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勇于推进理论创新

[db:作者]  2017-08-31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观点提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些都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总结和凝练,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的重要命题和“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历史性任务。这些新论断、新命题、新任务,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理论来自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又反过来推动实践的发展。实践是动态的,在实践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新问题,经过对问题进行反思之后会进一步升华理论,形成新的理论形态,并指导新的实践。例如,中国共产党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但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问题进行反思继而升华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这表明理论和实践是一种互动关系,只有永恒的实践,没有永恒的理论。在实践中检验的正确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正向的、巨大的。

    正确的理论不仅具有对实践的指导功能,还具有预测未来的功能。当理论在实践检验的过程中不断地从经验的层面上升到理论的、规律性的层面上时,就能够洞察历史风云,也能够预测未来,揭示未来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就能进一步地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就能真正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同时,在实践推进的过程当中可能会经常遇到理论问题的纠缠。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指导理论,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有的人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了教条主义版本的马克思主义,有的人把它当成解构主义版本的马克思主义,结果不仅没能指导实践,反而会损害实践的进一步拓展。因而,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对理论进行正本清源,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的作用。

    在当下,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能。“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目的是用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继而转变成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实践的巨大的物质力量。这也是我们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深层意蕴。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这一命题为我们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方法。理论究竟从何处来?从时代特征中来,从本国实际中来。这就揭示了理论创新的两个重要的维度——时代化和本国化(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时代化和民族化的历史。离开时代发展和本国实际来谈理论创新,没有意义;把理论发展同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没有出路。

    长期以来,在对待理论创新问题上,笼罩着一些认识迷雾,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对这种现象,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标签化现象。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因为未能从时代和实际出发,也就堵塞了理论创新之路。还有人把杜撰新名词和标新立异当作理论创新,有人把可能是适合西方国家的理论观点简单地照搬过来当作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的命题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因时而生、因时而变的;任何理论也都是实践的产物,并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这就要求理论创新要从新的时代特点出发,从本国实际出发,这样的理论创新才有出路、才有未来。

    歌德曾经说过,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活的金树常青。列宁引用说: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其实,只有那些脱离了现实的理论才会因其僵化而灰暗,只有本本主义者才会把一种科学的理论拨弄得无光无彩。如果一种理论能够在直面现实中与时俱进并不断推动时代前进,那它就永远是青色的。一个真正的理论研究者,如果始终与时代同步,从我们身边正在流淌着的活生生的社会问题出发,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出发,就能从四季常青的现实之树上摘取鲜嫩的新叶,采撷鲜艳的花朵,来酿造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创造新的未来。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需要在理论创新中不断前进,只有在永无止境的理论创新中,我们党才能永远年轻,永远灿烂,才能真正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实践是永无止境的,所以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

    从国内视角看,强调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推进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实践创新已经远远地走在理论创新前面了,而理论创新显得有些相对滞后,“摸着石头过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迫切需要科学有效的理论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些都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总结和凝练,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从国际视角看,强调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是增强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相对来讲还不是很匹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标识性概念提炼不够,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表达不足。这就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其使命在于向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让人们了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状况,进而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这对于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辐射力,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的时代,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人民群众对理论创新有很高的需求。要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思想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以时代为母,以实践为源,大胆开拓,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其次,理论创新不是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而,理论创新要落实到实践创新上,落实到解决现实问题上。要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真正解决问题。再其次,对一些妨碍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观念要进行清理,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坚持科学态度,进行大胆探索。最后,要建构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机制,包括理论创新的生成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以进一步实现理论创新的优化升级。(作者徐艳玲,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指委委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7-08-31 180000/17827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