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丽园长和孩子在幼儿园的“食育工坊”里一起包烫面角。马金凤 供图
■课程建设·关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乡村幼儿园课程怎样建设?如何扭转“小学化”倾向?如何提升乡村幼师专业能力?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杜燕红带领团队对此进行了研究。团队研究成果《乡村幼儿园“天地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编者
当前,许多乡村幼儿园的课程管理比较薄弱,把课程目标简单看作是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小学化”倾向严重,课程内容脱离乡村生活,摒弃了朴实的乡土材料的教育价值。乡村幼儿教师队伍也专业化水平不高,“拿来主义”“城市化”倾向严重,使得乡村幼儿“消化不良”“水土不服”,与童年该有的游戏、快乐、阳光、自信渐行渐远。
面对这样的境况,该如何植根乡村沃土办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我们的研究团队汇聚大学(University)、政府(Government)和幼儿园(Kindergarten)三方力量,以河南省新安县为研究场域,UGK合作联动,调研乡村幼儿园发展困境和需求,紧抓问题的“牛鼻子”,基于问题导向进行实践研究,找寻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借天地资源优势,办有根的教育
新安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置县于秦时,积淀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河洛文化主要发祥地和仰韶文化集中分布区,享有“丝路汉关、山水新安”“黄河山水画廊”等美誉。
课程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制约学前教育发展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UGK合作共同体认为,新安有着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应充分利用其地域资源,扎根乡土,借天地之资源优势,开发和实施具有文化适应性和年龄适宜性的乡村幼儿园“天地课程”,探索乡村幼儿教育质量提升的本土化路径。
为破解乡村幼儿园发展困境,UGK协同创新,通过分析情景—制定目标—编制方案—解决与实施—追踪和重建的操作程序和“路线图”,构建“天地课程”,旨在汲取乡村资源优势,办“有根的教育、有魂的幼儿园”,讲好乡村故事,有效提升乡村幼儿园保教质量,积极探索具有乡村特色、文化内涵和教育品质的乡村学前教育发展之路。
那么,“天地课程”的理念要义又是什么呢?《庄子·齐物论》强调“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有天地共生,天人合一、共生和谐之意。“天地课程”理念根基是“天为魂、地为根,借天地之资源优势,促幼儿之和谐发展”。具体包含三层要义:“顺天时”——沿袭传统文化,传承地域文化。秉承培养“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真谛,将传统文化节日、民间游戏等融入课程,传承中华文化,建立文化认同,培育文化自信。“借地利”——依托乡土资源,构建课程体系。秉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尊重乡村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让幼儿回归大自然、社会生活,回到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感受人伦之道、自然之道。“促人和”——解放幼儿天性,促进和谐发展。尊重幼儿作为独立的人所具有的天性、权利及需要,让幼儿到更广阔的天地之间去感受理解、探索发现,获得身心和谐成长。
课程内容以传统文化为引领,以自然资源为基石
关于“天地课程”之内容架构,UGK课程研发团队通过对县域情境的分析研讨,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筛选,以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为引领、以自然资源为基石,开发形成了以国艺课程、农耕课程、自然课程为主线的“天地课程”内容体系架构,期冀以国学启蒙幼儿的人伦之道,初步认识自然之道为天,以乡土资源中蕴含的根文化为地,将天地资源为我所用,实现天地文化与乡土资源的有机融合。幼儿园以县域特色资源为抓手建构课程模块,以主题活动为基点,与五大领域相结合,渗透于幼儿园各类活动之中,实现乡村幼儿园“天地课程”主线贯穿的课程内容体系。
比如,农耕课程取自农耕文化的核心精神——“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揭示出万物有时、各居其宜、生发有则、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新安为农业大县,基于新安地域特点和农耕文化的内涵,课程开发主体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走访农户等多种方式,收集本地区与农耕相关的课程资源,组织不同类别和层次人员参与多轮课程审议,梳理出包含农作、农畜、农技、农食、农谚和农器的“六农”农耕课程资源。根据时令节气、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分为春种、夏管、秋收、冬享四个阶段,设置单元主题活动——“播种春天”“农耕园趣事”“新安特产”“樱桃沟之美”“美味的烫面角”等,并将五大领域核心经验,融于“六农”之中,从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引导幼儿感受天地之息,体验农耕乐趣,认同家乡文化,激发家乡情意。
课程实施内外并举,聚焦保教质量提升
“天地课程”实施是UGK协同发力、内外并举的系统工程,是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彰显幼儿园内涵特色的重要途径。
首先,课程实施的主战场是幼儿园。为确保课程实施成效,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策略包括:第一,关照儿童,注重操作体验。课程实施重在儿童的参与,在自主探索、收集材料、同伴交流等多种方式中学习成长。例如,在“开心农场”,幼儿自由结伴,徜徉在花草树木和农作物之间,充分享受阳光和花香,体验友情与合作。第二,主题引领,多条路径推进。每个课程模块都有不同的主题活动,探索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区域游戏中展开、节庆活动中体验、信息技术中拓展、家园共育中延伸、学习过程中观察评价等多个实施路径。第三,多方参与,同构课程平台。“天地课程”实施需借外力,寻求家长、农学专家、民间艺人等共同参与。例如,在实施自然课程时,幼儿参观澄泥砚、樱桃沟,走访木器加工厂;邀请民间艺人给幼儿传授技艺等。
