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幼儿共同玩耍、尽情探索未知世界,对应对消极情绪有一定的缓解和调节作用。图为江苏省句容市下蜀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与孩子们一起走进大自然。 杨华俊 摄
天真无邪的孩子惹人喜爱,然而为何一些幼儿教师对他们实施攻击和虐待?其中影响因素有很多,心理因素不容忽视。“虐童”的直接动因是强烈的消极情绪,在应对幼托机构“虐童”问题上,除了重视体制、师德和法律工作,还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建设,尤其要重视加强对其消极情绪的转化工作。如何转化消极情绪,需要我们提供社会支持和对个体情绪调控的个性关注。
以科学态度正视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教师本应是“天使”,有人却变成“恶魔”,异常行为的背后是异常心理,直接动因是强烈的消极情绪。挫折—攻击理论原理告诉我们,需要不能满足、愿望不能实现、行为受到阻挠,会让个体可能产生愤怒、不满、失望、痛苦的体验,即挫折感。当个体感受到挫折感时有可能会出现攻击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在《挫折与侵犯》一书中对挫折与攻击之间的关系作了定量描述:一是,欲发动攻击的意识和强度与受挫的程度成正比;二是,抑制攻击性活动的作用与预期攻击活动可能受到的惩罚程度成正比;三是,若挫折的强度是常数,则对某一攻击活动预料的惩罚越重,就越难产生攻击活动;四是,若预料的受到惩罚的程度是常数,则挫折的强度越大,就越容易引发攻击性行为。
基于上述描述,能从情绪动因角度解释幼儿教师“虐童”的现象。根据第一点,幼儿教师能够感受到很多的挫折,有时能感受到很强的挫折,攻击意识和强度可能会较高。幼儿教师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需要,有大众化的“缺失性需要”的满足标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保教工作有特殊性质,对幼儿教师有不普通的要求,甚至有特殊义务,如要完成好多重角色责任、要有高尚的师德、要能舍己为人……而低待遇、低地位、被怀疑、少关爱、难自主的现实让他们常常感受到满满的挫折感。
基于第二、三点,暴力“虐童”事件的处理结果让人对预料到的受惩罚程度不高,因为结果一般都遵循着“新闻媒体曝光→舆论愤怒谴责→相关部门介入调查→相关责任人受到经济惩罚和行政惩罚”的路径处理。基于第二点,抑制攻击性活动的作用强度也就有限;基于第三点,当“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时,攻击行为就有可能出现。
天津师范大学梁慧娟、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所做《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研究》研究中发现,88.5%的受试者感觉自己经常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86.7%的受试者总担心出事故;65%的受试者反映自己常感烦躁,总希望能一个人安静地待一会儿;63.8%的受试者认为工作占据了他们很多原本应该享有的闲暇时间;47.3%的受试者感到自己在家里的脾气开始变坏;常为一点小事对孩子和家人发火的人达55.9%。
教师总体上处在最弱小者和较强势者的阶层中间,可能受到很多负面情绪影响,若非有意调控,便会自然地、本能地将情绪能量下传。来自社会、家长对自己职业道德和能力的怀疑、批评,上司的责怪、与同事以及家人之间的冲突等,由这些刺激囤积起来的负面能量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就会自然下传给幼儿。
关注消极情绪的机会分布
除上述原因可能造成“虐童”外,还有多种因素会导致强烈的消极情绪,紧张、焦虑、失望、嫉妒、孤独等都有机会与幼儿教师“结缘”,其中成分最多、影响最大的是焦虑。
幼儿教师的工作有班额大、待遇低、要求高、期待高、责任重、工作对象特殊、高强度、高密度、强节奏、大工作量、高情绪性、高创造性等特点。据统计,平均每位幼儿教师每个学期的案头工作达17种之多,主要包括教案、个案、摘抄、工作计划、观察记录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案头工作占据了他们吸取新知识的时间和自由创作的空间。此外,幼儿教师平均每周投在案头工作的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且有58.25%的幼儿教师经常在家做幼儿园的工作。有的幼儿园还频频开课、比赛,这也花费幼儿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准备。幼儿教师很少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长期生活在紧张的状态中,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保教工作者的焦虑大致源于以下几点:一是应激事件多。幼师劳动有高警觉性的特点。幼儿教师不是法定的监护人,却有高度的委托监护义务,平均一人要照顾十多个孩子。孩子是活动、变化的个体,可以想象要怎样的警觉才能平安度过一天。幼儿教师的神经犹如紧绷的琴弦、上紧的发条。二是客观焦虑源多。幼儿教师能感觉到有很多想得不能得、想做不能做、想做好却做不好、不想发生却似乎会发生的事,形成一个个冲突,这些冲突累积了焦虑。三是自我实现感缺乏。虽然付出了极大的心力、精力,却常感到原创权利不被尊重、没有共鸣、缺乏认可、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
真诚帮助幼师做心理建设
“虐童”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科学问题,需要遵循科学规律。这就需要我们既要重视“虐童”问题的解决,更要重视“虐童”现象发生的心理机制,关注幼儿教师“虐童”心理的研究。
要切实有效地解决保教工作中存在的“得到少付出多”“关爱少责任多”“待遇低要求高”等实际问题。在宏观层面上,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扩大资源,消除无证园,确保幼儿教师获得有尊严的收入。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在《办好学前教育是新时代的号令》中介绍,他们做的一项调查反映,公办非在编教师收入不足公办教师收入的60%的县(区)占总体调查样本的75%。个别县区公办非在编教师收入只有公办教师的43%。而民办园教师工资在2000元左右的大量存在。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直接关系其工作积极性,关系到教育质量,还影响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青年学生的专业选择意愿。因此,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教师待遇问题。
帮助教师及时觉察并调整情绪变化。情绪调控在大脑皮层上下协同作用下方能有效,所以主动及时觉察教师情绪变化是有效调控的基础和前提。发现教师有异常感觉或行为时要及时给予帮助,帮助教师认识并做情绪训练——我是在生气吗?我很生气吗?是什么原因让我生气?怎样的解决才是有效的?——经常做这样的练习能让大脑皮层上下的联系,勇敢面对情绪的变化。一般认为生气等消极情绪是不能有、不能表现出来的,是个“坏东西”,常常下意识地否认它的发生,尤其否认生气的发生。不能面对,便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原因,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应该帮助教师悦纳自己的消极情绪,充分发现、利用消极情绪的正向功能,悲伤告诉我们“我担心失去”,愤怒告诉我们“我需要力量”……听懂消极情绪传递给我们的信号,合理利用它给予的能量,便可能转消极为积极情绪。
利用认识、环境、需要、生理等因素找到调控方法。艾丽斯ABC调控法、转移注意法、提升需要层次法、宣泄法、生物反馈法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幼儿教师在精心创设保教环境的同时,有沉浸在美好作品和美妙环境中的机会,同时也在为自己创设着良好的环境,幼儿园充满儿童的天真无邪、善良友好,耳闻童声童趣、歌声笑语,目睹缤纷绚丽的色彩,感受四季如春的氛围,与小朋友共同玩耍、尽情探索未知……个体尝试创造、追逐、享受快乐的情绪,体会感受到工作的获得感,将对消极情绪有一定的缓解和调节作用。
(作者系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