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的回信在全国高校引起热烈反响。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为农业院校赋予了重大责任,也为广大农科学子提供了广阔舞台。”这些重要精神使农业院校师生深受鼓舞。本报特约请部分农业院校党委书记、学生及大学生“村官”等畅谈学习体会,共话努力方向。
高举“农”字大旗坚持产学研结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张光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宗旨,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道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支撑社会服务,以社会服务拓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内涵和空间。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推广与示范模式创新方面,学校充分利用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一发展平台,把建立“在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地方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通过深入学习总书记回信的重要精神,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建设世界农业强国,必须发展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拥有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创新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农业院校,必须面对国之急需、满足民之所望,进一步凝练、提升和彰显特色,始终高举“农”字大旗,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以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
学校长期立足北方旱区农业治学从严,在我国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领我国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国家农业发展战略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应有之义。学校要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瞄准旱区农业发展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需求,着力研究和解决好我国的干旱缺水、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粮食安全等问题,力争成为我国农业科学领域人才培养基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地和成果转化与示范基地。
总书记在回信中就如何造就高素质农科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始终把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把总书记对当代青年和青年学生的要求,尤其是对广大农科学子的殷切期望,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要充分结合农林院校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造就大批引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服务农村社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要保持学校事业发展的旺盛势头,必须用总书记回信精神统领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地承担起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责任,用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深远的战略思维来谋划学校的新发展,紧紧抓住“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这一办学定位和奋斗目标,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为服务“三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让创新人才成为农业现代化主力军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管恒禄
总书记在信中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给农业院校赋予了重大责任,也为广大农科学子提供了广阔舞台。南京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将更加坚定地把工作重点放到强化优势特色、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质量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
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农业高等院校切实肩负起实施“科教兴农”的历史重任,培养出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现代化建设呼唤现代农业人才在“三农”事业的广阔舞台上实现人生理想。要紧紧围绕培养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引导和培养他们用现代农业创新科技武装农业,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
培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团队。我们将以各种方式招揽优秀人才,加速会聚一批大师级教师;集中优质资源强有力地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以学科和平台会聚创新团队,实现人才资源配置上的突破;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建设合理的教师梯队;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和后勤保障队伍建设。
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我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构建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将更加清醒、理智、战略地思考办学质量和发展创新两大问题:把提高质量尤其是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最基本出发点,把创新人才培养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不懈的追求目标,在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合力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是大学建设的重要战略抓手,只有抓住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培养出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现代农业创新人才。我们将紧紧围绕农业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整合科研力量,强化重点领域研究和战略研究,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密切与地方现代农业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联系,不断提高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
我们将秉承“诚朴勤仁”的办学传统,走农科教相结合的道路,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和学农爱农、勇于奉献的人生追求,更加努力地把人才培养同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引导学子们在积极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在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不懈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总书记在回信中希望农业高校下大力气提高教学水平、加强科研攻关、培育优秀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我们将深刻领会总书记回信精神,以更加扎实的科研基础支撑和反哺人才培养,以生产一线的实际素材丰富人才培养,全面扎实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让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真正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为农业领域的重大突破服务,为农业产业跨越发展服务,为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坚持走“太行山道路”前途充满希望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程庆会
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给农业院校赋予了重大责任,也为广大农科学子提供了广阔舞台。作为一所有着108年历史的高等农业院校,河北农大师生对总书记的嘱托体会深刻。
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要下大气力提高教学水平、加强科研攻关、培育优秀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集中阐述了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对照总书记回信精神,回顾百年办学历程,河北农大始终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矢志服务“三农”。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以科教兴农、科教兴国为己任,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综合优势,走出校门、走向农村、走近农民,开创了一条以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为核心内容的“太行山道路”,培育形成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在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养成了良好的办学传统。
