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视点
■本报记者 张晨
教育应如何积极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如何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们提出,教育要培养“国家最需要、企业最欢迎、百姓最满意”的人才,这是社会发展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最直接的指向。
从茶叶大省到茶业大省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职业教育打响“贵州绿茶”品牌】
贵州是茶叶大省,全省茶园面积204万亩,其中获有机认证的茶园已达2万亩,居全国第一。但贵州又是茶业小省,在西湖龙井、碧螺春等众多名茶中,清香可口的黔茶长期默默无闻,六成以上的茶叶只能作为原料贴牌销售,经济效益低,茶农得不到实惠。
“以前,贵州的茶叶种植以家庭为主,产量低;茶叶加工仅凭手和一口炒茶锅,质量差。现在,随着茶产业的结构调整,茶叶种植变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茶园生产,茶叶加工变成了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的精制加工。”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介绍说。
“从茶叶大省迈向茶业大省,就要转变茶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功不可没。”蔡志君告诉记者。
以凤冈县为例,各乡镇利用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远程教育站点,分期分批组织种茶科学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县职业学校开设了茶叶加工专业,县财政出资对就读茶叶专业的学生给予1000元到2000元的补助。如今,凤冈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4万多亩,年产值1.25亿元,“凤冈锌硒茶”的牌子也被打响。
“不仅是凤冈,现在几乎全省每个县的职业学校,都根据茶产业的需求开设了各种相关专业,每个产茶县镇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都有技术培训,培养培训出了一批有技术、懂经营的高素质的‘新茶农’。”蔡志君说。
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再到茶艺、茶文化主题旅游,在一系列的茶产业经济链中,职业教育在各个环节上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泡出了一杯质量好、规模大、品牌响的“贵州绿茶”。
2009年,贵州吸引了浙江、福建、江苏等地60多个茶叶加工企业7亿多元的投资。“这些投资中,不少都是冲着我们的‘新茶农’和茶叶专业的职业教育学生来的。”蔡志君笑着说。
就在2月22日的省长办公会上,贵州刚刚通过了一项计划:投入21.8亿元建设60所示范性职业教育学校,大力提升贵州职业教育水平,同时进一步为贵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劳动者。
从传统开采到节能减排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助推能源产业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平煤集团原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长期在煤矿生产一线工作,与煤打了44年的交道。作为一个老煤炭人,他最担心的就是煤炭生产安全:“矿工在井下时刻面临种种危险,给矿工多一分安宁,他们的亲人就会少一分担心。”
瓦斯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矿井空间几乎无处不在,瓦斯爆炸一直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头号杀手”。我国的煤矿均为瓦斯矿井,我国发生的24起死亡百人以上的重大煤矿灾难事故中,瓦斯爆炸事故就占21起。曾三次险些被瓦斯夺走生命的张铁岗说:“煤矿屡屡发生重大事故,暴露出煤炭专业人才不能完全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的问题。”
“以前,煤炭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会预报防治瓦斯就行,现在,随着煤炭生产技术的不断升级,瓦斯利用、安全系统、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监测与监控等新技术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救护、消防等相关专业也融入到生产中。因此,这就要求高等矿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张铁岗告诉记者。
“如河南理工大学,虽然名气不大,但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却很受我们企业的欢迎。就是因为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改革和创新了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目前,我国的煤炭产业正在积极淘汰原来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产业升级为目的实施新技术改造,从传统的开采加工向煤炭物流、化工、贸易、节能减排等新兴产业转变。
“因此,包括能源产业在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决定了企业必须实施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决定了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技术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的改革创新。如果我们把人才比喻为产品,那么高校应主动改革教学方式、创新专业内容,使人才的特长、规格、质量更加适应企业产业升级后的多元化需求。”张铁岗说。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高校自主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
“给咱们的老百姓设计一款舒适安全的小汽车”,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最大的愿望。
作为我国汽车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钟志华长期从事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2009年10月18日,钟志华驾驶着由他牵头设计制造的“中气一号”实车,首次亮相便赢得了一片掌声。(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