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景莉 柯进
“我们的产业要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当前必须要重视教育改革与产业的协调发展。没有教育提供人才保障,产业转型升级就缺乏足够的底气。”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在回忆吉利集团的战略转型时,感慨地说,“在当前全国大多数地区产业升级过程中普遍遭遇技工荒的背景下,我们的成功转型中从未出现技工荒,这与教育的支撑有很大关系。”
作为一家国内大型自主品牌汽车集团老总和多所民办高校的创办者,李书福的这种“两栖”身份,使他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联性,有着切身的感受和特殊的认识。今年两会,李书福递交了“关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与教育改革协调发展的提案”。在提案中,他呼吁:“产业升级与教育改革的协调发展必须提高到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切实推进教育改革,为我们的产业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李书福看来,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和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最根本途径,就是要依靠关键技术的创新,而创新的本质就是人的教育问题。
产业转型升级,是什么样的教育给企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吉利涉足汽车领域虽只有短短十几年,但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2009年,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吉利先后成功实现收购澳大利亚DIS公司、引入战略投资伙伴高盛、竞购世界名牌沃尔沃,其研发的“吉利技术体系创新工程建设”,捧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成果。
李书福认为,过去一年吉利的出色表现,完全得益于2007年在教育的有力支撑下成功实现的战略转型。
事实上,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初,吉利就将企业发展与人才教育协调发展一同列入了战略规划。由于受人才、技术、资金、场地等条件制约,10多年前的吉利集团以经济型轿车进入汽车制造领域。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吉利已跻身中国汽车十强,成为自主品牌汽车的标杆。但是,与国内许多制造企业一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吉利固有的一些弱点也暴露出来:企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仍然短缺,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还不多,自主品牌名声还不够响亮,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仅靠低成本优势,难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7年,吉利停止了低端产品的生产,对研发、技术、生产、营销、管理、企业文化等进行彻底改造,启动了从低端向中高端价值链转移的产业升级战略。
“企业战略转型,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决策就能推动,关键在于教育能够提供满足企业技术转型升级的人才支持。否则,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停留在口头上。”李书福说,尽管吉利转型过程中通过“招贤纳士”,从外部吸引了一部分精英人才,但毕竟还是少数,转型需要的是大批具有更新专业技能、良好职业素质、丰富实战经验的一线人才,没有这样的人才充实到各个领域,吉利的战略转型就不可能顺利完成。
实际上,为了应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需要,早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初,吉利就根据自己企业岗位的实际生产需求,创办了自己的涵盖中职、高职、本科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而这正好为吉利的转型升级储备了大批急需的实用型人才。(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