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守望成长 静待花开

[db:作者]  2018-06-19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农大附小音乐素养课程之小小钢琴家 农大附小生命生存课程之柴达木百公里毕业课程学生抵达终点 农大附小阅读工程之戏剧节 农大附小书法课程之中秋笔会 农大附小DI社团在欧洲比赛获得金奖 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定向越野课程 农大附小趣味运动会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是慢的艺术,来不得急功近利,也带不得虚假浮躁。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成为了大部分学生课余生活的“主旋律”,孩子们小小的身躯承受了太多的期望和重负,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无可厚非,但揠苗助长式的教育,绝对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核心素养背道而驰,“尊重教育规律,让教育回归本真”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让孩子快乐成长,使教育花开满园,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全体师生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为本,和达道”的办学理念,把“耕读正本,和润于心”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提升办学品位,用实际行动谱写了辉煌的教育篇章!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始建于1948年,毗邻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是当时为了解决职工子弟上学问题而建。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农和”文化,以“农为本,和达道”的理念构建学校文化,在北京市海淀区教育部门和人民教育督导室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在继承和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特色,在创新中越来越多地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认可。

    营造“人文、田园、诗意”的环境氛围

    学校环境、标识是学校文化的外在体现,是思想教育、精神陶冶的依托,是学校理念内涵和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一直以来,农大附小都坚持把“农和”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并依此精心设计与打造校园环境,融艺术性、观赏性和教育性为一体,从校门、教学楼、校服、校徽、校旗、校歌、长廊、橱窗、主题景观等方面综合考虑,蕴含并外显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农和”元素,使师生每天都浸润于“农和”文化的氛围之中。

    2011年9月,农大附小迁回原址重建新校园,以此为契机,农小人把新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除5年规划方案外,在每学期的计划中都把学校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搬回新校5年,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五步走,充满人文、田园、诗意的校园环境,凸显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第一步:2011年,搬回新校舍初期,合理布局校园,统筹环境规划,先后完成大门小广场、操场、教学楼门厅、楼道、楼层主题文化墙等建设,整体上突出“和与农”的文化气息。

    第二步:2012年,修建书法交流馆、文化走廊、中国历史书法代表作品展墙等,校园突出“农”与 “和”的渗透,打造墨香校园,追求和谐自然的教育氛围初步形成。

    第三步:2013年,修建“兰亭序—鹅池—王羲之像”主题文化雕塑景观,体现乡村文化、乡村生活的田园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幽雅怡人和谐共融,别样的“农和”文化为书法教育特色又增添一处生动的立体教材,突出浓郁的人文气息。

    第四步:2014年,修建校园大门地面,书法文化砖拓展书法文化育人空间。“浇树要浇根”,书法教育应把“水”浇到育人之“树”的“根”上,这样的“树”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让学生每天踏着书法文化砖走向成长。

    第五步:2015年,修建楼顶绿地花园,开设养植种植“农业体验”课程,凸显“农和”文化育人氛围。走进这样的校园,迎面扑来的是浓浓的田园气息。

    农大附小自建校以来就与农字有割舍不去的情怀,回迁新校园,学校更是突出“农和”特色,在环境建设方面巧妙设计:以一年四季划分了各楼层文化主题墙,“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幅图,意在教育学生感悟从勤勉劳作到收获成果。各班级班牌的设计独具匠心,班牌里面不同农作物种子及下面与之相应的幼苗,在宣传科学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播种与收获的哲理,处处蕴含着“农文化”的教育与内涵;操场中央“和谐石”则突出了农大附小“农和”文化中的“和”元素。漫步于农大附小精致的校园,书声琅琅、鸟语花香,充满诗意的田园气息沁人心脾。

    完善“务实、自主、和合”的管理机制

    如果说一所学校是浩淼海洋中乘风破浪的航船,那么校长就是勇立船头、指挥航向的舵手,他需要有宏观的视野、敏锐的判断、果敢的决策以及管理团队的艺术。身为一校之长的赵建军深知,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尤其在管理方面更要与时俱进。他结合学校实际在师生管理方面推行“农和”管理,这种“务实、自主、和合”的人本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师生潜能,为农大附小的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构建“农和”文化管理机构,突出“务实”的管理特点。农大附小在建构各级文化实践体系时,始终把“农和”文化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务实、自主、合和”原则,成立了“农和”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书记统领的党支部、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校务中心和后勤中心,各发展中心分别对党政工团、学生、教师、校务及后勤保障诸发展机构各负其责,领导、师生共建全员参与,分工合作,以达到“和润于心”的文化管理效果。

