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传承经典的织梦之旅

[db:作者]  2018-05-28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新版 九州出版社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经典。经,指其所载之内容足以作为后世的纲维;典,谓其可为典范。因此它常被视为一切知识、价值观、世界观的依据或来源。早期只典守在神巫和大僚手上,后来则成为该民族累世传习、讽诵不辍的基本典籍,或称核心典籍,甚至是“圣书”。

    佛经、圣经、古兰经等都是如此,中国的经典也不例外。文化总体上的经典是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依此而发展出来的各个学门或学派,另有其专业上的经典,如墨家有《墨经》。老子后学也将其书视为经,战国时便开始有人替它作传、作解。兵家则有其《武经七书》,算家亦有《周髀算经》等所谓《算经十书》。流衍所及,竟至喝酒有《酒经》,饮茶有《茶经》,下棋有《弈经》,相鹤相马相牛亦皆有经。此类支流稗末,固然不能与六经相比肩,但其各自代表了在那一个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地位,却是很显然的。

    我国历代教育和社会文化,就是以六经为基础来发展的。直到清末废科举、立学堂以后才产生剧变。但当时新设的学堂虽仿洋制,却仍保留了读经课程,以示根本未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才开始废除读经。

    台湾的教育、政治发展和社会文化意识,其实也一直以延续五四精神自居,以自由、民主、科学为号召。后来,开始提倡“文化复兴运动”,在学校课程中增加了经典的内容。但不叫读经,乃是摘选《四书》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以为补充。另成立“文化复兴委员会”,开始做经典的白话注释,向社会推广。

    文化复兴运动之功过,诚乎难言,此处也不必细说,总之是虽调整了西化的方向及反传统的势能,但对社会普遍民众的文化意识,还没能起到警醒的作用;了解传统、阅读经典,也还没成为风气或行动。

    20世纪70年代后期,高信疆、柯元馨夫妇接掌了当时台湾第一大报《中国时报》的副刊与出版社编务,针对这个现象,遂策划了《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套书。精选影响国人最为深远的典籍,包括了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的经典,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并附录原文以供参照,一时朝野震动,风气丕变。

    其所以震动社会,原因一是典籍选得精切,不蔓不枝,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基本匡廓。二是体例确实。经典篇幅广狭不一、深浅悬隔,如《资治通鉴》那么庞大,《尚书》那么深奥,它们跟小说戏曲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在一套书里用类似的体例来处理,很可以看出编辑人的功力。三是作者群涵盖了几乎全台湾的学术精英,群策群力,全面动员,这也是过去所没有的。四是编审严格。大部丛书,作者庞杂,集稿统稿就十分重要,否则便会出现良莠不齐之现象。这套书虽广征名家撰作,但在审定正讹、统一文字风格方面,确乎花了极大气力。再加上撰稿人都把这套书当成是写给自己子弟看的传家宝,写得特别矜慎,成绩当然非其他的书所能比。

    高先生综理编务,辅佐实际的是周安托,两君都是诗人,且侠情肝胆照人。中华文化复起、国魂再振、民气方舒,则是他们的理想,因此编这套书,似乎就是一场织梦之旅,号称传承经典,实则意拟宏开未来。我很幸运,先是与林明峪共同参与黄庆萱老师改写《西游记》的工作,继而再协助周安托统稿,推敲是非、斟酌文辞。对整套书说不上有什么助益,自己倒是收获良多。

    书成之后,好评如潮,数十年来一再改版翻印,直到现在。经典常读常新,对经典的现代解读目前也仍未过时,依旧在散光发热,滋养民族新一代的灵魂。

    (作者系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8-05-28/18028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