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腊月我去天禾市场购置年货,被旁边一个卖家吸引了过去。那些用高粱秸秆制作的物什摆在一个并不起眼的位置,大的、小的,粗的、细的,方的、圆的,这是女人厨房的必备品。我蹲下身,爱不释手地拿起端详:这材料,来自大自然的田间乡野。
以前我只见过上下两层且方向相反的高粱秸秆紧密地挨在一起,线的痕迹几乎被隐匿其中,美观、环保、耐用。乡村人给它起了不雅的俗名叫“盖盖”,是刚出锅馒头的理想栖息地。今天见到的不仅有“盖盖”,还有“被被”,那是一种既省材料又省空间的物什,用完后即可卷起,立在橱柜任一角落,作用与“盖盖”相似,可放刚捏的饺子、馄饨、面皮,一点也不粘。
想想我们小时候,大人在田间劳动,孩子便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用高粱秸秆、小麦秸秆等植物茎叶制作眼镜、自行车、蚂蚱笼笼、螳螂等,往往尽情地、不知疲倦地沉浸在那些美好的材料中,挑战着自己的能力极限。那时没钱买玩具,仅凭些田间埂边的自然资源获取快乐,有了自由,就有了创造,无拘无束地在玩中学,在玩中创新,在玩中迸发出精巧的创意,在玩中创造更美的生活。
如今的孩子在家玩,多受父母限制,自个儿玩,缺少合作意识,缺少成人蹲下身去的陪伴,孩子的快乐递减。在幼儿园里,那些高结构的材料频繁出现于桌面,孩子迟早会腻。而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材料逐渐消失,继而被那些大型积木、橡皮泥所代替,着实可惜。
且说这位老妇人仅用单一的材料就能变出无数花样,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将材料用到了极致。反观如今我们的幼儿教师,正缺少这种创新实践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关乎幼儿的幸福指数。记得一位名家说过:总得让孩子跟着你,时不时“吃顿好的”。站在幼儿园的管理者及家长的角度,何尝不想让孩子跟着老师天天“吃好的”,可不少老师只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缺少创新精神,幼儿自然“吃腻”,活动自然显得无趣。
动手实践是师幼创新的练兵场。如果师幼能共同去挖掘生活中的宝藏,将自然资源重新拾起,让游戏活动回归生活,让更多的生活材料出现于桌面,为孩子投些可塑造、可承载想象的环保材料,并给予自由的时间与空间,那么他们的思维就会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擦出创造的火花。
你越舍得用孩子,孩子就越有出息。对孩子来说,“被使用”的感觉很重要,孩子往往迷恋有趣的创作,喜欢被老师折腾着,在折腾中思维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和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精神极为可贵,若在幼小的儿童心里种下创新的种子,创新的枝叶和花朵必能生生不息地繁衍开来。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中街幼儿园大什字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