标、培养组织、培养过程、保障条件、培养结果等作为基本要素,建立多元有效投入和保障机制,实现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建立适应区域产业行业发展需要的工程硕士培养体系,提升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深圳地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硕士等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对人才素养的反应也极为敏感。缘于此,深圳大学近年来立足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创新企业集聚的城市禀赋以及国际合作的前期基础,开启了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学校2005年获得工程硕士授权类别,目前覆盖工程硕士14个授权领域。2017年招生规模为906人,占全校研究生招生总数34.11%。2010年学校开始进行工程硕士培养的系统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以供给侧理念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聚焦培养目标,协同培养要素,重构培养过程,构建保障机制,在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导师指导、校外实践、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等全链条确立“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理念,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提供了有效的人才供给和智力供给。

    模式创新:三维协同激发要素活力

    1.“学校+知名企业”协同,精准把握外部人才需求。校企协同、产学协同有助于精准把握外部人才需求,是当前工程硕士培养的基本路径。学校先后与华为、中兴、腾讯、大疆、中集、中广核、盐田国际、康佳通信等知名企业开展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各区建立诸如深圳大学南山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育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和工程硕士培养实践创新基地,形成了院系、学校、省级、国家级别的四级实践基地体系和校企合作、产学协同的协作育人模式。目前,学校建成院系级实践基地190余个,校级实践基地34个,省级基地18个,全国示范性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1个。

    2.“院系+研究机构”协同,提升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学校积极鼓励各院系充分挖掘深圳集聚的高科技企业研发资源和国家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探索“院系+研究机构”协同机制,助力工程硕士培养,提升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光电工程学院和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等利用国家、省、市及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重点研究平台开展工程硕士培养。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还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7家单位建立“计算机软件协同育人中心”,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支撑平台。材料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的材料工程“深科先进班”入选2014年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力图协同打造高层次科研创新人才的示范平台和高新科技研发平台。

    3.“学校+海外名校”协同,拓展国际化联合培养路径。当今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已成普遍趋势,学校充分挖掘优质的国际学术合作资源,拓展工程硕士国际化联合培养路径。学校先后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著名大学共建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双方在分享师资队伍和尖端研究、产出学术成果、追踪前沿课题的同时,也深度参与工程硕士诸领域的培养过程。此外,院系也自主开发工程硕士联合培养的国际项目,如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开展建筑学硕士和城市规划硕士联合培养项目,探索工程硕士国际化培养新路径。

    培养实践:过程重构提升能力素养

    1.探索“分类培养+个性培养”模式创新。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严格实行分类培养原则,杜绝学术化倾向和工具化倾向,将培养目标、培养形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与行业紧密结合,考核评价与行业资格标准衔接,着重提升学生能力素养。在研究生的具体培养方式上强调“个性培养”,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进入校外实践时,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围绕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科研训练等对研究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如材料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由研究生与两位导师共同协商制定,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直接进驻中科院先进院进行实习,由双导师参与完成学生培养全过程。

    2.推行“理论+实践+理论”授课模式。在课程教学上,强调“理论+课堂实践+实际应用+理论补充”的授课形式,并结合实践基地实际项目开展案例分析,使学生切实学到企业所需的实践应用能力。控制工程硕士探索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开设“自动控制系统实践”“MATLAB语言与仿真实践”等专业实践课,并随同企业需求进行调整,以适应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设立学业规划课程群、专业能力课程群、专业方向课程群、行业素质课程群、创新创业课程群等多层次理论课程群,与IBM公司、TI公司、微软、腾讯、金蝶、金证科技等知名IT企业建立课程共建合作,形成课堂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无缝对接。

    3.实行分段式学制和双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与实习实践是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学校要求工程硕士完成课堂学习后即进入实习实践环节,实习实践形式由校内导师及企业行业导师决定。此外,工程硕士诸领域普遍采用“双导师制”,双导师均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学校14个工程硕士领域全部实行“双导师制”,共选聘校外导师800多名,大多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行业中取得较高资质的专家。例如,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领域37%的校外导师具有博士学位,58%具有高级工程师、首席架构师或研究员职称。

    体系保障:机制构建确保改革质量

    1.坚持院校主导,进行顶层设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国家教育部门明确要求高校“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培养质量”“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吸引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和实践课程教学、实习或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学位论文或设计指导等,提高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硕士培养的问题来自实践,而解决的过程则来自供给侧。学校始终强调院校在工程硕士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不断研究教育规律,把握国家教育政策,在培养模式改革中调动全部培养要素,创新体制机制,进行顶层设计,确保改革的持续与质量。

    2.推动制度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制度保障和资金投入是确保供给侧改革有效推进和协同育人机制稳定持续的必要条件。学校先后在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综合评价考核、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职业能力培养高端讲座资助、精品课程和教材资助等方面建立制度保障机制,确保模式推行。此外,学校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拓展多元资金投入渠道。学校对18家工程硕士校级实践基地的资助总额已达656万元,对全校46门工程硕士课程教学案例的资助总额达40万元,加上各院系对实践基地和案例教学的资金投入,投入总经费已超过3000万元。

    3.加强平台维护,编织利益纽带。“学校+知名企业”协同、“院系+研究机构”协同、“学校+海外名校”协同的三维协同育人体系是基于供给侧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关键,为此需要强化协同育人平台的维护,也需要发挥多方积极性,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与其他协同单位联合共建机制。目前,学校已形成院系、学校、省级、国家级别的四级200多家实践基地体系,与行业协会、产业基地、高新企业开展广泛的联合培养、项目合作、技术攻关,在深圳各区建立“工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与国家科研机构、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与各平台合作方编织成一个更为紧密的利益纽带,增加合作黏性。如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与ADI、TI、MOTOROLA、XILINX等电子技术行业,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与金蝶软件公司等,建立了人才、设备、数据、学术资源共享机制。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8-04-03/17503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