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最近,有人对中国文化正在迷失方向、走向低俗,对小沈阳热和春晚持续低俗等现象表示担忧。前些日子,据说有一些有文化的网友给拍摄《三枪拍案惊奇》的张艺谋和日益红火的赵本山及其赵家班做了一副对联,上联:张艺谋财。下联:赵本山寨。横批:二人赚。意思是说他俩合起伙来骗钱。但这里似乎有一点始终让人看不明白,即张艺谋搞商业片是符合中国电影发展的做法,怎么反而引起几乎是铺天盖地的反对?赵本山搞以最大多数的农民为基础的文化娱乐,至少是在搞文化建设,怎么就被恶搞成了山寨了呢?借用“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一句式来表述这一现象,就是“偌大的中国竟容不下一个张艺谋和一个赵家班”。张艺谋和赵本山到底得罪了谁?
这里,很显然,也很遗憾,对于张艺谋和赵本山的评论又一次因超出电影与舞台表演的评价底线而沦为无效评论。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导演或者表演者的作品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不可能做到完美,对于一部作品来说,能做到其所属门类标准的0.618,即黄金分割比例就不错了。就《三枪拍案惊奇》来说,作为一部娱乐片或商业片,不管从导演、拍摄还是从故事推动等电影要素诸标准看,都是一部可观性很强的电影。退一万步说,整体上它也是一部有着张艺谋艺术质量保证的电影。而赵本山的小品为何在春晚上一演就是20年,而且每年都拔头筹?原因就在于其作品有着以农民为基数的坚实而庞大的群众基础,而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基数并非一个概念化的“低俗”之类的词语所能涵盖。客观上讲,不管是张艺谋的商业电影,还是赵本山一以贯之的小品,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其整体质量已达到了0.618的比例,至少并非如人所称几乎一无是处。这里同样牵涉着一个评价标准和评价心态的问题。但遗憾的是,骂张艺谋的人大都因为张导没有按照他们预设给他的艺术标准和艺术方向拍电影,而是朝向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方向。骂赵本山的人则认为其表演过于低级、低俗。而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这种低级、低俗是一种具有社会普遍意义上的本质揭露。换个说法就是,从潜意识的角度来说,这些低级、低俗不只存在于中国大多数的农民身上,而且也存在于外表体面的人身上,是一种基本人性。你赵本山在舞台上20年如一日地挖苦我们,谁受得了,你不挨骂谁挨骂?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骂张艺谋和赵本山骂得最厉害的据说是一些拥有精英意识的文化人,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一些自以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们认为张艺谋不应该通过电影卖钱、赵本山不应该拿那些没文化的小土把戏忽悠人,尤其不应该忽悠拥有先进知识的知识分子。其中不乏一些重量级的知识分子,而且这些重量级人物让人觉得他们已经出离愤怒了,大有一种“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架势。其评价口气里很明显也有一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但他们没有想到,除了拥有评价的权利之外,是谁给予他们这种评价的优越感。
这里,大概同样有一种所谓知识分子的潜台词不能拿到桌面上来说:你张艺谋原来是以拍知识分子立场的电影起家的,而且在你发家致富的过程中,我们是为你赔足了吆喝的,为什么你转眼就翻脸不认人,不只拍一些附庸风雅、帮闲的古装片,最后竟然堕落到拍一部抢钱的商业片,这也太伤广大知识分子的感情了,这说明我们当年多没有判断力和预见性啊。而对于赵本山来说,大家开始只是认为你有点底层生活经验,而且演得挺像,抱着同情弱者的心理认同了你,没想到你竟然在十几亿人共同注目的春晚舞台上一恶心我们就是20年,这也太过分了。但说这些话的所谓知识分子精英们,哪一天没有盯着张艺谋和赵本山的位置盯得眼红,哪一天不想“彼可取而代之”?不然,评判标准怎么会如此“跑偏”?
我这里想说的是,你可以拥有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但同时你要经常仔细省察自己是否还有一颗知识分子的平常心,是否连最基本的评价标准都丧失了,甚至沦为泄私愤的情绪化工具。不然,这个世界上何尝不是又凭空多了一些知识分子面孔的“张艺谋财,赵本山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