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中学美术教师高亚娜在向学生示范绘画过程。 资料图片
在不少地方,校外美术培训班常常抢去学校美术教育“风头”。然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13位美术教师着力改革,重构美术课程体系,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家长基本不再送孩子去校外美术班了。
“画得真好,没想到一个小学生能画得这么好。我买了!这幅《无限春风》我出200元,另一幅我也出200元。”日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举办的“我们的美术课”作业展示现场,小学六年级(1)班的学生贺祥钰的两幅国画美术作品被爱心人士买走。华山中学美术教师朱高亮告诉记者,展览第一天共有100多幅学生的美术作品被参观者买走,共筹集了一万余元爱心款,这些钱都将捐给第二师223团学校的孩子们。
“其实,‘我们的美术课’展览的都是学生平常在学校美术课上的作业。举办这样一个展览,也是学生平常学习成绩的一个展示,同时也是我们改革美术教育后的一次成果展示。”华山中学校长邱成国说。
诗意的国画、活灵活现的彩铅画、生动形象的风筝……华山中学五年级学生关睿涵的这些美术作业,被她母亲吴洪丽挂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而在3年前,关睿涵不仅对美术课没什么兴趣,甚至连完成一张手抄报都感到十分困难。
所有改变的背后,是来自华山中学13位美术教师发起并推动的一场美术教育改革。在校外艺术辅导机构很火热的今天,这13位美术教师是如何使学校美术教学工作重新焕发活力,让家长们彻底打消了把孩子送到校外美术班去培训的想法?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传统学校美术教育的痛点在哪儿?
“在许多学校,孩子美术学得好,大多是从校外美术培训班那里学的。”朱高亮说,“这也是学校美术教育难言的尴尬。”
当前,一些学校的美术教育无法满足家长和孩子学习美术的需要,一些家长只好周末或假期把孩子送到校外美术培训班去培训,不仅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严重挤压和占用了孩子的休息时间,给孩子增加了不小的课业压力。
朱高亮告诉记者,美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角、触角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从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然而,根据现行美术教材的课程安排,上节课教国画、下节课教手工,再过一周,再上国画课,再过两周,又上手工课。由于课程内容缺乏连续性、连贯性,使学习过程脱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认知水平。学生学习时大多“蜻蜓点水”,对所学内容很难有深入了解,很难通过美术课堂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事实上,一些传统模式下的美术课堂教学,并没有完全实现美术课程总体目标。朱高亮认为,一旦脱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认知水平,就会导致学生对美术课缺乏兴趣。没有兴趣,要想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就会十分困难。
“从小学到初中,我教了32年美术课,教材换了很多回,每种教材都很熟悉,但美术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连贯性不足,很难让孩子完成像样的美术作品。”从事了32年美术教育的美术教师高亚娜说。
比如,国画教学内容,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美术教材里都有,教材也做了深度、广度和难度的变化和拓展,但教学却是断开的。高亚娜说,这周有一节国画课,下周则是手工课,再下周又是国画课,之后是欣赏课,这样的教学是断裂的。
不仅如此,传统美术课教学形式老套、呆板。这一点,高亚娜深有感触:“美术课堂教学几十年如一日,没有突破,老师只是教学工具的使用者,缺少延伸与创新,只是把完成每堂课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忽视学生在课堂上受到了多少美术知识的启发与影响。”
更为紧迫的是,传统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下,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准难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阻碍,积极性也不高。
学校美术课程体系如何整合?
