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全域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db:作者]  2018-06-13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当前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重庆文理学院深刻认识到双创教育是推进综合改革、实施创新驱动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必然选择。为此,学校高度重视,始终将双创教育作为深化综合改革和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从创新创业制度体系保障、实施路径创新、资源平台共享等方面,全力推动构建全域共创的双创教育生态。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两个50强殊荣,2015年、2016年分别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之冠、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大赛之冠。

    体系覆盖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为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双创教育部门众多、信息与政策分散、职能交叉、接口不畅等问题,学校建立起“一部统管、多部协同、分类探索”的统分结合管理运行机制,使双创工作在管理层面能够“横向到边”,在执行层面能够“纵向到底”。

    在《重庆文理学院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双创教育总体目标,构建了通识教育、系统教育、重点教育、精英教育分层递进的双创教育体系,完善了“基础启蒙+知识技能+实践实训+成果孵化”课程体系,搭建了“校内实验科研平台、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众创空间)、地方产业园”的“一校两园”实践训练平台,协同推进双创教育实践训练。

    导师是引路人。学校精心打造四类专兼职跨界交融、长于实战的协同育人导师团队,即专业教学型导师、竞赛指导型导师、政策服务型导师和孵化育成型导师。他们分别承担双创课程讲授及双创大赛指导,开展政策宣讲咨询、财务知识、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保护指导等,指导项目论证、技能培训、融资服务、企业管理等双创实践活动。学校还组建了有19名成员的双创管理与服务团队,全心全意为双创服务。

    围绕双创,学校马力全开。通过“学校扶持+企业资助+政府补贴”资金投入机制,共投入130余万元建设众创空间,每年安排200余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参加双创大赛,设立100万元“创新创业奖学金”,奖励优秀双创学生;提供50万元的种子引导基金,重点扶持成长性好的创新型公司;获得政府部门财政专项补贴资金170余万元;建立100万元企业家校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每年评选“创新之星”“创业之星”。今年,学校开展了首届“大学生十大创新创业人物”评选活动。

    近5年,学生在市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和双创竞赛中获奖共4000余人次。其中,学生团队荣获2015年“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015年,“重庆文理新药创新团队”参加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生物医药行业全国总决赛团队组之冠。2016年,3D喷墨印刷电子创新团队以半决赛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先进制造行业全国总决赛(团队组)第三名;大尺寸柔性触控创新团队获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创新赛之冠。

    单点突破 “创业合伙人”破解就业创业难题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如何解决中小微企业长期以来想招人却招不到人、招了人又留不住的问题?如何破解大学生有业不就,大学生创业小众化、项目成活率低等诸多难题?

    谈到双创,万书辉副校长曾困惑,“学生的双创项目大多萌芽于校内,主要来自课堂、实验室的作业或者学生自己的想法,通过与有经验的高年级创业团队整合而成为竞赛项目、“创业项目”。“这些项目产生于高校系统内,源于学生兴趣,有一定的知识因素和智力成分,但对社会需求的把握比较粗浅,一开始就注定了项目自身的巨大局限性,缺乏高校以外的社会视角”。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做内向型与外向型结合的尝试,创业项目既有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又有真实的社会需求和市场依据,能真正服务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

    秉持一贯的创新精神,学校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成长性好、人才缺口较大,却又不受大学生青睐的中小微企业。基于多年调研、反思和探索,学校于去年11月启动“创业合伙人”校企合作项目,企业带着真实项目、真实市场、真实资金和真实指导入校寻找创业合伙人,寻找“种子人才”,按照“创业+就业”“创业+实习”“创业+见习”三种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结合的方式,实现高校师生与社会化企业在双创问题上的双向助推。

    这一做法完全打破了过去的定式和格局。之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必须有项目、有团队、有启动资金,以及一整套的运作方式,包括跑营销、市场调查之后才能创业。现在,学生只需要在社会企业的带领下,扎扎实实、安安心心做好能做想做的事情,就可以慢慢走上创业的道路。这意味着,更多大学生可以通过跟创的形式得到锻炼,从而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来自内蒙古的辛凌宇是学校体育学院大四学生,2016年,他创办了葵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内蒙古引进一种观赏性的彩色向日葵。最初,两万元启动资金还是向一位知心阿姨借的。通过“创业合伙人”平台,他与重庆蕊福农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成为合伙人。对方提供种植的土地、运行资金等,经济效益大致按照4∶6比例分成。目前,他的“彩色向日葵”已经在蕊福农的园区成功种植。

    “创业合伙人”得到学生、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广泛认同。去年学校成功签约6家合作企业,今年,签署协议的合伙企业已达10家,涵盖现代农业、人力资源、新媒体、大健康、影视拍摄等行业领域,有效支撑和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了全域性创新创业工作。

    “创业合伙人,解决了大量学生不愿面向企业就业的问题,同时降低了大学生的创业门槛,让高高在上的创业实践回归到面向社会就业的本来属性。这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参与创业人数偏少的问题,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社会企业的指导帮助下创业,解决创业项目脱离市场实际的问题。”万书辉如是说。

    构建生态 校企政金互助,实现共创共享

    5月16日,由重庆文理学院牵头成立了成渝经济区创新创业联盟,来自川渝陕藏等地的86家高校、企业、园区组成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联盟,重庆文理学院当选为首届联盟理事长单位。

    根据目标任务,各联盟单位将在教育培训、过程指导、信息与资源共享、展洽服务、投融资服务、创业合伙人服务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与孵化活动,共同探索构建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共享创新创业支持性资源,推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国际交流。未来,学校将大力推动联盟成员单位之间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实习实训设施、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共建与共享,实现基于创业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其间,学院分别与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璧山国家高新区、荣昌国家高新区、永川软件园签署预孵化基地战略合作协议。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成为各大园区的预孵化基地,园区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学院党委书记孙泽平表示,深化成渝经济区政校企创新创业交流与合作,既是成渝经济区各高新园区、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外部需求,也是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更是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通过这个平台,把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直接融入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的国家战略,实现共同成长,助推更大发展。”

    “成渝经济区创新创业联盟”打开了学校发展的又一个新局面。学校将充分整合政校企各方资源,助推成渝经济区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和区域内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借鉴国外 协同机制打造双创教育升级版

    5月27日,学校参加了在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会议中心举行的中芬创新创业合作洽谈会,就创新创业战略合作双方达成意向。

    万书辉以目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四大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教育改革、全域共创、构建生态三大对策。他指出,学校当前双创工作处于3.0阶段,初步构建起了“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研究院+创新创业学院+成渝经济区创新创业联盟”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旨在推动产教融合,促进学研训产政金协同融通。他希望以合作为契机,深入学习借鉴罗阿约应用科技大学成熟的LBD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动中芬高校、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Kyosti Vakevainen介绍了罗阿约应用科技大学基本情况以及该校LBD(Learning by Developing)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对学校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工作、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的做法高度赞赏,认为双方理念相通,追求一致,有极大的合作空间。

    中芬创新创业合作意向的达成,只是学校推进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冰山一角。学校还将与更多国外高校和机构之间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训与孵化服务做更多交流,力争通过在线教育资源共享,加大学生创业游学等工作,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主动回应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将继续加大双创教育改革力度,把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为充满希望的新时代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潇 雨 陈盛兴)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8-06-13/18373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