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向南通学什么

[db:作者]  2018-05-26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大国呼唤良师。2017年11月20日,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审议通过《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该意见。这意味着,我国教育的重心正在从注重硬件建设转移到更多关注内涵发展上。

    为了办好师范教育,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30多年中,我国师范教育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这些改革和发展既取得显著成绩,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面对大国呼唤良师这个新时代的历史命题,南通给予了清晰有力的回答:100多年来,南通培养名师,筑起了一座高原。今天,我们有幸能够“发现”和“攀登”一下这座高原,领略高原风采、掌握筑原本领。

    为高原夯土——师范教育从未被边缘化

    在去南通的路上,一位新闻同仁向记者讲起了一个故事:他的爱人是南通人,2005年高考时已被省内一所知名高校录取,但她却选择了复读,第二年考进了心仪的南京师范大学。

    “为什么?”“因为她想当一名老师,现在她已经如愿了。”

    采访还没开始,已让记者被当地尊师重教的气息所感染。

    到了南通市教育局,刚开始座谈,局长郭毅浩就介绍起了南通师范教育的历史:“大家知道南通的张謇是个实业家、办了数十个企业,但他也是一名教育家,一生创办了360多所学校,建成覆盖各个学龄和各种门类的现代教育体系。甚至,他还提出了‘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精辟观点。”

    而在张謇创办的众多学校中,有很多都是当时中国的第一,例如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这也包括了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1905年,他又创办了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而在这众多的学校中,张謇最为看重的还是师范教育,提出“师范为教育之母”,并亲自担任通州民立师范学校的首任总理(即校长)。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与南洋公学师范院、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一起被世人公认为中国师范教育肇始的三大源头。

    在南通,不仅只有张謇一人办师范教育,还有创办于1902年的如皋师范,创办于1905年的南通女子师范、1906年的海门师范,创办于1921年的如皋女子师范……经过115年,这些师范汇融起来,成为了今天的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南通师范”(通州民立师范学校的简称、现名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已经被叫了100多年,一直叫到今天。100年间,师范从未被边缘化,一直坚持传承和创新师范教育办学特色。

    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育、参与教育,蔚然成风,“宁毁家,不可废学”成为南通百姓的普遍价值认同,崇文重教的南通也被誉为“教育之乡”。

    在南通,几乎全部市县的教育局局长都是教师出身;在南通,教育局长名片上的职务,特级教师、省名师的头衔纷纷位列第一;在南通,最好找对象的就是女教师,一毕业工作就有很多人上门说亲。

    郭毅浩也是从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转任过来做市教育局局长的。也许在南通人看来,只有懂得师范教育、重视教师的人,才更有能力办好教育。

    从南通师范成立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但南通重视师范教育的传统一直在延续和传承。

    给高原筑基——本地化的优秀师源

    现在很多人都在怀念中师,认为中师是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的基石。

    从1983年到1999年,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16年的时间内,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成为中师生。

    记者仔细分析后发现,中师具备了三个优秀的特征:优秀师源、全科化、本地化——

    优秀师源,中师生录取的都是当时初中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的学生,这些学生中一些甚至可以成为科学家、音乐家、政治家、企业家,囿于当时的背景和现实,他们选择了中师。

    全科化,中师生接受的师范教育全部是全科化的,能文能武、能说能唱,三笔字更不在话下,一名教师能胜任所有课程。

    本地化,因为中师学校办学层次相对较低,基本都在当地县里、市里办学,学生也都是本乡本土,与乡土有着血缘上的联系,对农村有一种天然的感情和责任感。毕业后相对容易回到自己的家乡,自然能够做到扎根农村、回报家乡,流动性相对低、留任率较高。

    但是,就要回到中师吗?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曾说:“教师学历本科化及对其更高的学历要求是世界总体的趋势,问题不在于学历问题,而是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有些操作缺失掉了。”

    因此,现在需要重新捡起和吸收中师的成功经验,让中师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更高学历、更高要求、更贴实际的面孔“复活”。

    南通的师范教育恰恰具备了中师的上述三个特征,因此无论是取消中师、开办五年制大专,还是提升学历、教师本科化、探索“5+2”学制,南通师范教育万变不离其宗,其宗就是:录取到最好的学生、接受最全的师范教育、回到愿意扎根的家乡。