近年来,学校秉承优良传统,主动面向“三农”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承担的“地方农林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基础研究与新品种选育”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年1月1日,总书记到廊坊市实地考察农业农村发展情况时,对我校毕业生齐福高创办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总书记在回信中的殷切希望,进一步坚定了我校师生坚持“太行山道路”、弘扬“太行山精神”、矢志服务“三农”的决心和信心,使广大师生对我们的事业和前途充满了希望。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学校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和“三农”问题研究四个平台,始终坚持教育、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不断拓展科教兴农的实践途径;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断拓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途径;教师、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不断拓展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实践途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不断拓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途径;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时代主题下,整合学校三大功能,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社会为主题,追求育人、兴校、富民目标,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素质高、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人才,输送大批新成果、新技术,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良好局面贡献力量。
学校要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的基础上,把爱国、爱校、爱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弘扬五四精神和“太行山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积极投身服务“三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发扬学校特色突出实干强化创新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苗仲华
总书记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亲切关怀,对“三农”问题和农业现代化的高度重视与对高校广大青年教工和青年学生的真情关爱。作为一所农业高校,山东农业大学要认真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努力在加快学校发展、多出科研成果、培养优秀人才、服务“三农”建设中再立新功。
近年来,山东农大有了长足发展,在广阔的服务社会领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被农业部认定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被省政府授予“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先进单位”称号、“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等。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要按照总书记回信精神要求,深入研究“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个根本性问题,秉承“登高必自”校训,进一步发扬学校的办学特色,并不断深化、完善和发展;认真处理好外延与内涵、当前与长远、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坚持抓好科技强校、服务荣校,进一步突出实干、强化创新,努力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为服务“三农”作出更大贡献。
落实总书记回信精神,学校今后将坚持质量立校,深化教学改革,狠抓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坚持人才兴校,通过深化改革形成严格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千方百计培养、吸引、留住、用好人才,让所有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小事、从细节做起,在用心上做文章,在细节上下功夫,引导师生把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
总书记在回信中要求,大学生要牢固树立远大志向,努力掌握过硬本领,在热情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书写美好的人生。山东农大建校以来,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印象初、朱兆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山仑、于振文、李玉等为杰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16万余人。他们身上体现的都是志存高远、刻苦学习、奋发成才和追求学无止境的优秀品质。学校要认真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坚持做好以学生为本,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一流环境、一流服务;全面修订完善本科生、研究生等各类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坚持抓好文化铸校,凝练“树人、求真、包容、开放”的大学文化,提出以“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为核心的农大精神,引导学生发奋学习、不懈进取,自觉投身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
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面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事业的新形势,学校将继续努力在提高教学水平、加强科研攻关、培育创新优秀人才工作中实现新突破,在加强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发展中创造新经验,在服务“三农”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新贡献。
培养急需人才助推现代农业振兴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程传兴
总书记在回信中对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提出了牢固树立远大志向,努力掌握过硬本领,在热情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书写美好人生的希望。这既是对中国农业大学青年学子的希望,也是对所有农业高校青年学子的希望。农业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学农、爱农教育,教育学生牢固掌握服务“三农”的本领,承担起培养现代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带动基层农村快速发展的时代使命。围绕这一使命,河南农业大学坚持把田野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学校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就业创业技能教育,在全省高校率先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设立百万基金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创新创业,使一批批毕业生完成了从学生到农村发展带头人的转变。
2008年,学校率先在全国开办了“村官”专业——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创建了大学生“村官”乡村工作站,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总书记在回信中要求农业高校要下大气力提高教学水平、加强科研攻关、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连续主持承担了“十五”、“十一五”“国家粮丰工程”河南课题,创造了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15亩连片平均亩产1733公斤等全国最高纪录,以及同面积夏玉米1064公斤的世界最高产量纪录,为支撑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大关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书记的回信字里行间蕴含着对“三农”的浓浓深情,对农业高校服务“三农”、支持“三农”发展寄予厚望。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服务“三农”的金色桥梁也在不断延伸。学校共向全省选派科技副县(区)长40多人,每年组织10多支博士服务团、近千支学生志愿服务小分队、上万人次师生,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奔赴农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学校与新郑市八千村合作开展的“科教兴村”试验是学校创新服务的尝试,与方城县长达30年的合作形成了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城效应”。学校把长期开展的选派县市科技副职、博士服务团和引导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等活动结合起来,与南阳市合作启动“科教富民行动”,进而又与许昌、信阳、濮阳、济源等30多个市县开展全面校地合作,建成300多个合作基地。村、县、市三级服务体系的成功实践,使河南农业大学探索出了科教服务现代农业的特色模式,构建了校地合作、基层就业、农业技术推广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
