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编者按:

  曲阜市实验中学“构建诗意校园”的教育理想,不仅仅是一种整体的文化氛围构想和主题命意,还是一个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文化教育系统工程。不光学校整体面貌体现出诗的韵味和神态,更重要的是让教育在内容、过程和行为中,时时刻刻既有诗的内容存在,也充满着诱人的诗意美感,让学生们如同春风化雨般地自然享受,接续当年孔夫子“浴乎沂,风乎舞雩”的教育理念和意趣。

  王玉贞校长和他的教师团队始终追索着他们的教育理想,实践着,探索着……

    ■陶继新 王玉贞/文

  王玉贞,山东省曲阜市实验中学校长。济宁市初中语文教学能手、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1996年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青语会理事、全国文化名城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近年来,荣获济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曲阜市优秀校长、济宁市“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在《中国教师》等报刊发表文章20余篇,参与编写教育著作5部,2009年5月出版教育诗集《泮水行吟》。

  教育理想:学生诗意成长

  【王玉贞】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句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马卡连柯也说过:“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初中教育最应该给孩子带来什么?一位老教育家对自己的教育理想作这样的描述:让学生身心舒展地生活着,毫无畏惧地尝试着,充满诗意地期待着,这才是教育应该给予的。我们曲阜市实验中学“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的教育理想,就暗合了这些理念。我们在《学校章程》中这样解读“教育理想”:立足文化名城曲阜这一地域优势,弘扬传统文化,涵育学校人文教育特色,在学校环境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文建设,追求物与人的和谐,形成健康、人文的整体学校文化形态和氛围。让师生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在和谐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环境中,师生都能用诗意的眼光自主审视周围世界,以诗意情怀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关系,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享受充实、美丽的人生。

  【陶继新】“诗意校园”首先带有审美的况味,让学生身处校园,不是感到心力交瘁,而是感到快乐无比。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是,当下不少学校的学生非但发现不了美,反而感到压力很大,看不到美的外在风景,更享受不到美的内在陶冶。为什么呢?关键是学校给他们的心灵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使得无处不在的美景从眼前悄然而过,却无浏览甚至无法发现。如果失去了审美的快乐,生命就会失去其最为光华的美丽。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构建诗意校园,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言,是在给他们一个审美的人生。同时,中学生正是憧憬理想、向往未来的时期,如果没有诗意,就会只将目光盯到考分与升学上。这样,也许可以一时考得高分,可是,正是立志的年华,没了宏远之志,就会生成急功近利的心理。孔子说:“勿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君不见,一些大学生虽然身在大学,却没了学习的动力与向上的追求。追根溯源,当与中学时代的急功近利不无关系吧。你们所追索的“诗意校园”,则让学生少了功利思想,有了对美好理想与高远目标的向往与追求。

  【王玉贞】如果不考虑学生持续健康发展,不着眼于学生未来,不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那就不是真正的教育。1999年,我自曲阜一中调入实验中学,先后任副校长、校长,兼任语文教师。真是与实验中学有缘,我特别热爱这诗意融融的校园。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更是那样可爱,那样朝气蓬勃。我不止一次地对人说,我最喜欢别人夸我们的老师,夸我们的学生。我总觉得,我们这个校园就是一个和谐的、诗意的校园。时时有创意创新,处处有画意诗情。实验中学人智慧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实验中学人的教育理想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催生了。

  【陶继新】您之所以喜欢别人夸你们的教师与学生,是因为您与他们已经心魄相系、融为一体了。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几乎都烙印着您的心血与期盼。所以,当师生快乐且又发展着的时候,您就有了一种发自心底的喜悦。您天天可以感受到师生的这种生命状态,且天天为这种生命状态所鼓舞着。当然,这种生命状态的形成,与您的优质生命状态有着直接的维系。我认为,优秀的校长,应当经常化地向师生传递正能量,并善于在学校里生成正能量,从而形成一种正能量场。当大家都感到工作与学习快乐幸福的时候,这种能量场就会成为群体生命成长的内在动力。有动力就会有奇迹,奇迹产生又会鼓舞士气,这就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于是,“诗意校园”就会更加富有诗意。

  诗意课堂:焕发生命光彩

  【王玉贞】《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孔子引导几位弟子畅谈理想,那是多么开放的课堂,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曾晰一直在弹琴,轮到他发言的时候,才停止了弹琴,从容地站起来谈了自己个性化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赢得老师“吾与点也”的赞许。这不正是“诗意课堂”的典范课例吗!