    健全“农和”文化管理制度,突出“自主”的文化管理。学校系统地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各级文化建设工作有章可循。在既有管理制度基础上,逐步健全、完善制度文化,删减不适合学校、教师自主发展的管理制度,调整相应管理内容,突出“自主”管理特点,形成了《我与农和制度》,为学校文化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教师文化发展提供了保障,为课堂文化建设提供了土壤,为学生文化建设提供了阳光和养料。

    完善“农和”文化评价体系,突出“和谐合作”文化管理过程。学校坚持每学期全体教师自主进行年度工作考核,自愿申报骨干及优秀教师,自荐成为学年重要活动的“策划者”“首席负责教师”,并鼓励年级组教师、学科组教师相互合作完成任务,将合作完成工作的典型作为榜样在教师会表彰。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以自主管理为主,合作发展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学生之间和谐氛围的形成,提高了合作工作的积极性。

    把“农和”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是农大附小管理团队的核心理念。正是由于这种“务实、自主、和合”的管理运行机制的确立,学校逐步形成了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相结合、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相结合的规范化、民主化、精细化的管理格局和制度体系,营造了内和外顺的文化氛围。

    打造“固本、求实、致用”的自主课堂

    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内涵的体现,而真正的标志则是学校课堂文化的建设。在“农和”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中,学校从“农和”课堂文化建设入手,积极探索“农和”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农和”教育行为体系。

    耕耘播种——小组建设,人人参与,个个进步。学习小组是保证学生自主课堂学习的基本单位;小组文化则是一个小组的灵魂,更是隐形的教育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在农大附小,每个班级的小组建设,从确立组员、组名、组训、组徽、口号,再到介绍小组文化等过程,组员们全员全程参与。参与的过程既加深了组员对小组文化的理解,也使小组发挥出文化引领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学生对小组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等。

    浇灌施肥——小组备展,树立信心,享受成功。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享受成功,教师和学生精心设计准备展示过程,经过前期培训—自主练习—组内介绍—班级展示—年级互展—年段巡展,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被铭记,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信心,使其畅享成功的喜悦。

    收获盘点——自主课堂,示范辐射,增效减负。学校基于落实“减负增效”精神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秉承“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教师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同伴,充分展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与思维过程,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农大附小多次承接市、区级等不同级别、不同学科的展示课、研究课等,“班级小组文化”建设则成为农大附小班级文化建设特色成果,通过家长开放日、观摩日和国际参观团等形式全面宣传展示,得到了家长与来宾的一致好评。

    构建“精雅、灵动、童趣”的课程体系

    在“农和”文化建构中,农大附小还将其与课程文化建设相结合,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中层为负责人、骨干教师为中间力量的“课程文化”建设团队。为促进学校未来发展,农大附小结合当前已开设的课程,整合部分特色课程,利用周边大学资源,积极开发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适应学生未来生存的新课程,逐步形成了“精雅、灵动、童趣”的“农和”教育课程体系。

    根基课程以课堂研习为主阵地,夯实“农和”文化基础。根基课程:以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的国家课程为主,如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有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的习惯培养、礼仪培养、心理辅导为主的养成教育课程,此类课程全部为学生必修课程。

    生长课程以学生社团为主渠道,拓展“农和”文化深度。生长课程:主要有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立美类课程,包括三团一社(合唱团、舞蹈团、管乐团、书画社),特色艺术课程(鼓团、表演、手工、素描、衍画、卡通画);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巧的健体类课程(球类、形体类、绳类、田径类);有启发学生思维的益智类课程(七巧板、扑克、数独、魔方、魔尺、魔术);有增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创思类课程(机器人、无线电、环保创意、微电影、计算机、动漫、定向越野、OM创意);有教育学生尊重生命,训练学生生存能力的生存类课程(安全教育、自护自救、城市生存体验、野外生存体验、国外生存体验),分为选修、必修两种形式。

    绽放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载体,拓宽“农和”文化宽度。绽放课程:主要是基于根基课程及生长课程学习基础上的实践、展示为主的中外节日课程(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春节、元旦、万圣节、圣诞节等大型活动展示),主题活动展示课程(如戏剧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学科展示课程(如合唱展示、书法展示、绘画展示、诵读展示);学生个人绽放课程(如个人书法作品展、绘画作品展、独奏展示、独唱展示)。

    如果把农大附小的课程体系比作一棵大树,那么根基类课程就是大树的树根,生长类课程是大树的树干,绽放类课程则使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培养“守本、博学、智慧”的教师队伍

    在教育的生态链条上,教师是最重要的一环。农大附小在开展“农和”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要不遗余力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此过程中,学校遵循“守本、博学、智慧”目标,在建设过程中遵循共性与个性结合,通识与专业协调,结合不同层级教师发展需求,采取不同管理策略,搭建适合的平台,设计丰富的内容,助力教师团队成长,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 