与涉农企业合作、扶助企业带动农民致富,也是河南农业大学服务“三农”模式的创新之举。学校与信阳固始三高集团联合建立了河南家禽工程中心科研工作站,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省科技攻关计划等,使固始鸡的研究开发步入了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生产的轨道。
只有加速学校发展,不断巩固和增强自身实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三农”。作为农业部与省政府共建的一所地方农业院校,广大师生有责任也有信心以实际行动践行胡锦涛总书记的希望和要求,在培养农村基层创新创业人才、助推现代农业振兴的进程中,努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探索科技服务“三农”合作新模式
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张海翔
农业院校和其他院校的不同之处,就是专家、教授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既要敢于承担国家的重点项目,又要实实在在为农服务,敢于做“顶天立地”的大文章。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省属重点大学,在学习总书记对农科院校和农科学子的殷切希望的同时,既感到备受鼓舞,又感到沉甸甸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使命。
学校长期以来扎根边疆,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己任,牢固树立“强农兴国”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农科院校服务“三农”的新思路,探索了中国特色科技服务“三农”之路的校县合作新模式,简称“3+3”校县联合行动,即一个学院与对口县的一个乡镇;一个学院党总支与一个示范村党支部;大学100名教授、博士和100名县级干部进入百个自然村和百家农户,实行定点定人对口帮扶活动。这一行动的现实意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科技服务“三农”之路,创新高校与地方政府双向互动、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产业发展模式,实践探索符合云南农业农村特点的融科研、教育、推广为一体的兴农运行机制,实现科研在生产中完成、人才在实践中成长的目的。
探索这条道路和模式,我们主要基于三个认识:
一是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投入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支持和保护农业持续发展。从现实条件来看,云南农业现代化基础薄弱,农业土地经营分散,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民抗灾防害的能力较弱。要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多元投入机制,才能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才能坚持不懈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加快农业发展。
二是农业生产是有生命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产业链条长,决定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周期长、上下游关联性强,必须加强校县联合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有很多环节,链条长,生产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季节性、周期性和风险性特点。因此,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多点研究、多方印证,联动创新、联合攻关。建立校县全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3+3”联合行动,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科技的发展规律。
三是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始终坚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方向。农业科技必须提升农业、服务农村、致富农民,支撑发展。不能脱离产业发展谈农业科技,也不能离开农业科技谈产业发展。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和成果转化,归根到底都要为产业发展服务,为发展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服务。只有把全力服务农业农村发展作为农业科技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围绕产业发展搞创新、抓推广,农业科技事业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更旺盛的生命力。
开展“3+3”联合行动,是我们探索农业科技服务于农业产业的新实践,也是对发展农业教育、农业科技的方向和途径的正确选择。学校已经与云南省剑川县和会泽县签订联合行动协议,把农科院校和地方政府以及“三农”紧密结合,实现地方与高校的双向互动,使农科院校师生走出校门、走向田野,在大地上磨砺成长,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贡献智慧和力量。
殷切的嘱托 无限的鞭策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 刘冰
一年前的亲临视察,一年后的热情回信,总书记的重视与关注是中国农业大学的骄傲。作为一名农大学子能够亲身经历这两件喜事,对我来说更是莫大的荣幸与鞭策。
去年的5月2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到来之际,总书记莅临我校视察,我作为本科生代表,近距离聆听了总书记教诲。现在,我依然清晰记得总书记在与农大师生座谈会上对青年学子提出的四点要求与希望: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要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要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要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
在随后的学习生活中,农大学子们将“爱国报国、刻苦学习、深入实践、奉献社会”作为学习工作的指导纲领和前进方向,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嘱托。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亲身感受到农大师生的团结一致与开拓创新,看到了学校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迫不及待想告诉总书记,于是有了给总书记写信的想法。我们在大量调研、走访同学之后,完成了给总书记的信,里面包含着全体农大学子的心声。
令所有农大师生兴奋与激动的是,总书记在百忙之中回信了。回信篇幅不长,但能够感受到总书记殷切的关怀。信中提到,中国农业大学认真践行服务“三农”的宗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明显进展,同学们通过刻苦努力,学业、品德、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可喜进步。信中最后提到,希望中国农业大学的同学们牢固树立远大志向,努力掌握过硬本领,在热情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书写美好的人生。
总书记的关怀与期望,激励全体农大学子要勇担重任、不辱使命,不仅要学农、知农、爱农,更要深入实践、服务“三农”。它必将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汗水洒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让青春在田野上飞扬
重庆市开县敦好镇鹿鸣村“村官” 李林
2008年,我荣幸地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来到开县敦好镇鹿鸣村。
总书记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说道,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对此,我深有感触。刚到鹿鸣村工作时,我虽然对农村工作满腔热情,但面对农村的人、处理农村的事时,还是显得措手不及。
“女干部,来给我评评理。”有一天,两位老人冲进村办公室。那时我刚工作半个月,问了情况,我才知道两个人是亲兄弟,只因为弟弟家的牛把哥哥家的玉米吃了十几棵,两人便矛盾激化,并牵扯出了上世纪80年代哥哥欠弟弟十几斤谷子的事。那时我毫无经验,认为兄弟俩斤斤计较,竟然直接说他们太小气了。兄弟俩听了我这个“村官”的话直摇头。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开始不断向周围人请教学习,时刻谨记群众事无小事。回首两年的足迹,基层琐碎的一件件“小事”让我不断成长。
一名合格的“村官”,深入农户,了解民情民意是我们开展好基层工作的关键。在村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我走家串户3000余次,和村民拉家常,了解村民生产生活困难。去年5月,我听村民说吃水难,经与村支两委商议后,我把这个问题上交到镇相关部门,并多次跟镇领导反映实际情况,争取项目资金。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一座蓄水250余立方米的人畜饮水池终于在堰肖湾修建成功,解决了全村13个组2500余人的饮水问题。
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作为大学生“村官”的我们也正如一粒粒种子,带着思想,带着希望,将自己深深埋在这片广阔田野中。农村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地方,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的事业。我扎根在农村,不断学习,深入实践,五四精神给我青春的翅膀,让青春在田野上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