  孔子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和启发式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受先哲的启迪,吸收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立足当下我校实际,经过学习、考察、论证,于2007年提炼形成了“自主学习,分层达标”的课题,作为构建“诗意课堂”的中心课题。

  我们很赞同余文森先生的主张:教学的落脚点,一定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当学生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这个学习权还给学生。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核心最根本的抓手。陶老师也说过:“只有自主地学习,才能真正提升自己。”

  【陶继新】您称孔子的课堂是“诗意课堂”,是很有价值的。这里的诗意,就有我上面所说的审美的况味。本来,教师之教、学生之学,就不应当是心力交瘁的苦役,而应当是心理愉悦的审美文化之旅。孔子在《周易》中说过一段很值得我们思考的话:“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在一般人看来,《周易》艰深难懂,可是,孔子研究起来却是“韦编三绝”,而且是在“玩”。看来,他已经进入到了审美状态,研究起来乐此不疲了。同样,他的教学,就融进了审美,很多时候是有“诗意”的。

  进入审美状态需要自由与自主,被限制的非自由状态下的学习是不可能快乐的。自由,心灵就会畅达,甚至可以进入到学习的“颠峰状态”,产生突如其来的灵感。自主呢?由于是自愿而学,就会产生特殊的兴趣。

  【王玉贞】我们认为,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质疑。有较为宽松的心理环境,相对宽松的自由度,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师生心情愉悦,才可形成自主学习的“场”。

  我校诗意课堂就是通过“自主学习,分层达标”课题研究来实现的。其模式的构建,大致分为五个环节:①创设情境。用一到两分钟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形成思维的迁移;或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兴趣与求知欲,形成探究问题的内驱力,将学生自然引入学习活动。②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示明确的自学目标和要求,设计引导学生自学的问题。学生主动、独立完成自学问题,发现疑难和困惑,品尝自主探究的乐趣。自主学习是构建诗意课堂的基础性环节,因此特别规定不能少于十分钟。③交流展示。“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张扬个性的对话”。自学效果的验证,自学困惑的解决,肯定是独立自学后学生十分期待的问题。10至15分钟的小组合作和展示,不仅能够对自学情况进行交流,共同解决疑难困惑,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快乐和自信。④点拨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有些疑难仅靠他们可能难以解决,这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势利导,特别强调要有针对性。要么利用追问的方式循循善诱地把问题简约化、具体化,再次抛给学生解决;要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思维中的不足和障碍,以期“顿悟”。课堂中随机生成的新问题更是师生共同进步的生长点,师生在多样化的交流中,享受思维碰撞的愉悦。⑤达标反思。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需要,设计分层达标练习,是诗意课堂的关键环节,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对错误问题的展示、印证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最终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陶继新】“自主学习,分层达标”五个环节之一是“创设情境”。上课伊始是学生精力分散期。而创设情境,则可以使学生尽快地将精神集中到课堂学习上,从而为此后的学习奠定了一个情感基础。这样,再进入不少于10分钟的“自主学习”之后,就会有了情感的铺垫,就会比较集中精力,从而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学生自主学习未知或深化已知的过程,也是自我探究重点难点疑点的过程。它会生成很多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质疑问难的学习节点,甚至还会有智慧生成。这样,就为后面的展示奠定了基础。在第三个环节“交流展示”中,有的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急待在小组内“发表”;有的学生心存困惑,急需同学点拨,如此等等,都有了一个“期待”。而且,几乎人人都有说话的机会,都可以展示自己成果或收获他人成果。所以,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效率也高。而且,根据研究发现,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大都可以超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效果。他们之间没有尊卑之别,没有年龄之差,没有心理设防,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以传递一个思想,都会吸收一个信息。所以,这种展示交流,是心灵相通的,是愉悦的,是教师之教无法替代的。第四个环节的“点拨提升”则发挥了教师的独特作用,但又没有形成一言堂。教师之讲一定要“简约”,要向孔子学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将问题“再次抛给学生解决”,也可以师生共同交流,从而让双方都享受到思维碰撞的愉悦。可以说,这是对上一个展示环节的升华,是师生共同研究的深化。第五个环节“达标反思”中的“分层达标”非常重要,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即使全都认真学习,也不可能抵达同一学习目标。而分层之后,则可以让他们各得其所,享受成功的喜悦。而反思呢?则可以从前面的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后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不再重复已有的错误。长期的训练,还会生成一种反思的品质。看来,这五个环节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链条,是环环相扣的。于是,你们孜孜以求的诗意课堂,就在这些环节的层层推进中自然生成了。

