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吴锡平 张运 记者 李澈)“你们扎根贵州开展支教服务、帮扶留守儿童、助力脱贫攻坚,为你们的坚守和奉献点赞,也为你们的成长和进步感到欣慰。”日前,扬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收到一封特别的来信,写信的是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在信中他这样勉励志愿者们。
一群普通大学生做了什么,获得了如此高的评价?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黔南大山深处,这里不少偏远山村教育生态异常复杂,文盲率、儿童辍学率普遍高于其他地区。
2013年8月,扬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第一次走进当地山区。这里需要什么样的智力扶助?外来和内生的帮扶力量怎样实现同频共振?物质帮扶与智力脱贫如何实现步调一致?带着这些问题,志愿者们不断探索能够接上地气、起到实效的帮扶路径。
“从最初的驻点教学到建立马背上的流动讲堂,再到联合当地政府开设脱贫攻坚夜校。公益帮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智力扶贫的路径也逐渐清晰。”支教团指导教师刘斯文介绍,5年来,志愿者们结合自身专业特长,配合当地政府,完善现有的教育生态,构建起了以山区教学为主线,涵盖政策普及、科技帮扶、医疗诊断等不同模块的精准帮扶体系。
2016年7月,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个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在当地简嘎乡成立。夜校围绕“扫盲行动、双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三大任务,开展了包括政策宣讲、农业生产、汉语教学、法律援助、创业辅导等不同板块的教学。
基础扫盲课上,村民罗小兰用背篓背着孩子前来上课,她拉着志愿者的手说:“老师,能不能教我写个娃儿的名字?”实用技能课上,布依族的吴坤英阿姨学会了用微信给在外地上学的孩子转账,以后再也不用每月赶5个小时山路去银行汇款;动物科学专业研究生吴天戈成了寨子里的“香饽饽”,他的基础养殖课程火爆得不得了……
如今,到夜校充电求学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偏远山村成了新风尚,志愿者们用心画好扶贫和扶智“同心圆”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5年来,支教团累计向山区派出教育、医疗、科技志愿者近200名(其中30余名长期驻守当地),开展主题志愿服务1200余人次,服务时长达4000多小时,累计援助价值70多万元的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