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交上让人民满意的新时代答卷

[db:作者]  2019-11-29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能转换交汇,内外环境和形势变化,使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全新的风险挑战。在此形势下,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所红色基因鲜明、人文社会科学特色突出的高校,需要回答好新时代的三大命题: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办的正规大学如何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如何办成世界一流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如何办成世界一流大学?这不仅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更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

    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欧洲,其传统上以“自治”为办学原则,不愿政府过多干预。政府之外的各种社会力量,如教会、商人、社会组织和学术团体等,在大学的发展模式和走向上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决定着大学的兴衰。正因为此,当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就有人戴着“有色眼镜”质疑:“在革命时期白手起家的中国共产党是‘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能领导好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吗?”“搞‘工农教育’‘干部教育’,怎么能成为一流大学?”……殊不知,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与成就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回应。

    为人民办教育,为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办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的教育理想和奋斗目标。革命战争年代,党就探索创办了陕北公学等一批革命学校,培养了数万名堪称“革命的先锋队”的优秀人才。新中国成立伊始,党探索建立新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模式,接管和改造旧大学,创办和兴建新大学,基本形成了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如今,中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教育总体水平也已跃居世界中上行列,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充分证明,党的教育方针、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在中国是行得通、能管用的。

    作为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人民大学始终没有忘却自己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与大学建设发展的实践性规律性相结合,将高等教育普遍规律与中国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将解决中国问题与借鉴世界文明相结合,将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82年来,人民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输送了27万“人民共和国建设者”。这得益于“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从建校初期的“八大系”到孕育孵化一大批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现代专业,再到目前一流学科持续领跑,人民大学学科建设成绩卓越: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共有14个学科获评A类;在QS学科排名中,两个学科进入全球前50名,其中哲学位列全球第32位,在内地高校中排名第一;法学等5个学科位列全球第51—100名;在ESI排名中,社会科学总论、经济学商学等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人民大学已成为用学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从“战火中的大学”到“解放区最高学府”,从“新国家的新大学”迈向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人民大学的发展历程表明,我们党不仅能够创办出色的大学,更是领导“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过程中,许多知名大学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贡献巨大,由此奠定了自身的一流地位。与一般名校不同,中国人民大学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特色办学之路,凝练形成“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

    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但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并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决定了对其成果评价的复杂性。个别人由此对人民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提出疑问,把这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高地”戏谑称为“第二党校”;因为单纯人文社会科学类大学鲜有进入世界一流,便怀疑人民大学的办学质量,甚至怀疑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我国现有的经济、管理、法律、新闻、党史、外交、政治等学科或专业,不少都是发源于此。改革开放后,学校大力发展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示范作用;率先翻译和引进了一大批西方经济学、管理学教材和著作,成为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排头兵;在服务国家重大决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领潮流之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常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举办世界汉学大会、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参与共建海外孔子学院等平台,不断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不断确立全球范围内的学术话语权,为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之前,全世界顶尖的现代大学都聚集在欧洲,这得益于人文思想的浓厚,也在于产业革命后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到了20世纪后半叶,受制于经济发展减缓、教育资源紧缺,欧洲在全球政治经济交往中不再处于占主导的中心地位,欧洲的大学在全球的竞争力已经不如美国。美国繁荣的移民文化和“二战”后迅猛发展的经济、技术,持续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才,同时,美国政府在经费和政策上给予高等教育巨大支持,这样的良性循环使美国的顶尖大学积聚了一大批高级人才。由此看,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现代化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那么,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如何才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的大学要建成世界一流,决不能盲目模仿欧美大学发展模式,决不能以某一所一流大学为追慕对象亦步亦趋,而必须在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先进经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这才是中国大学之“魂”。这个“魂”就是中国的文化自信。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史中锻造而出的积极奋进的革命文化,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源于中国革命文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引领我们建设一流大学的强大精神之基和动力之源。

    扎根中国大地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就要把坚定的文化自信转化为坚定的办学自信。一所大学必须首先解决本土问题,通过本土问题的解决推动国家现代化发展,进而推动其自身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提升,方能成为一流大学。回顾中国人民大学82年的发展历史,正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服务中国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改革伊始,是人大人率先发声、引领时代,胡福明校友撰写的理论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陈锡添校友撰写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用人大人“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铸就了党和国家历史性发展的思想先导。在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议题上,人民大学的一批高端智库及众多顶尖学者积极发声、产出成果,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中殷切期望中国人民大学“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弘扬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繁荣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距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民大学有义务也有条件,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国国情,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理事长)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9-12-01/186310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