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与2003版课标相比,新课标有不少显著的变化和特点。我们只有认真研读新课标,了解新课标的新变化,才能理清思路,更好地在教学中实施课程目标。
整体框架的变化。新课标一是增加了“课程结构”这一板块,因为“课程结构”是课程实施的依据,体现了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课程结构”详细描述了设计依据、结构和学分与选课,使得课程实施更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将“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合体,首次将学科素养与课程目标放到同等的位置,体现了我国人才培养中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宗旨,突出了对高质量教育的时代需求。
基本理念的变化。新课标提出“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个基本理念,凸显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强调教育的实质就是让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是由以学科知识为本走向以育人为本的体现,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英语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培养思维能力,这才是英语教育的根本。
课程目标的变化。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前加入“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强化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已走向更高的价值追求。教学从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转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加深对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帮助学生学会用语言做事,依赖语言进行思考,重视对语篇意义的解读。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将思维品质作为一个显性目标提出来,并且强调了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这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教育的目标体系,彰显了英语课程的人文特性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课程结构的变化。新课标必修课程学分的分值比原来减少了4个学分,这样的设置体现了新课标对合理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导向,旨在强调构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精选内容,删除过难的内容,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英语学业质量水平1”的要求,满足高中毕业基本要求。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的指向性更明确,课程结构的设计以课程方案为依据,构建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英语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的变化。新课标提出了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6大要素。主题语境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为学科育人提供话题和语境。
新课标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5项技能,其中,“看”是指理解多模态语篇的技能。在当今借助新媒体的读图时代,“看”是对原有4项技能的合理补充。
从课程学习内容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要改变学生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学会自我管理,包括学习和情绪上的管理,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实施建议的变化。新课标建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教师要深入研读语篇,安排各种学习活动,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核心素养有效形成。
从命题建议我们可以了解到,无论是英语学业水平考试还是高考,都应该重点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渗透对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考查。考试形式应该尽量贴近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形,采用典型的“听、说、读、看、写”等任务或“听、说、读、看、写”综合任务的形式,给考生提供运用语言和展示语言能力的机会。
以上这些变化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对知识点的讲解变成重点对文本的解读,学习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互动、与他人互动、与个人互动、与外界互动的一种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英语课堂教学以学科育人为本,强调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教师要重新思考课程内容,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充分创设语境,关注语篇意义,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发展运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英语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