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作品
《我》
中班作品
《我的朋友蹦蹦》
大班作品
《上课》
大班作品
《飞鸟》
美术创作是儿童诗性世界的表达方式,也是他们最为擅长的。儿童的作品连接心灵,每一个痕迹都有其专属意义。“读”懂儿童作品,对于真正走进儿童世界,努力发现儿童之美、儿童之趣、儿童之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读”懂作品年龄特点,发现儿童发展阶段
从绘画年龄特点发展的角度出发,儿童作品中所呈现的一笔一画都透露出其所处的真实发展阶段,透过这些真实表现,我们可以透析儿童发展所处的阶段并给予相应支持。比如:蝌蚪人是小班幼儿绘画表达的年龄特点;地平线、透明画是大班幼儿绘画表达的年龄特点。依据作品,教师可以客观评价儿童绘画发展阶段。
小班幼儿作品《我》,单线条的身体、圆的脑袋、避免重叠的头发等表达方式,都是小班幼儿绘画的典型性标志,与其小班年龄是相符合的,是自然发展的过程。
大班幼儿作品《上课》中出现人物的侧面表达,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但是,人物表达仍然停留在单线条的阶段,这明显不符合大班幼儿人物表达的年龄特点。因此,对于这个孩子就需要根据其现状在技能表达上给予相应指导,支持其综合表达能力的发展。
“读”懂表达情趣,欣赏儿童表达特点
儿童作品的情趣就是童真、童趣、童味、童美的体现,倾听、理解、品味儿童表达,是“读”懂儿童作品情趣的关键要素。
基于此,“读”懂儿童作品情趣表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内容情趣。儿童作品的内容体现出儿童内心的天真、美好,更有儿童认知、经验、情感的表达。读懂儿童的世界,发现儿童作品内容表达的认知、经验、情感等,是评价儿童作品的基石。如此,儿童作品的评价才是从儿童角度出发的发现儿童、发展儿童的有效支持手段。
《我的朋友蹦蹦》是中班幼儿的作品,这幅作品如果单纯从真实性、艺术性等方面评价,也许存在诸多疑惑,比如:五官不对称、画面缺乏艺术美感等,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儿童角度上去“读”内容,就能发现属于儿童作品表达特有的情趣。
首先,这幅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在内容,不在技能。对称表达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本身就有一定难度,不能“准确”表达脸部的对称在情理之中。
其次,幼儿对朋友特点“脸最小”的关注最突出。对孩子来说,把脸画“全”(对称)就表达不了自己想要表达的“脸最小”这个特质。其实在幼儿作画的过程中教师就发现了“不对称”的问题,并支持、引导幼儿画“对称”,但结果是幼儿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再其次,读懂幼儿作品内容的情趣后再来评价,就会发现幼儿对朋友特点的表达都特别精准、到位。“最小的脸,大大的眼睛,像小兔子一样的牙齿。”幼儿并没有因为老师提供半张脸的“范画”就单纯依葫芦画瓢,而是把自己对朋友的认知、了解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头部不对称感反而有了别样“味道”。
第二,艺术情趣。儿童作品的艺术情趣体现在夸张、变形、用色大胆、真实等特质上,使作品呈现出稚拙、不可模仿的“儿童味”。同时,在作品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也尝试运用“绘画观测点”,从人物表现、色彩表现、绘画类别、构图、画面布局、装饰表现和语言表达七大类观测点出发,细化为性别、造型、动态、数量、涂色、关系等42个观测小点,以求更加细致全面了解、欣赏、评价儿童的艺术表达。
比如,对于色彩的运用,他们忠实于自己的主观感受,既有模仿大自然,也有无意识的运用。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能以最和谐、最美的方式来呈现。
从大班幼儿作品《飞鸟》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用了深浅不一的5种蓝色表达大海,看似毫无规律可言,却又充满层次感,蓝色来源于大自然,不规则图形体现了自己创造性的想象与表达,表现出大海蔚蓝、深邃的美感。另外,点彩效果的小鸟自由翱翔在大海上,色彩随意搭配充满自由气息,空间布局有序、和谐,体现出儿童的味道,传达出可意会不可言说的美好。
“读”懂作品画面内涵,支持儿童发展需求
“读”懂儿童作品内涵,需要从倾听儿童作品表达开始,要真实、客观记录儿童表达,结合儿童语言对画面内容进行深度假设。我们根据儿童语言表达进行自我设问、猜测,分解语言表达内容,并把语言和画面进行匹配评价,从中发现作品中隐藏着的儿童认知、经验和需求,以此来综合评价儿童作品。
中班幼儿在画“我的朋友”时,有个幼儿说:“老师,我不会画。”老师说:“你可以先观察一下你的朋友,再画。”活动结束了,他还是上交了一幅“空白画”,我们如何去“读”幼儿空白的画面?如何“读”懂幼儿所说的“我不会画”?如何来评价这幅作品?
第一,倾听、记录幼儿自己对作品的表达,这是“读”懂、评价幼儿作品的基石。
第二,接纳幼儿作品,然后针对作品与幼儿表达进行深度“读”、评。
第三,自我设问,读懂作品,发现幼儿。
第四,观察、互动、发现、评价。例如,对于这幅“空白画”,观察:这名幼儿平时总是一个人玩,从小班开始就这样;平时他自己一个人在画画时会画“人”。互动:拿出“空白画”,再一次进行个别化互动。发现:幼儿“空白画”的真正内涵不是真的不会画,而是他没有朋友。评价:对于这幅作品从年龄特点、艺术情趣等维度上无须做任何评价,而是需要从画面内涵本身去评价。因此,我们对于这幅作品的评价是:幼儿用一幅“空白画”这样震撼心灵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现状和需求,这种表达方式充满力量,能够引起充分关注。
第五,支持幼儿发展。首先,探寻、发现幼儿没有朋友的真正原因。教师开展绘本《没有人喜欢我》的欣赏活动,发现“想交朋友,又怕其他人不喜欢自己,不知道怎么去交朋友”,这是导致该幼儿没有朋友的真正原因。其次,利用游戏视频,倾诉内心真实体验。教师拍摄该幼儿日常独自游戏的视频,在征询他同意的前提下,和全班幼儿一起观看视频,让幼儿表达自己独自一人游戏时的心情与体验。再其次,发挥同伴互助作用,学习交朋友的方法。最后,个体关注,观察、记录朋友。开展“发现朋友”的活动,利用视频、照片、涂鸦等方式观察自己的朋友,为幼儿提供交往、发现自己朋友的机会,促进朋友之间增进情感。
慢慢地,该幼儿从没有朋友到有朋友,从被动交往到主动交往,一直在变化着、发展着。正是因为教师读懂了幼儿,给予幼儿需要的支持,幼儿的这些变化和发展才成为可能。
“读”是评的前提,也是评的过程,多维度评价,让评价服务于幼儿个体的发展需求,这就是我们在“美诉”课程中进行作品评价的最大意义。
(作者单位:杭州市西湖区闻裕顺学前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