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发布,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只是下降速度趋缓。与此同时,身体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到3%。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大学生的体质却呈现下降趋势,为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这些年轻人过度消耗与透支了自己的身体。不吃早餐、沉湎于网络游戏、习惯“宅”在寝室里缺乏运动锻炼、深夜撸串喝啤酒……健康意识的淡漠,让一些大学生一味地放纵自己,体质下降何尝不是一些大学生为自己的“轻率和糊涂”付出的代价。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学业,也让身体素质逐渐下降,“书没读好,身体却垮了”的结果,让人痛心不已。
失范行为通常有一个逐渐累加、不断升级的过程。大学生体质下降,和成长过程中缺乏“健康教育”密不可分。长期以来,一些地方过于重视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对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以至,身体素质下降不仅发生在大学生身上,也同样发生在中小学生身上。肥胖率持续上升,“小胖墩”增多已经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
而营养过剩、运动锻炼匮乏,还与一些年轻人缺乏进取心有关。在互联网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今天,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亚文化在一些大学生中流行。这种亚文化,在主流的社会评价标准之外,主动进行自我矮化,拉低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待,给自己纾解压力。在一个本该奋斗的年龄,部分年轻人却失去了对自力更生、脚踏实地的价值认同。
应该看到,近年来,大学生体质下降也引发了公共部门和一些学校的警醒与重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制度规范的出台以及“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等活动的开展,在促进高校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体质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塑造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提升身体素质,不仅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救赎”,也离不开公共部门和学校的推动。只有多方合力、久久为功,大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才会得到扭转。
(作者:杨朝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