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学生“成人礼”之后,朱世光与学生合影。资料图片
■名师反思录
人物介绍
朱世光:历史特级教师、浙派名师,现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科研处主任。浙江省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杭州市教育学会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被聘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曾荣获2013、2015年度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杭州市优秀教师,杭州市第一、二届教育科研标兵等荣誉称号。已出版专著《中学历史教学行与思》。
我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至今已有30多个春秋。可以说,我的教学生涯恰巧与我国中学历史的教学改革进程同步。回顾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知识立意,强调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90年代主要是能力立意,强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21世纪初是目标立意,重视“三维目标”的落实。现在进入“素养立意”时代,历史教育重在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培养应是历史教育重中之重
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在中学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或许是一生的唯一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或许有一天,他们学过的历史知识,比如年代、地名、人名等全都会忘却,相关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记忆也会变得模糊,但是有些精神的东西却会留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中,终其一生,受益无穷,那就是知识背后的人文价值、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历史消逝在时间里,而永不消逝的是历史知识赋予的人文精神。
然而,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却令人忧虑。本该充满神秘之美和生活趣味的历史,变成了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本来应是人性化、审美性的历史教育变成了标准化、机械化、统一化的流水线,从而导致历史课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的缺乏,使最具人文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的历史教育变成了一种纯技术的机械训练。表面看起来,教师讲完了一本又一本的历史教科书内容,学生通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考试,但遗憾的是历史中所蕴含的丰富、深远的人文精神却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历史教育应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在我看来,从大的方面看应包括如下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培养高尚的爱国之情和关爱人类命运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精神。
中教历史教育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学生将来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进而成为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历史教育应着眼于唤醒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应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的和谐发展;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个体需求,促进学生有特色发展;应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须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历史乃人文之本,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养成。
通过具体的人和事让学生感知人文精神
通过对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明白做人的道理。例如,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些中外历史人物身上表现出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思想,学生可以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此外,我还经常向学生推荐历史人物传记,让学生从伟大人物的传记中,去感悟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去感悟人生的创造之美,去激发和推动他们追求比生存本身更高远的东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阅览历史人物传记带给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为了加深学生的认知,近年来我们还开展了问卷调查、质疑辩论、古迹考察等实践活动。
问卷调查。每一届学生入校学习之初,我会设计一系列与历史学习有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如:(1)你是否曾用你学过的历史知识解决自己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请举例回答。学历史有用吗?请用自己的话,谈谈对历史学习的看法。(2)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某件史实的“转折点”,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也时常会出现转折点。在你的学习与生活中发生“转折”的时候,历史学习起了什么作用?请举例回答。(3)迄今为止,你在课内外的历史学习中,哪些史实或哪些历史人物对你的学习或生活有启发?你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4)俗话说“儿不嫌母丑”,请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现在把“儿不嫌母丑”这句话改为“儿不让母丑”,这一字的改动赋予了这句话新的意义,请你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发,谈谈这一字改动后,你想到了些什么。
质疑辩论。批判性思维是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思想技巧和习性,历史课程是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佳课程。没有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便不会有对现实的超越和创新。在历史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视角和方法去观察、分析事物,对既往的结论或观点大胆质疑,坚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凭证据说话是理性、民主和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历史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我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航路的开辟、经济全球化等事件,采用辩论的教学方式进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必充分”的实证意识。
古迹考察。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曾经组织学生参观浙江省和杭州市历史博物馆、茶叶博物馆、丝绸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还实地考察了南宋官窑遗址、岳飞墓、于谦墓、张苍水祠、秋瑾墓、章太炎纪念馆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分工合作,运用历史知识,充当讲解员或导游,从活生生的文化与历史中,获得了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感悟和体验。
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
学习历史是一个感知、感悟与理解的过程。在学习中,我注意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如对于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探索等专题,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总会悬挂在天安门广场,这是纪念,更是敬仰。你是否知道,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前,他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斗争,请你举出其中的三件大事。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为中国民主革命又进行了哪些新的探索?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精神?
历史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并有着独特的史学人文传统。作为文明古国里的历史教师,在发挥历史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优势方面,应该有所作为。教师要善于用历史智慧去唤醒学生的人文良知。要有胆识和勇气,跳出教材的框框,跳出应试的怪圈,大胆实践,大力进行教学创新。同时,历史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以自己厚重的人文底蕴、超然的人格魅力、笃行不倦的教学实践,来实现自己作为历史教师的独特价值。(朱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