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山东省科技馆为中小学生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科普活动,通过设立“体验科技魅力”、“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等五大板块,为孩子们营造快乐的科普假期生活。图为小学生在科技馆里体验“梵天之塔”的组合。董乃德 摄
“中国科学院,这个神圣的科学殿堂是个啥样?科学家们怎样做实验?”对于孩子们来说,尤其对于西部地区的青少年而言,科学家的工作充满了神秘,而能够亲身感受科学家实验过程更是不可及的梦想。2010年寒假,由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西部青少年科学营”活动,帮助孩子们圆了这个梦想。十多天的时间里,来自四川巴中、雅安、攀枝花和甘肃张掖、白银等地的24名高中生分别走进中科院奥运村科技园的5个研究所,走进国家科学重点实验室,与科学家们进行了零距离接触。
原来做实验这样有趣
走进中科院动物实验室,几名同学正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观察采集到的标本。“我们的螨虫标本是在老师家采集的,先用吸尘器把螨虫收集到盒子里,回到实验室后把标本在酒精里泡上一夜,然后取出来进行分离,再进行过滤,最后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了。这个实验挺有意思的。”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二中学马煜凯亲身体验了“螨虫的采集与标本制作”实验的全过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对螨虫有了初步的了解。虽然用肉眼看不见它们,但在生活中它们却无处不在。”马煜凯被安排在动物组,在中科院动物所陈军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根据个人兴趣及学习基础,24名营员被分成5个学习小组,分别进入地理、微生物、动物、天文等不同学科实验室。
“之所以为学生选择这个实验,一是整个实验过程不需要太长时间,二是实验过程比较完整,能让学生们体验从采集到标本制作的整个过程。最主要的是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们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这也是培养科学兴趣的重要环节。”中科院动物所陈军研究员认为,引导青少年注重身边科学,通过动手、动脑,使之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学到平时被忽略的现象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感受科学的魅力。这对培养学生科学兴趣非常重要。
从事科学要有奉献精神
“很幸运来到北京就能走进中科院,与著名科学家零距离接触。”来自甘肃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的蒋玉芳是第一次来北京。在中科院著名昆虫学家周章红老师的指导下,蒋玉芳做了昆虫分类实验。“经过亲自体验,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数千万的物种,有的是那么相似,又有着千差万别。开展科学研究真的需要一种严谨务实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以前就对生物比较感兴趣的蒋玉芳,通过这次科学营活动,对生物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也促使她从事生物学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了。“我也有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高考报生物系。”已经读高二的蒋玉芳说,“这次与科学家面对面,也让我对他们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前总认为科学家比较呆板、不苟言笑,而与他们接触多了,觉得他们是那样亲切、谦和。他们工作起来不分上下班、没有白天黑夜,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从事科学要有奉献精神,要耐得住寂寞’。”
“为了让这些西部地区来的学生们了解北京的青少年是如何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我们还特意组织营员们到北京四中,与四中同学交流互动。”主办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办公室副主任丁颖介绍说,“我们就是想通过这些活动让西部的孩子们开阔眼界,了解更多、更新的科学知识。”
活动应面向更多西部学生
“这次活动让西部中学生与科学家实实在在地实现了‘牵手’,通过‘大手拉小手’把孩子们引入了科学殿堂。”四川雅安市第四小学科学教师李斌感触颇深。作为带队老师,李斌参与了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李斌认为,像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应该多组织,让更多的西部学生有机会参与进来。指望一次活动就能让学生们对科学产生更多认识不太现实,起码要通过十多天的参与、体验,才能够对一些学生起到“催化”作用。
“我们每年都要组织类似的活动。”丁颖介绍说,像北京的翱翔计划、北京青少年俱乐部等活动,北京的十几所学校、1000多名学生都已经进入了实验室,在科学家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但这些活动大多面向北京等大城市学生,而组织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来京还是第一次。
丁颖表示,此项活动还将长期开展下去,拟每年一期,每期四周,其中寒假两周,暑假两周。活动由各地青少年科技教育机构、学校选拔推荐品学兼优、具有浓厚科学兴趣并具备科学研究潜质的青少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与一线科研人员面对面开展科学研究。
■本报记者 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