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人才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上接第一版)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转变传统的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价值观,改变被动式的、重复训练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学生主动式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

  刘长铭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献身精神。他告诉记者,2007年温总理去北京四中时,将李政道送给自己的两篇研究手稿的复印件交给了刘长铭,“两篇研究手稿,一篇是李政道年轻时代的,另一篇是近年的,李政道想用此说明一个问题,几十年来,他从未间断过对物理学的探索与思考。我想,这是一个人能否成为大师的关键。”

  【委员建议】

  郭传杰:创新教育要从减负开始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义务教育阶段抓起。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学习负担有所减轻,但学生课余时间多奔波于各类培训班、兴趣班、证书班之间。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对此加以限制和取缔。

  刘长铭:转变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价值观

  要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鼓励青少年通过不同的途径成才。同时积极、稳妥推进升学考试改革,让学校从升学率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此外,建议组织一批学者和学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取得经验,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步推广。

  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催生了“回炉”这一流行语的诞生,有大学生在拿到毕业证书后重新回到学校进行技能学习。

  “部分大学生‘回炉’说明一个问题,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全国政协委员、山西大学教授梁丽萍指出问题所在。但“回炉”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梁丽萍认为未必,因为不仅一些大学生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实习等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即便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常常因为缺少机会而使实习培训走过场。

  据她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基本上处于自发分散状态,社会实践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完善、考核不标准、结果差异比较大。“不少大学生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有的则是为了挣钱。不能真正深入社会,也不能真正了解企业,没有为就业作好充分准备。”梁丽萍对此感到忧虑。

  实践能力不足的不仅是大学生和职校学生,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李晓安认为,我国学生从小就没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情况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综合实践课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据李晓安了解,目前各学校普遍未能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足课时,部分学校课时量仅占规定课时的四分之一。综合实践课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相当薄弱。学生教材、教师指导用书内容不够丰富,案例集或资料包相对较少,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综合实践课专业师资队伍素质也参差不齐,很多地方综合实践课程还没有进入分科职称评定序列。由于课程经费短缺,学生外出实践的机会也很少。

  【委员建议】

  梁丽萍: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重要课程

  大学要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教育课程,列入关键性教育任务,制定标准、制度、流程,进行科学考核,建立社会实践档案,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建议大学生在大三、大四期间,抽出6个月时间到社会实习。高校提前与企业对接,制定严密、科学的见习计划,提高大学生的见习成果。

  李晓安:研究实施高质量综合实践课程

  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成立课题组,组织研究高质量的综合实践课程。课程设置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包含技术、劳动和多方面综合科学知识。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及监督体系,将课程落实情况与学校评优挂钩。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0-3-13/17750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