  诗意环境:涵养审美情趣

  【王玉贞】“诗意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才有诗意。”我也曾写诗赞美我们的校园:“校园孟夏日/处处好风光/树为晴雨伞/花作篱笆墙/竹叶悠悠绿/杏儿浅浅黄/疏影横斜处/谁人醉书香?”这的确是校园实景的写照。校园里有500多棵树:“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梨杏春风一家”,银杏、柿子、山枣、核桃、桂花、青檀……简直是个大花园,学生栖居在美丽的校园里,其乐融融。丹桂飘香的时节,秋梨、石榴、柿子缀满枝头,除了鸟儿光顾,竟无一人动一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这也是道德的风景吧!

  “小乐山”、“采芹园”、“思乐池”、“双清”、“蕴珠”……校园八景题名刻石就很耐人玩味。“思乐池”是这样诠释的:“教化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善凝聚而不散,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善包容而不骄,滋润万物,广济天下;善克难而不懈,百折不回,水滴石穿。”师生观景、品石、读文、思义,或许会悟出点什么道理来。徜徉三载,一朝顿悟,说不定在他们的心田里就能悄然播下诗意的种子。

  【陶继新】在你们学校走访的时候,领略到了校园的环境美色。鸟鸣于花草树木之间,美哉斯景!而与之相映成趣的还有人文之美——“醉书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您与师生赏美景,品书香,就已陶醉其中了。

  “校园八景”的题名刻石诗意沛然,令人回味。而其中“思乐池”的诠释,就弥散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啊!水是利他的,更重要的是,水是近道者。《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是乐感文化的代表,因为他已经得道,所以能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此才“乐”。而且,这种乐不是个体的私利之乐,而是高尚的立人之乐,是真正的幸福之源。所以,让学生见泉而生感,生感而近道,近道而生乐,有乐而幸福。

  诗教活动:塑造少年君子

  【王玉贞】诗教活动也是构建诗意校园的重要元素。

  孔府有个“诗礼堂”,孔子教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典故,相传就发生在这里。孔子教子学诗学礼,历来传为美谈。他整理删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将其作为教材,被后世称作“六经”,而《诗经》居“六经”之首。《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很显然,孔子以自己删订的《诗三百》为教材,是为了达到“施于礼义”的教育目的。

  今天讲的“诗教”,其外延应该更大,内涵也更丰富。它应包含《诗经》在内的古典诗词,乃至现代今人的歌诗。我国历来有“诗教”的传统,这种教育形式今天也有其借鉴意义。江泽民同志说过:“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之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了很多哲理,学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我们也这样想:学校教育真正让诗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才能让他们的生活更有诗意。

  【陶继新】《论语》中也记载了孔子删订《诗经》的话语:“吾自卫反鲁,雅颂各得其所。”为什么要学《诗经》呢?除了它的诗意之美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看来,孔子删订后的《诗经》,因其思想纯正而可以起到教化人的功能。为什么要删订呢?因为主要存乎民间的《诗经》的思想内容有优也有劣,所以,要剔除其劣质,存乎其优质。孔子教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诗经》既有文采之美,又有思想之精,“学而时习之”,才能“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好诗词,都是具备了思想与文采两个方面特质的。您所倡导的诗教之诗,正是这些文质兼美的诗词。它可以让学生在诗的熏陶中,净化心灵,提升思想,优化语言,成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诗教的新人。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一个诗的国度;进行“诗教”,当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历史担当。您是一位诗人,对诗教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你们学校的师生,自然也会因为这种优质诗教而有了新的“君子”之风。于是,诗意的校园,就同时拥有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色彩,就有了在继承中快速发展的态势。

