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翟帆)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应该从娃娃抓起。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郑国光、王庭大、葛志荣、宋南平共同递交了建议将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纳入中小学校和高校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的提案。
4位委员分别来自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他们建议,将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纳入中小学校和高校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培育和提高学生防御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能力,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
据悉,我国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其中70%以上为气象灾害。近2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800多万公顷,造成人员死亡44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1800多亿元。
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纳入中小学校、高校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今年4月1日起即将执行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培育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气象等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的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