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飞 杨晨光
张晨 蔡继乐
4月29日发自青海西宁、玉树
“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要把抢救和照顾孩子摆在抗震救灾的重要位置”
为尽快让学校的国旗升起来,让读书声响起来,全国在行动,青海在行动,教育战线在行动——
地壳裂了,教室塌了,学校毁了,家园没了。
4月14日7时49分,玉树的梦魇。美丽的三江源,大地震颤,满目疮痍。但是,当举国上下还沉浸在哀恸之中,玉树却已在浩劫中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以惊人的速度书写着奇迹——
4月17日,震后3天,玉树州孤儿学校率先复课;
4月23日,震后9天,高三年级全部复课;
4月28日,震后半月,乡镇以上中小学校全面复课。
高寒缺氧,交通不便,没有场地,没有教室,没有教材,没有粉笔……就在这废墟和瓦砾上,玉树在最短的时间内克服了种种困难,让国旗升起来,让读书声响起来。
“新校园,会有的!”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玉树已经用坚忍和顽强、用信心和行动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快!第一时间紧急驰援!
时间就是生命!高原反应,寒冷天气,恶劣条件,什么都挡不住救援的步伐。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紧急部署,教育部门积极应对靠前行动,救援人员紧急驰援生死营救,共同奏响了“为了孩子”的黄钟大吕,也为灾区的复课打下了基础、赢得了时间。
玉树之震,中华之殇!
三江之源的强震再一次震动了中国。正在国外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
“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在玉树地震灾区,胡锦涛走进板房教室,一笔一画地在黑板上写下十二个大字。
“要把抢救和照顾孩子摆在抗震救灾的重要位置。”温家宝这样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每天都过问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工作情况,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玉树地震也牵动着整个教育战线的目光。地震发生当天,教育部党组立即启动I级地震应急响应,救灾工作领导小组随即成立,包括综合协调、维护稳定、条件保障、教学恢复、教师工作、对口支援、恢复重建等多项工作。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副部长鲁昕、陈小娅,部长助理吴德刚,先后深入灾区一线,指导开展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工作。
“我们这里地震了,职业学校两栋宿舍楼倒塌,有学生被埋,人数不详……”
青海省教育厅厅长王予波在地震的第一时间就接到了玉树州教育局副局长肖玉平的电话。王予波当即口述形成了一份信息简报发往教育部。时间是14日早晨8点刚过。
震情严重!灾情严重!
青海在行动!教育在行动!
原定8:30召开的厅务会,议题马上改变!青海省教育厅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宣布成立,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由厅长王予波、副厅长才让太等14人组成的专门工作组迅速成立。同时,通知办公室采购60万元的救援物资。14时整,携带灶具、帐篷、被褥、大衣等物资,工作组奔赴地震灾区。
4月15日凌晨2点,12小时后,工作组抵达受灾最重的玉树州职业学校救援现场。
“当时,玉树州、县教育局8位局长全在一线,与学校幸存师生一起,在没有工具的条件下,徒手挖掘被埋学生。他们满身是土,双手流着鲜血,伤痕累累。看到我们来了,他们的泪水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尽管已经过去了两周时间,但回忆当初的情景,才让太依然记忆犹新。
短短20多个小时,大家从职校的废墟中抢救出了12名幸存学生和17名教职工!
凌晨3时30分,在受损严重的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操场上,王予波组织省、州、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没有灯光,没有桌椅,20多人或坐或站,只能就着手电筒的微弱光线。
凌晨4时30分,青海省的省州县教育系统抗震救灾指挥部宣布成立!