  诗意管理:做最好的自己

  【王玉贞】每年春节,我都为学校撰一副春联,贴在办公楼门厅前。今年春联是:“花香书香香风拂面,诗意创意意趣盎然。”“花香”指美丽校园;“书香”指师生读书活动,今年乃至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诗意创意”和“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是今年乃至今后学校发展的主题词。

  我认为,学校管理说到底应该是文化管理,而文化管理的最理想境界应该就是“诗意管理”。“诗意管理”、“自主管理”、“精致管理”都是我们的管理理念。2008年教代会“学校工作报告”中,就学校文化建设,我提出了三个“关注”,得到大家认同:“关注管理文化建设,使学校管理更智慧;关注环境文化建设,使校园环境更诗意;关注课程文化建设,使实践活动课程更理想。”我这样表述我对管理的认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管理。大家在校园里自觉地、自主地、自由地生活着学习着工作着,都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各项工作做到极致,做到完美,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才是管理的理想境界。

  【陶继新】您写的春联不但富有诗意,而且还成了学校重点工作的艺术概括。虽只有16个字,却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涵。

  文化管理当是学校管理的关键,所以,我有一个讲座题目就是“文化建设:学校魂兮所系”。之所以称之为“魂”,是因为文化必须深入灵魂,成为师生心理高度认同的价值取向,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管理,即您所说的“无管理”。老子说“无为而治”,孔子也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面而已矣!”孔子对大舜推崇备至,认为他的管理已经到了无需管理而天下大治的境界。如果到了这种境界,就可以“从心所欲,不愈矩”,就可以自觉地、自主地、自由地生活着学习着工作着,就可以特别愉悦与幸福。于是,“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的理想,就自然化成美丽现实了。

  【王玉贞】当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师生要明了;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师生更要明了。要有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合乎情理的制度文化。把这些东西化作师生的自觉行动,才能自主地、有创意地开展学习、开展工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主动做,自己的事情做最好”,也才会有最佳绩效。

  两年多来,学校校级领导就我和王廷志副校长两人。2008年4月正是学校第八届艺术节期间,我和学校师生27人赴新加坡进行教育交流一周,返校两天,我又随局领导出发一周,恰好还有美国的10个家庭的家长和学生20多人也来我校进行交流,同时参加学校艺术节活动,学校工作照常运行。连来我校短期学习的兄弟学校领导都叹服不已。他们说:“校长在和不在一样,工作井然有序。真服气!”我说:“应该说,校长不在,比校长在时还要好!”这是因为,我们的中层干部和广大教师都把学校“恪尽职守、率先垂范、善学善做、雷厉风行、自动自发、追求完美”的24字要求,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了。

  学校已连续5年以综合评估第一的成绩成为曲阜市初中办学先进单位,仅2009年就获得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3项省级荣誉和济宁市首批素质教育示范校等3项市级荣誉,同时得到市主要领导和重要媒体关注,或许也得益于此吧。

  【陶继新】对于该不该做和怎么做,师生不但要明白,而且要内化于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才能形成有效的制度文化。为什么有的学校制度齐全,师生也都知道制度内容,却依然我行我素,目无制度呢?就是没有内化的缘故。你们的师生之所以能够自觉地做到最好,就是有了对制度的高度认同。这种认同有学校不断强化的原因,更有他们认识到遵守这种制度的意义价值,感到它是与自身发展以及学校发展紧密相关的必须遵守的规则。所以,即使校长不在,制度这位不会说话的“校长”也一直在师生的心里,成为一种无声的管理规则,左右着他们的言行。而如果没有这个制度文化,即使校长在,也不可能事事时时走进师生的心里,也不可能管理得如此井井有条。所以说,校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制定合情合理合法的制度,并让这种制度文而化之。

