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校长能够用爱心的力量去感化人、帮助人、影响人,那么他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好校长。
2017年暑假,沈博瑞以525分的高考成绩如愿接到烟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却因家庭困难有了放弃读书的想法。得知沈博瑞的遭遇后,烟台大学校长郭善利专门为沈博瑞写了一封亲笔信。沈博瑞红着眼睛读完烟台大学校长郭善利的亲笔信后,当即承诺:“我一定会按时报到!”(《中国青年报》9月5日)
校长的亲笔信透着温暖,折射出大学的温情和善意,这既是一种厚重的人文关怀,也是一种无私的人间大爱。通常,学校没有帮助贫困生家庭脱贫的任务,但力所能及地主动帮助贫困生,为其提供助学岗位、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帮扶举措,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成长担负起教育之责,而且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必要保障,让更多寒门学子上得起大学,进而让人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实现“面向全体,不失一生,让每一个学生发光”。
校长被称为学生的“首席导师”,可以说,一所成功大学诞生的背后必然有一位有温情的校长,盖因“有优质的校长,才会有优质的学校”。如果校长能够用爱心的力量去感化人、帮助人、影响人,那么他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好校长。笔者以为,检验一所大学是否有良知,不是看其如何对待权贵和富豪,也不是看其如何对待大师,甚至也不是看其如何对待学术,而是看它如何对待自己的学生。郭善利校长的亲笔信,无论其高调或低调,都不失为一个优秀校长的作风和气派,理应为其鼓与呼。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点燃人心智的火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向上向善。作为教书育人重地,大学应以服务学生为第一要务,发自内心地尊重爱护学生,全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优雅、从容的学习环境,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且有尊严。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得到各级组织的关爱,能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园,能切实感受到温情和善意,无论社会竞争如何残酷,无论当下生活如何困顿,都不会磨灭他们奋斗的信仰和意志。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和家庭的期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是一个抽象的群体,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个体组成,有着独特的家庭结构、个性特征和多样需求。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一刀切”,而应该在“精准”上下更多功夫。近年来,无论是政府的帮扶政策,还是社会的公益活动,抑或个人的慈善救助,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真正做到精准到人、精准分配、精准识别等精准帮扶仍然任重道远。
有的地方,满足于“节日性”问候,缺少常态化帮扶;有的满足于“运动式”帮扶,缺少持续关爱。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帮扶,问题并非出在政策和资源的不足上,而是当下的救助结构和帮扶意识形式感太强,缺少真正融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温情和善意。烟台大学校长的作为,足见其真诚和坦诚,最终也容易打动人心。
(作者郭立场,系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