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员的伤情就是命令”
——第四军医大学医疗队驰援玉树地震灾区纪实
■本报记者 柯昌万 通讯员 赵贽 纪鹏
“谢谢!谢谢!”玉树震区群众更尕拉毛抱着自己刚满2个月的孩子,对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赴玉树医疗队的丛锐教授连连道谢。
4月20日一大早,伴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藏族妇女更尕拉毛抱着啼哭不停的孩子来到四医大医疗队在震中结古镇设立的野战医院。丛锐教授立即对孩子进行检查,经诊断为肩部损伤,医护人员马上对孩子进行了精心治疗。
玉树地震发生后,根据解放军总后勤部的命令,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国家应急救援医疗队火速驰援玉树灾区。4月14日晚11时,学校召开紧急会议,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以樊代明校长、戴旭光政委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从西京医院骨科、脑外科、儿科、妇科等30个科室抽调了60名医疗骨干组成国家应急救援医疗队。4月15日中午,医疗队携带价值120万元的医疗药品、设备器材和10台手术车、急救车、保障车,火速向玉树地震灾区开进。
从西安到玉树有1600公里的路程,为了尽快赶到玉树灾区,救援队兵分两路,一路队员携带医疗器械,乘飞机于当晚20时10分抵达玉树机场,队员们不顾长途跋涉的辛劳和身体上的不适,立即对滞留在机场的灾区危重伤员进行救治。78岁的藏族老大爷秋里面部受重物撞击,胸部重度外伤,手骨、大腿等多处骨折,伤情十分严重。医疗队熊利泽队长迅速组织外科组丛锐教授、王林医师等医护人员,对其受伤部位进行检查止血,对骨折处进行固定包扎。当晚,医疗队成员顾不上休息,救治伤病员62名。
4月16日早9时,另一路医疗队携带大量的医疗药品、设备器材等救援物资抵达玉树。两路人马会合后,火速向震中玉树县结古镇开进。
4月16日11时40分,医疗队抵达结古镇,全体队员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迅速在玉树国家粮食储备仓库和灾民安置点玉树体育场建立了野战医疗所,展开床位40余张。为提高救援效率,医疗队分头行动,一组赶赴搜救现场,为科学搜救提供医疗指导,并为被困人员实施紧急救护;一组在玉树县城查看灾情、巡诊伤员,并宣传防疫知识、发放救灾药品;一组留守野战医疗所,随时接诊,看护收治群众。医疗队还应其他医疗救援单位请求,派出专家组参与危重伤员会诊抢救。
4月18日,由于玉树体育场伤病员太多,医疗队员一直饿着肚子救治伤员,16个小时没吃东西。许多队员出现了呼吸困难、四肢无力、腹泻等高原反应,依然坚持争分夺秒、加班加点地救治伤员。
4月19日上午,一名23岁的藏族女患者腹痛难忍,医疗队检查发现这位妇女已怀孕5个多月,急性腹膜炎伴阑尾穿孔,如果不马上手术,将会危及生命。队长熊利泽当即下令:“灾区伤员的伤情就是命令!一定要对伤员的生命负责,立即准备手术!”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努力,医疗队成功实施了我国首例高海拔地区野战条件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半穿孔切除手术。目前,该患者病情稳定,胎儿正常。
今年50岁的藏族女同胞代永,被震塌的房屋压伤右腿,造成右股骨干骨折。由于伤势严重,代永不敢相信自己还能有站起来的一天。(下转第二版)
在房屋倒塌的那一瞬间
——记为救学生牺牲的玉树州红旗小学教师旦卓玛
■本报特约记者 陈丽娜 本报记者 郭风波
“不是旦卓玛老师,我们家的小求英巴毛就死了,是旦卓玛老师用自己的命救了她的命……”4月23日,玉树州红旗小学学生求英巴毛的叔叔成林扎西和亲戚们特地来到学校,要感谢因为救孩子而牺牲的老师旦卓玛。
“小求英巴毛现在被送到格尔木医院接受治疗,她开始受惊过度,都不说话,只知道哭,每天说的都是同一句话:‘旦卓玛老师在哪里啊?老师在哪里?’后来疼痛减轻后,她才断断续续地告诉我们说,老师把她推出来之后就看不到老师了,我们才知道是旦卓玛老师救了小求英巴毛的命!”成林扎西边抹眼泪边说。
原来,4月14日早晨,红旗小学学生求英巴毛和旦卓玛老师一同走在去学校的路上,两人牵着手边说话边走。瞬间地震来临,街边的房屋一声闷响后开始倒塌,街上的人都开始摇摇晃晃,小求英巴毛吓得躲在旦卓玛老师的怀里,哇哇地哭起来。突然,身后的房子向旦卓玛老师和小求英巴毛所在的方向倒塌下来,小求英巴毛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旦卓玛老师推到大街上,倒塌房屋飞落的砖块把小求英巴毛的额头、脖子、锁骨处砸伤,满身是血的小求英巴毛吓得大声哭起来,但她怎么找都找不到旦卓玛老师了……
听到这里,在场的所有人都痛哭起来。“旦卓玛老师今年40岁了,是个非常好的人,善良和蔼。”和她共事的带吉老师说:“上次检查她肝上长了个血管瘤,做了几次手术,不能过度劳累,谁知道这次地震时为了救孩子遇难了。”
“我们一家人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旦卓玛老师的恩情!”成林扎西说。
395名灾区学生将转至青海省内各地就读
据新华社青海玉树4月24日电 记者从青海省教育厅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到,今明两天玉树地震灾区将转移395名学生分赴青海省内各地就读。
据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才让太介绍,地震使玉树地区遭受重创,如果全部使用活动板房复课的话,过渡性建设投资必然加大,进而造成人民的生活保障难度加大。同时,地震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转移也是为了让学生们换个环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学生转移是灾后重建过程中最好的过渡性办法。
才让太说,此次学生转移将完全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意愿,还将征求地方政府的意见。学生转移将按照全寄宿式学校的形式进行安置,预计将在外地就读三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