这是青海全省各行业系统中成立的第一个抗震救灾的指挥部。指挥部立即对教育系统灾情进行分析,对抗震救灾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明确当前要将救人作为工作重点,争取在72小时的黄金时间内挽救最多的生命。
那是让王予波铭心刻骨的一段日子。青海省教育厅工作组成员连续奋战48小时没合眼,厅长、处长4个人挤在一个帐篷里睡了10多天地铺。搜救师生,发放物资,疏散安置……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睡觉,饿了,吃一口饼子;渴了,喝一口凉水,他们夜以继日,奋战在一片片废墟瓦砾之上。
开始的几天,没有电,没有热水,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每个人盖三床被子,脚依然被冻得冰凉。4000米的海拔使王予波厅长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但他仍然每天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直到后来肺部感染,才在奋战13天后被“勒令”离开了玉树,直奔西宁的医院。
震后第4天,已经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合眼的玉树州教育局局长青梅多杰,接到了女儿从外地打来的电话,听到女儿询问妈妈的情况,青梅多杰说:“你妈的情况我不知道,我现在这边要安置学生,走不开,你别怪我。”说完,就挂断了电话,转身投入了工作。
“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第一时间,教育部领导亲临一线靠前指挥;第一时间,青海省、州、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在抗震救灾一线,为灾区广大师生注入了力量,稳定了人心,也使灾区教育以最快速度恢复了秩序,体现了教育系统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去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王予波说,“这一切都为复课工作的迅速启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难!复课之路充满挑战!
7.1级的强震,损失惨重的校舍,高寒恶劣的自然条件,不堪承受的环保重任,当然,还有极度缺乏的物资保障……在“复课”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与挑战,玉树却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这一“不可能的任务”。
复课是一种责任,神圣而光荣。
复课是一声号角,急迫而坚定。
4月14日,震后的结古镇。在武警玉树州支队的受灾群众安置点,2000多名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聚集在这里。
下午3点,王予波心急火燎地赶到这里,一幕感人的景象印在他的脑海中——一片瓦砾中,一个孩子正坐在拖拉机上聚精会神地读书。王予波的心仿佛被撞击了一下,他悄悄拿出相机,定格这感人的一幕。
“那一幕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孩子们对读书的渴望,让我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一点都不敢懈怠!”王予波说。
4月15日,震后第二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主持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联席会议,对灾区学生复课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最大的愿望是赶快开学上课。”玉树县第三完小五年级藏族女学生伊西永措,地震后每天都坚持到学校的废墟上看一眼。
“房子倒了可以重新建,耽误了孩子的学习,这是一辈子的事!”青海省省长骆惠宁在考察灾区学校时说。
“让学校的国旗升起来,让读书声响起来,直接关系灾区正常社会秩序的恢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作为当前的迫切任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部党组会议上坚定地指示。
复课!复课!复课!所有的希望汇聚成一个声音:“复课!”
但在玉树这个平均海拔4000米的地方,震后仅仅几天,复课谈何容易!
山崩、地裂、残垣、断壁……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瞬间让玉树成为一片废墟。
截至4月25日17时,玉树地震共造成2220名同胞遇难。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距离震中仅30公里,受灾最重。全镇土木土坯房全部倒塌,砖混结构房80%以上倒塌,框架结构房屋20%倒塌,没有倒的全部成为危房。
截至4月26日中午12时,地震波及全州192所学校的63所,共计24448名在校学生,1148名教职工。地震给玉树震区142478平方米校舍造成严重破坏,基本不可修复。
“所有的校舍都无法使用,许多学校甚至连一块黑板、一支粉笔都没有,所有教学设备甚至孩子的书本,都被埋在废墟里。”青海省教育厅、玉树州教育局的领导们眉头紧锁。
打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玉树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与四川、西藏交界。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之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使这里成为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的美誉。2000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然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时也给玉树中小学的复课带来了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巨大困难——
首先是物资保障。由于处于三江源的核心区域,玉树州基本上没有砖厂、瓦厂、水泥厂,就地取材十分困难。一块砖一片瓦,一根钢筋一袋水泥都需要从西宁或其他地方运过去,最近也要800公里。一块砖仅运输的成本就需要2元钱。不仅是建筑材料,连学生的课本也必须在西宁印刷。
复课需要教室,与震后最常见的快捷搭建的板房不同,玉树学校的教室不能用板房。“板房材料中有大量的塑料泡沫,报废后无法降解回收,可能会给玉树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最好用大型帐篷做教室,而这种大型帐篷目前非常缺乏。”省教育厅规划处处长董林介绍说。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