    分层培养,突出重点。学校把新入职和调入的教师称为新苗教师,只有他们顺利迅速成长,才能保证学校发展后继有人。学校通过抓新苗教师“五个一”即接班“第一课”、开学“第一天”、“第一次”家长会、“第一次”班会、“第一次”培训,帮助新教师顺利迈好工作第一步。把这些教师编入不同年级、学科组,在组内教师通力合作下,有效缩短新教师对工作的适应期,为今后成为“博学”“智慧”的教师奠定坚实基础。骨干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农大附小把他们作为学校发展的种子教师培养。对种子教师的培养,通过师徒结对,提升其辐射力;通过树立党员先锋,提高其示范力;通过组建教师互助小组,发挥其同伴互助力。

    校本研修,提升素养。学校通过各种专题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主要是抓好三个时间段的校本研修:即开学前研讨办学理念,激发教师工作内驱力,团队向心力,增强学校凝聚力。学期中班主任基本功培训、达标,学科教师各种教学专题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期末评价与数据分析,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诊断,调整改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遵循“明晰目标—操作跟进—拓展内容—呈现效果”的研修理念,通过前期说课、中期命题授课、后期核验授课等方式检验教师教学发展状况;“多元督导勤追踪,师徒捆绑看进步”的管理模式,对于常态课,师傅负责制,学校农和课堂文化质量检测小组检查评估学业质量。

    借助平台,展示成果。在以上策略基础上,农大附小还巧借外省教师团交流访问活动,为不同层级教师搭建课堂展示平台;请各级各类专家进学校、进课堂进行针对性指导,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操作水平,展示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借课题研究汇报形式,展示教师团队合作研究成果;通过家长开放日观摩活动,展示教师团队综合素质建设成果。

    升华“动静相宜、知行唯美”的特色品牌

    上世纪末,《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广大中小学提出了“办出各自特色”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继续“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睿智进取的农大附小人深知:要想在强校如林的首都基础教育界脱颖而出,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农大附小不断探索,将较为抽象的品牌文化概念,切实地转化为鲜明的、行之有效的特色品牌建设的运行机制、发展策略、具体内容与途径,通过书法教育和“生存—生命”教育两个维度,进行系统研究和整体推进,逐步走出了一条“动静相宜、知行唯美”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师生的幸福成长注入了生命活力。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在农大附小,书法教育的开展由来已久。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学校就把书法教育作为特色工作来抓,确立了创建墨香校园的特色发展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书法教育特色的总体发展策略。为使书法文化建设有序、深入开展,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书法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书法教育实施方案,力争做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

    在探索书法校本课程建设途径的20余年间,农大附小教师独立创编了校本教材,先后四次修改并投入教学;配合书法教学,学校还将书法校本培训纳入继教管理,全体教师必须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并定期考核。围绕书法教育,学校还开展了多种主题活动:一年一届的师生书法竞赛,每年一次的学生、教师、家长书写春联,艺术节书法展示等。都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

    如今,孩子们在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中感悟到凝神静气的绝妙;在一遍遍的临摹过程中懂得了仔细观察的重要;在一次次外出观摩活动中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在一项项展示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多姿多彩的书法文化引领下,师生们综合素质提升了,民族文化根基丰厚了,学校也收获了累累硕果,农大附小的书法兴趣小组在市、区级各类比赛多次获奖,“爱书法、学书法”,现已在农大附小蔚然成风。

    坚持了20多年的“书法教育”体现农大附小“农和”教育的坚持与继承,“生存—生命”教育则是学校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创造的一张新“名片”。在赵校长的大力推进下,农大附小以“未来训练营”生存课程为基础,与中国农业大学、DE三方合作实践了“生命—生存教育”体验课程,以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的发展为主旨,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自我、适应自然、融入社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生存与生活的价值,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丰富体验、形成技能、获得感悟,形成正确的生存观,实现生命的健康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种缓慢的艺术,也是一种等待的艺术。只有把教育当作农业,把孩子当作还没有发芽的种子,细心呵护,精心培育,才能够让这颗种子慢慢发芽,渐渐长高,静静开花,悄悄结果。这,就是农大附小带给我们的教育智慧和经验!开展“农和”教育,打造“农和”文化,是农大附小人矢志不渝的目标。“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需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在今后的教育征程上,农大附小将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农和”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提升内涵式发展水平,倾力打造具有丰富内涵的“农和”文化品牌!

    (赵建军 陈 梅)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8-06-19/18407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