面对传统美术课教学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华山中学13位美术教师决定集聚力量进行改革,实现美术课教学的强势突围。“我们誓言把美术教育的‘风头’从校外培训班抢回来。”朱高亮对记者说。
为此,13位教师聚在一起,研讨具体改革办法。怎么改?首先要研究透彻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必须坚持始终围绕课程总目标来进行改革。在这个目标引领下,形成丰富多彩、气氛活跃、成效显著的新的美术课堂教学体系。
这13位美术教师决定从现行美术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改起。首先梳理出散乱在美术教材里不同时间段、不同组织中同一主题的内容,然后整合美术课程各个层面的教学内容,并按不同主题分别形成“模块”。
把从小学到高中分散的美术内容整合后,华山中学小学一、二年级的美术学习模块分别为手工模块、儿童画模块、书法模块;小学三、四、五年级美术学习模块分别为书法模块、绘画模块、摄影模块、手工模块;六、七、八年级的美术学习模块分别为绘画模块、摄影模块、手工模块、书法模块;九年级至高中,学生学习的美术模块分别为鉴赏模块、绘画模块、手工模块、书法模块。
这些模块确定后,再为模块教学目标进行定位:一、二年级两年共四个学期,美术课堂注重锻炼学生眼、脑、手的协调配合能力;小学三、四、五年级这个阶段是寻找学生兴趣点及爱好的阶段;六、七、八年级阶段的学习,则是体现学生自主的阶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美术教育产生的各种体验和感受,并在这种体验过程中积累、收获经验;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则以绘画模块为主要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重构后,华山中学打通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的美术课程体系,从而重新构建起了适合学生成长特点和认知体系的新的美术课堂教学体系。
“这一改革,着实算是动了‘大手术’,难度和挑战可想而知,但为了美术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不得不这样做。”邱成国说,“改革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块学习,而不是过去一个班的学生都学习一样的内容。”
改革前,虽然华山中学美术教学有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等,但由于缺乏统一部署和系统安排,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学科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发展的递进、循环体系,既浪费了教师的大量时间,也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改革后,根据各个学段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心理、生理发育及情感发展发育的需求,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肆意玩耍”的美术课堂。从美术课堂教学,到校本课程、第二课堂、兴趣社团活动,再延伸到美术特长专业发展,形成了新的美术教学体系。
“我们这样改革,是希望实现只要学生有心参与,美术在校园里就会无处不在的目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本课程、学生社团形成了一个体系,这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发挥了重要作用。”朱高亮说。
美术课程体系重构后,顺应模块化教学需要,美术课的课时安排就得发生变化。在13位美术教师的一致建议和努力下,学校将美术课时连排。课时安排改革后,小学一、二、三年级每周三节美术课,其中两节连排为美术课,另一节单排上书法课。四、五、六年级每周两节美术课,连排在同一时间,由五至六位教师开设五至六个不同内容的教学模块,学生则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块进行学习。
课程体系重构后,美术课上课的地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过去,美术课是在普通教室上的,由于要准备美术工具,局限性很大,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很大不便。改革后,美术课都配备了专业的美术教室。这不仅解决了课堂教学的诸多问题,同时还解决了美术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活动的场地问题。
美术教师张志杰说,美术常规教学由传统的美术教学跨入模块化专项教学模式后,让美术课堂教育回归美术教育本质。课程内容设计让学生在美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学会了欣赏生活中的美,即人文之美、社会之美、自然之美,进而能在内心深处埋下一颗“善”的种子。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回到历史中去,回到文化中去。
怎样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
既教国画,也教手工,还教摄影,在传统模式下每个美术教师几乎都必须是这样的“全能”教师。然而,“全能”便难以做到“精进”,教师往往疲于应付课程内容,而无法沉下心来关注自我的专业成长。
“‘全能’导致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难以整体提高。”美术教师邹平说。而如今,华山中学新的模块化教学,要求擅长国画的教师教国画,擅长手工的教师教手工,确保教师发挥所长。
整合美术课程各个层面的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后,华山中学便根据模块化教学需要以及每个教师的专长,明确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及责任,做到人人有“专长”,而不是人人都“全能”。
改革后,13位教师分别担任不同的教学模块的负责人。如:张志杰负责儿童画模块的教研和教学活动,高亚娜负责手工模块的教学和教研,书法模块则由雷哲负责,黄华负责国画模块,付雁斌负责摄影和电脑绘画模块,刘全州负责插画和水彩绘画模块,美术鉴赏模块则由邹平负责。13位美术教师,根据自己的所长,分别参与到各模块相应的教学内容中。这样一来,任课模块内容不仅成了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方向,而且也是其所开设第二课堂、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等的教学内容。
朱高亮告诉记者,课程体系重构后,自然而然提升了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专注度,也提高了教师工作时间的有效效率,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自主能力,而且适合各个学段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华山中学美术课模块化教学,形成了“山不转水转”的教学模式,即学生的学业在转、所学习的模块在转,教师所授专业模块的专业发展方向则不变。教师是“铁打的营盘”,学生是“流水的兵”。
模块化教学形式的推广,推动了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以专业发展带动教学教研,让教学教研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从而形成了一支有较强专业水准的美术教师队伍。
“重构美术课程体系后,点燃了我对美术教育的激情,从而使自己对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两年,我经常外出写生,关注最新美术发展动态,总想把最新成果应用到教学中,而我自身的这些变化,在过去都是没有的。”高亚娜说。
邱成国告诉记者:“改革后,我欣喜地看到13位美术教师通过不断实践,加强对模块化教学的深入研究,实现了每个教师在相应的模块有专业、突出的成就,进而推动第二课堂、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全校美术教师在教学、教研上的全面贯通。”
美术课如何科学评价学生?