    为了保护好这个“宗”,南通师范教育又疏通了三条脉:第一条脉是“独善其身”的师范学校,南通本地的师范学校坚持办学100多年,并保持了县级师范教育学校网络,保持了接地气、全覆盖式的师范办学格局。第二条脉是广泛存在的教研机构。在南通市、在各县市甚至各乡镇,都成立了教科院、教师发展学院等类似机构,这些机构的研训员长期游走在各个基层学校中,促进了基层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上海曾两次获得第一名,在他们总结的经验里就有一条:中国有教研室制度。

    还有第三条脉,就是南通教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地方教育局之间的良性互动,大学与小学教师互进对方课堂,实现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交叉融合。

    南通的一脉相承、活化石般的实践,为师范教育提供了绝佳的范本。

    为高原输氧——永远在课堂、一生研究一个课题

    很多名师评上了省特级教师甚至成为全国名师后,貌似已经达到了职业的巅峰,触碰到了事业的“天花板”。

    那么对于身处“高原”的名师而言,“氧气”在哪里?如何才能在“高原”继续前行,进而找到职业的“高峰”?

    南通的经验告诉我们,名师的“氧气”在课堂。

    这方面的楷模就是李吉林和李庾南两位老师。几十年来,两位李老师都奋斗在教学一线,不担任行政职务,而且永远坚持在课堂。

    从1957年8月28日走上讲台开始,李庾南从教已经60多年。她长期执教初中数学,同时一年不落地担任班主任。“我一直坚信,不只是专家教授,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凭努力留下自己的印迹。”她一直这样说,“能够将职业做成一辈子的事业,并享受事业追求中的艺术感受,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

    同样,另一位李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当初,原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从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校长调任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时,就对李吉林说:“李老师,我推荐你任校长吧。”没想到李吉林一口回绝:“我不想做校长,还是好好做我的小学老师吧。”

    课题研究也是一以贯之。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经历了四五十年,课题也从“八五”课题开始一直做到“十一五”课题。

    一直在课堂,一直研究一个课题,李吉林坚持了60多年。在二李的带动下,这样的老师在南通不断涌现。南通教育科研的许多课题,坚持10年、20年,产生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成就了一批好老师,造就了一批好学校。

    从高原起飞——一群人的成长与奋斗

    长途飞行或者飞越高山,不是一只大雁孤独飞行,从来都是一群大雁成队出行。名师成长之路,同样如此。

    在南通,每个教师参加工作之后,从来不是一个人在苦苦摸索,会被纳入到很多个群体和组织当中,很多人带着他一起成长,而教师教学教研的点滴努力都会得到别人的喝彩和学校的鼓励。

    普惠教研、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新教师成长手册、中青年名师工作室、名师成长共同体,把所有教师纳入教研成长的队伍中,哪怕是在最偏远的农村,哪怕是最默默无闻的教师。

    名师导师团的生动实践,更是有力说明了这一点。5年中,导师们根据学段、学科组成若干导师组,与培养对象结对,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帮助学员确立教学主张、构建教学体系、凸显教学风格;5年中,他们为培养对象推荐阅读书目,开设专题讲座,指导课题研究,进行个别或集体访谈,为培养对象提供研究资源,协助他们总结研究成果,完成专著,联系出版事宜;5年中,带领培养对象到基层学校送教支教,搭建一个又一个展示平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校长、导师团首任团长朱嘉耀曾指出,名师培养第一梯队成立伊始就致力于建成一个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彼此相近、密切合作的共同体。“为此,我们在这个梯队实行了‘四同’:确立共同的目标,落实共同的任务,开展共同参与的活动,进行共同性的总结评估。”

    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工作的推进带动了各县区市和各单位的名师培养:崇川区、港闸区成立了区名师培养导师团,遴选培养对象,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培训工作;海门市以教师研修中心为依托,加大了包括名师培养在内的教师培训力度,在各县区中首建一批名师工作室;如东则以“创新团队”建设为龙头,培养名师,推进教育研究;通州区则持续推进名师沙龙活动,促进教育科研遍地开花。

    成尚荣在深入分析南通名师培养的路径之后说,南通的名师之路是一个召唤性结构,破解了名师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南通样本具有标本意义。它将继续把对名师发展的追问、对理想的追问写在蓝天上,回响在教育田野上空。它对追问的应答,又将完善已有的召唤性结构,形成新的召唤性结构,召唤我们去实现“复兴始于教师”的伟大判断,召唤地方样本走向全国。

    记者坚信,只要掌握了筑建高原的方法,在您的教育热土上,同样可以建起一座高原,同样会有一群群的大雁飞过。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8-05-26/18026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