  读诗诵诗:诗教的最好方式

  【王玉贞】读诗是“诗教”最常见的形式。但古今歌诗,浩如烟海,读什么,这要教育者精心选择。

  我们在此方面已作了十年探索。前任校长就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2000年始,学校便开展诵读《论语》箴言和古诗词活动,那时所选《论语》箴言和古诗词是散页的,初一年级每周二诗,初二年级每周一则箴言。2003年,学校编印了《中华古诗词诵读篇目》,收入古典诗词60首,与另一册学校德育校本教材《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配合使用,增加了学生的诵读量。学生在初中3年,除教材规定的30篇古文、50首古诗词,再补充《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中的《论语》箴言30则,古典寓理短文20篇(段),合计190篇,同学们读读背背,想想议议,从中受到文情诗理的熏陶。2009年2月,我们响应市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号召,又创意推出了传统文化精品工程——“五百工程”,即“百诗”、“百联”、“百歌”、“论语百则”、“名言百则”。“百诗”、“百联”、“百歌”都可算作“诗教”范畴。这就形成了曲阜市实验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文本课程。李建伟局长赞赏说:“学生在校3年,果能接受“五百工程”的洗礼,汲取传统文化母乳的营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还有问题吗?”

  诵读则要不断强化,熟读成诵。丰子恺曾告诫子女读书,讲究一个读法。“读”字的繁体为22画,于是,他要求每篇诗文须读22遍。这样口熟心熟,历久不忘。在诵读过程中也悟个七八分了。交流展示活动,安排“两赛”、“四会”。“两赛”,每学年两个学期,每学期安排一场集体诵读;“四会”,是诗社组织的“四季诗会”,即校园之春诗会、端阳诗会、中秋诗会和新年诗会。此外,我们还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全国“推普周”闭幕式、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我们学校千人诵读方阵备受注目。在与新加坡中小学4年多教育交流中,我们创意策划了“同一个月亮,同一首诗”、“同一个月亮,同一首歌”、“同一个月亮,同一片天”系列活动。在新加坡舞台上,我和我的20名学生在古筝伴奏下,朗诵《春江花月夜》,把“诗教”带出了国门。展示交流,营造了诗教的氛围,激发了学生读诗背诗的兴趣,促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同学们读诗背诗诵诗唱诗,意趣无穷,欣欣然如沐春风。

  【陶继新】选诗当是诗教的一个关键环节,诗的思想含量与文化品位千差万别,如果让学生去读那些思想与文化品位低下的诗,即等于让他们接受了低劣的教育。虽在读诗,收获却是寥寥无几,甚至可能形成负效应。所以,一定要“取法乎上”。上乘诗作,既有丰厚的思想内涵,又有很高的艺术品位。读得多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品位,从而拥有良好的人文修养。你们学校的“诗教”内容,由您与深得“诗教”之妙的老师精选而成,就等于为学生送去了最美最好的精神食粮。

  你们的“五百工程”是一种优质的校本课程。这样,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呢?回答是否定的。学生开始阅读与背诵这些诗的时候,也许会感到困难甚至有点压力。可是,我发现,学生的背诵潜能是巨大的,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而且中学时代背诵的东西,往往可以记忆终生。当他们越背越快,从中感受到诗的韵律之美、诗的教化之美时,就会感到读诗背诗是一种寻美之旅,就会产生兴趣,甚至产生乐而忘返的诵诗激情。这种文化积淀,会对学生的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良好的迁移作用,让他们充分感受“功夫在诗外”的神奇。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升入高中、大学,以至走入社会之后,这些诗还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他们,使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真正的有用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的“诗教”,可谓指向高远,是为学生未来生命奠基的一项工程。

  您和您的学生将“诗教”带出了国门,成了为国争光的一次文化之行。学生在展示中国之诗风采的时候,也展示了自己的诗韵风采,从而在心里生成一种特殊的自信。这种自信,对于他们继续诵读诗词,自然会形成一种相对持久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这种自信还会悄悄地深化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会提升自信的品质。这,恰恰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所系。