其次,高校为课程实施注入活力。高校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提升教师素养,建构起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课程实施中,高校教师深入乡村幼儿园把脉问诊,开设主题单元式工作坊,开展系统研修活动,同伴学习+高校教师引领,支持乡村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场中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实现自身专业成长,培育了一批具有课程领导力的领头雁、先行者,由依赖外部“输血”到实现自身“造血”,由被动的模仿者到有理念的践行者,推动乡村幼儿园课程建设亮点各异,特色强园。
再其次,政府为课程实施保驾护航。2011年,新安县教育局成立幼教中心,以“为乡村幼儿争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乡村幼儿和谐发展”为出发点,探索集团化办园的课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课程管理推行“六统一”——发展规划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教师调配统一、业务指导统一、质量评估统一、资源共享统一,并鼓励各园“求大同,存小异”,挖掘和利用各自独有的教育资源,培育各自的课程特色。
作为UGK合作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幼教中心将“天地课程”所包含的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惠及6个乡镇200个自然村,区域联动协同发展,促进园所内涵式发展,扩大品牌效应,助推优质资源高效率倍增,促进学前教育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为构建普惠、均衡、有质量的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实践经验。(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课程故事
美味的“烫面角”
王小丽 马金凤
河南省新安县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烫面角”是当地最有特点的传统美食之一,享有“名扬陇海三千里,味压河洛第一家”的美誉。
在研习家乡美食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对自己最喜欢吃的家乡美食进行调研、统计,结果发现许多幼儿都喜欢吃烫面角。由此,“美味的烫面角”成为乡村幼儿园“天地课程”体系中“农耕课程”的一个主题活动。其活动目标在于幼儿通过多维度、多向面的亲身体验、实践操作,了解家乡特有的美食,萌发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尝一尝:感受家乡特色小吃烫面角。一天,幼儿园为孩子们准备了烫面角,让他们观察烫面角的外形:肚子圆又圆,长得像元宝,并让他们亲口品尝烫面角的味道。孩子们尝过后纷纷表达:“烫面角真香呀!”“我最喜欢吃烫面角啦!”教师引导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对烫面角进行探究后,发现他们对烫面角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于是适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么好吃的烫面角是怎么制作的吗?
看一看:了解烫面角的制作过程。满怀喜悦向往之情,孩子们和教师走进新安的传统美食百年老店“老王烫面角”,开始了探究烫面角制作之旅。“老王烫面角”的传承人佳佳阿姨热情地接待了大家,孩子们走进后厨操作间认真地观看了烫面角的详细制作过程:制馅料—擀皮—包角—笼蒸。他们欢呼雀跃着:“烫面角像弯弯的月亮!”“我知道烫面角是放在蒸笼上蒸的。”“佳佳阿姨教教我吧,我也想包。”他们对包烫面角充满了好奇,有模有样地开始学起来。起初,孩子们包的有的像小鱼,有的像元宝,还有的“躺着睡觉”,怎么也立不起来,而佳佳阿姨包的烫面角弯弯的,还有一些漂亮的小褶子。佳佳阿姨耐心地为孩子们示范讲解,一个、两个、三个……慢慢地,孩子们都成功了,开心地跳了起来,大声欢呼:“我做好了,我做了一个月牙烫面角。”成功的喜悦在他们心田荡漾。而最开心的是品尝时刻,佳佳阿姨给孩子们准备了特殊的料汁,一口咬下去,哇!鲜香不腻,美味可口。就在这样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操作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新安饮食文化别样的韵味和活动的乐趣。
做一做:自己动手制作烫面角。为了传承新安优秀的美食文化,幼儿园创设了“食育工坊”特色活动室,这里散发着浓郁的传统风味,成了幼儿最开心、最盼望、最喜欢的地方。他们排队洗手,相互帮忙戴好围裙、头巾,做好了活动前的各项准备,并做好计划和分工,有人做馅料,有人擀皮,有人包烫面角,一个个有趣的烫面角在孩子们的手中呈现。他们时不时还要比一比,看谁做得最好看,并给自己做的烫面角起个好听的名字。烫面角做好之后要等待蒸熟才能品尝,在等待的环节,孩子们分工收拾卫生,有人刷盘子、筷子,有人擦桌椅,有人摆碗筷。整个活动,从准备材料到品尝美食,全部由孩子们自主参与,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也体会到自己制作美食所带来的乐趣、满足和幸福。
说一说:表达对家乡美食的情意。美味的烫面角分享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对家乡美食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有的说:“新安烫面角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我妈妈还告诉我它已经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为加深幼儿对家乡美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教师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实现家园共育。他们共同收集关于家乡美食的图片和故事,在幼儿园走廊和活动区角布置体现家乡美食的环境,展现各种家乡美食,以及孩子们参加体验活动的照片、对各种美食选择的统计表等学习表征,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美食的印象和自豪之情。
美味的烫面角活动,不仅仅是让幼儿学会制作品尝烫面角,更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感知中华传统美食迷人的魅力和无尽的张力,留存家乡的味道,建立与家乡的情感连接,深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这正是我们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根基。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安县幼教中心梓澜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