重构课程体系后,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业呢?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对此,华山中学也进行了深入改革,每个模块教学结束后,学校会举办校级学生作品展,通过作品展引导学生关注、了解美术课堂教学的组成变化,为学生选择模块学习奠定基础,逐步形成了一种校园文化现象。与此同时,学校还请学生参与评价出最具美术课堂价值的教学模块。
模块化教学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一周两节或者三节美术课上完后,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一个美术作品。这个作品,无论在学生眼里,还是在家长眼里,分量都是很重的。
每个星期学生都能完成一个美术作品,这个实实在在的“果实”,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自信,给家长带来无比深刻的自豪感。学生和家长对美术课的固有看法,从此被改变。也因此,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大增,从内心爱上了美术课。
“让学生每个星期都能完成一个美术作品,并不是我们刻意而为,也并非我们重构美术课程体系的初衷,这个结果仅仅是美术教育回归后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朱高亮说。
华山中学通过完全开放的美术课堂教学,尊重并呵护学生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对美术深爱不已。家长李向阳告诉记者,孩子现在也经常在家里画画、做手工,以放松和缓解情绪,效果非常好。
与此同时,华山中学还开展了“我们的美术课”师生美术作品展,全校师生参与并给出评价。美术教师除课堂教学模块外,在第二课堂、校本课程、学生社团中的教学成绩以及展览、展示等,都纳入评价体系,从而扩大了美术教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我们把美术课作为学生德育主渠道来建设,让美、善、爱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通过授课内容、形式的变换、举办师生画展等,抓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没有增加课时的情况下,重构了课程体系,实现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标。从这3年的实践来看,美术课程体系重构,模块化教学是非常成功的。”邱成国激动地说。
“您孩子这么小,可画画得很不错啊,是在哪个美术培训班学的?”“没去培训班,就在学校学的。”这是华山中学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和她同事关于美术教育的一场对话。华山中学的许多家长也都有过类似对话的经历。
教师还是那13位教师,学生还是那些学生,课时也还是那些课时,然而,重构课程体系后,华山中学13位美术教师的改革实践实现了成功“突围”,让美术课魅力无穷,成了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眼中的“明星”课程。
■专家点评
基于现实情境的有益探索
尹少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13位美术教师勠力改革,重构美术课程体系,采用了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并据此实施美术教学,效果甚佳,家长基本上不再送孩子去校外美术班了。
尽管我不赞成以“不再送孩子去校外美术班”立论,因为校内和校外美术教育毕竟在目标、课程和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但华山中学的改革探索,却契合了我内心对美术教育的诉求。
多年前,在华人美术教育大会上我作了一次题为《美术课程能否不再“飘”》的演讲,质疑了既有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合理性,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和媒体的关注。我提出的问题,源于我对美术教学现实效果的观察。周遭的很多人,对美术几乎毫无感觉和认知,既缺乏美术的常识,也不能用美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想法和情感,而且对美术态度也表现得麻木或敬而远之。要知道,这些人中很多可是在中小学的美术课堂上学过美术的呀!
这固然有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领导不重视、教学条件不好等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我们的美术课程出了问题。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国际通行模式是“面面俱到”的,几乎美术的全部内容均包罗其中。在有限课时之内,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结果却是“面面俱不到”。我称其为“走马观花”的课程模式。因为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课程模式,在我国近代以降的美术教育中已经固化,似乎难以改变,所以至今这一课程模式依然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然而,我的诉求却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得以实现。2003年颁发的《普通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美术课程被分成了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电脑设计等9个模块,而且全部是选修课程。学生无须学习全部模块,而只需选学其中的3个模块。学生也无须学习一个模块中的全部内容,只需选学其中的一些具体的内容,如绘画中的水彩画、版画、中国画,或者设计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我把这种课程模式称为“下马观花”的课程模式。学生无须阅尽“满园春色”,只需选择几朵自己喜欢的花仔细观赏。
这种课程模式,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所以,在今年修订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依然被沿用。只是从关联性的角度进行了整合,形成了美术鉴赏、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和现代媒体艺术等7个模块。除美术鉴赏变成必修课程之外,其余均为选择性必修课程。
因此,我对华山中学美术课程改革大抵是持赞同态度的。它至少有这样几个好处:其一,在现实条件下将美术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其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满足个性发展需求;其三,能充分发挥和完善教师的专业特长,增加职业乐趣和成就感;其四,极大地提高作业(作品)的质量,展示、交流的效果相应提高。当然,也希望教师们能考虑美术课程的基础性,也即在突出“专业性”的纵向特征的时候,千万不可忽略“基础性”的横向特征,保证学生对美术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广度。此外,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正朝着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方向发展,能否考虑在学校的美术课程改革中融入其思想和方法呢?
【作者系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