  诗歌创作:诗教的丰硕成果

  【王玉贞】我喜欢诗,喜欢读诗、背诗,从中悟些诗情诗理,偶尔也写点诗,去年我出版了教育诗集《泮水行吟》,平时写了校园诗、教育诗发表在我们的校报或文学报上。我写校园写老师也写学生,譬如学校小艺术家协会自主主办迎春画展,我给孔维薇同学参展的《菊花图》题诗:“簇簇东篱菊/傲霜恣意开/丹青谁妙手/移将纸上来?”这样来传递我对教育的思考,对孩子们的期待;表达对学校的爱,对师生的爱。

  【陶继新】拜读过您的诗集《泮水行吟》,让我从中听到了一个真诚的心在自由地抒写美好灵魂的声响。您的题诗,令我不由想起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而能够将傲霜而开的东篱之菊移于纸上者何者也?孔维薇之“妙手”也。我想,这位同学看到您的题诗,定然会兴奋莫名,甚至将其视作珍宝,收藏终生的。非爱诗人不会有如此的文雅,非写诗者不会有如此的神来之笔!一个校长喜欢读诗、背诗、写诗,校园也必然会增添很多诗的情趣的。

  【王玉贞】我虽然喜欢写诗,可是,并不太主张大家都来写诗。果真有兴趣,偶尔为之也未尝不可。中学生可写新诗写短诗,但不要当作业来完成。也许是受我影响,我们学校有不少老师和学生喜欢写诗。语文老师都是学校“新月诗社”社员,连地理、数学、英语老师也手痒。英语老师陈儒亭是班主任,他把对学生的爱浓缩进诗行,念给同学们听:

  同学/在我的眼里/你是一朵花/我已把你悄悄地/戴在了心上/尽管你花托下的刺儿/刺得我的心隐隐作痛/但是没关系/我忍着/直到有一天/我热诚的血浆/把你的刺软化了/吸收了/那时候/你就是世上最完美的花了/同学/在我的眼里/你是一朵花/我已把你悄悄地/戴在了心上

  这首诗发表在《中国教师》杂志上。“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学生读懂了老师的心志,感于心而得教化。这种教化,如绵绵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许多学生也喜欢写诗。这也难怪,处在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的中学生,他们本身就应该是一首诗。他们激情澎湃,幻想如云。他们写诗,会使心灵更澄明、更通透、更美好,生活更富有情趣,这也应视作自我教育的过程吧。

  记得我们学校首届诗歌大赛,是由北辰文学社副社长宫琳同学倡议的。全校总共不过1500名学生,一下子收到诗作400多首。我们把学生的优秀诗作发表在校报和文学社社报上。曲阜市《鲁风》报还为我们开辟了专栏,整版刊发学生诗作。学校隆重举行了颁奖仪式,请大学教授、诗人彭兴奎先生作了诗歌创作专题讲座,把诗教活动推向了高潮。小诗人们笑意写在脸上,那洋洋笑意不就是淡淡诗意吗!

  【陶继新】中学生正是作诗的年华,为什么不能写?很多学生之所以不会写诗,是因为教他们的教师不会作诗,因此斩断了他们走向诗的天国之路。这当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悲哀。你们学校的教师与学生为什么对诗情有独钟?是因为您这个校长对诗有着化解不开的情怀,而且将这种情怀又传递给了你们的师生。于是,就诞生了那么多新时代的新“诗人”。这应当是您“诗教”的一大成果。

  英语老师陈儒亭的诗自然而真诚,他的拳拳爱心,款款流向学生心田。当学生真切而又幸福地感受到那份美得没有任何杂质的爱时,心灵也融入到诗意的陈老师的心里,并从心底与行动中给予最纯真的回应。这样的教育效果,比大而化之地作多少次思想工作都要见效得多。

  彭兴奎老师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讲学,富有激情而又充满诗意,请他开设讲座,自然可以掀起一个高潮了。而一首又一首的诗作发表,对学生的作诗热情,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看来,你们的“诗意校园”,真的是诗意盎然,意趣无限啊!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0-4-17/17992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