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为了“折翼天使”的幸福

[db:作者]  2019-12-01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温州,一片传奇之地,一座书写了生存与崛起的城市,一个创造和正在创造奇迹的中国符号。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温州人发挥“敢为人先,争创第一”的精神,在经济领域中创造了著名的“温州模式”。从此,“无温州,不富强”成为中国大国复兴的完美注脚。

    经济的发展必然提速教育的发展。

    温州教育,源远流长,始于西晋,盛于南宋,崛起于晚清,繁荣于现代。回望瓯越,古有叶适创立永嘉学派,近有孙诒让兴业办学,更有苏步青、谷超豪等现代名家弘扬教育。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教育先驱勤勉治学、薪火相传,凝结成深厚质朴的人文底蕴、砥砺奋进的教育精神。

    在党和国家近年高度关注的特殊教育领域,温州特教率先打破传统特教模式,创造性地开辟了“温州特殊教育模式”。

    “‘温州模式’产生于中国改革的前沿,创始于大爱温州和敢为人先的温州人精神,在创新中建立、在思考中调整、在运行中完善、在反思中引领。虽然它不具有可复制性,但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特殊教育发展极有借鉴价值,它的本质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构建科学的特教体系。”温州市教育部门领导说。

    近年来,温州市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特殊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按普通生标准15倍拨付,超过杭州、宁波,位列全省首位;免费教育延至15年;教育教学质量全省领先;解决了温州地区特殊儿童“读好书”的难题,彻底扭转了特殊教育学校“小散破陋旧”的局面,逐渐改变了传统观念对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教师的认知。“温州特殊教育模式”已成为温州教育一张亮丽的名片,为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下称温州特校)由原温州市聋哑学校、温州新码道学校、温州市盲人学校和永嘉县聋哑学校合并而成,有教学班62个、教职员工278人、学生817人,是全国较大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层次很丰富,是一所集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就业指导、师资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机构,涵盖学前教育至中等职业教育的15年制公立全日制寄宿学校。

    2009年5月,年仅31岁的李科经温州市教育部门全市选拔,离开任职9年的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调任温州特校。他虽然已是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位知名校长,但一上任就面临着高难度、高强度、高压力的“三高”考验。

    温州特校刚由4所学校合并而成,4校的管理制度、文化内涵不尽相同,错综复杂。合并后的学校开展视障、听障、智障教育,如此全面的特殊教育当时在全国尚属先例。

    “更困难的是社会不理解,学校5次改变规划用地,地价一涨再涨,筹建处的同仁磨破了嘴、跑断了腿,终于在2007年完成了征地工作。而后稳步建设,2009年9月完成了大部分建设工作。我们时常以此来鞭策自己,如果不做出全国一流的成绩,特殊教育在人们眼中的形象还将长久地定格。”分管后勤和基建工作的陈建国副校长作为学校筹建负责人完整地经历了那一段困难的时光。

    对于一所合并校来说,稳定是头等大事。当时,教师们从温州市到永嘉县,虽然仅一江之隔,但心理难免有落差。学校多方面做工作尽可能满足教师们的合理要求,尽量为教师们解决生活、家庭、工作中的后顾之忧。

    最终4所学校的教师绝大部分都留了下来。“我们是一家人”逐渐成为全校共识。

    作为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现代化学校,如何办出特色,办成“国内一流、国际具有知名度的特殊教育学校”是学校的终极目标。

    在李科看来,一所学校的“一流”并不在于面积和硬件,而应有5个维度:科学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制度、适合的课程设置、专业的教师队伍、过硬的教育设施设备。

    让特殊需要孩子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思变的时代,社会各界对于特殊教育的发展和关注越来越高,特殊教育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温特人常常在思考: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去培养人?

    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广泛征求意见,温特人确定了“为了特需孩子的幸福童年和美好未来”的办学理念。

    人们常说,特需孩子是“折翼的天使”,而特教学校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更好捷径。而温特人的目标就是把特需孩子培养成“热爱生活、健全人格、自食其力、融入社会”的公民。

    坊间有戏言,在温州特校,每一个孩子都是“五好”学生。所谓“五好”,亦是温特人的创造,即:学好、吃好、穿好、住好、玩好。

    对于特需孩子来说,融入社会是未来人生道路上的一道坎,为此,温特人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办学思想,将校园打造成一个微型社区。

    他们不仅在校园里配备了超市等生活设施,还带领孩子们实施垃圾分类,让学生浸润在社区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 

    每年7月,学校还会举办一场为期一周的夏令营。夏令营开设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课程与活动,上午有皮划艇、攀岩、篮球、足球、轮滑等“动的课程”,下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静的课程”,晚上则是文艺汇演彩排。

    与传统夏令营不同的是,150名小营员中,一半是听障学生,一半是普通孩子,他们一对一结对、手牵手生活。这就是全国首创的“残健融合”公益夏令营。

    对于“残健融合”的形式,一开始很多人有顾虑,担心孩子们无法和谐相处,但实施3年来,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

    听障学生不仅与普通孩子友好相处,而且有礼貌、有坚持精神。由于长期住校,他们的自理能力比普通孩子强,甚至是他们指导普通孩子洗衣服、叠被子、搭蚊帐。连教练都赞叹:“没想到听障学生做得比普通孩子还好!”而普通孩子也通过夏令营感受到了残障孩子的善良友好,打破了心中对特教学校的隔膜。

    不仅如此,温州特校还不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以活动为载体,极大地促进了普特融合。作为“温州市师德培训基地”,每年都有成批的普校教师到校进行师德体验,各类学校的学生到校开展实践活动,大量社会人士到校慰问、活动。学校也主动出击,参加各种活动等,通过活动使人们在心里接纳特需儿童,满足所有儿童的特殊需要。

    “特需孩子需要别人的理解,更需要别人的认同和尊重。我们通过夏令营等多种形式,让特需孩子不是被动接受别人,而是主动交流、融入社会。”李科说。

    为了让这些特需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温州特校在浙江省率先进行了“卫星班”的实验。“卫星班”是特殊教育学校附设在普通学校的班级,旨在进一步丰富特教孩子们的课业生活,让更多有可能的孩子回归主流学校。

    在该项目取得可喜成效后,温州特校又将“卫星班”的形式延伸至职业教育阶段,与温州鹿城职业技术学校、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办学,分别开设皮艺卫星班、面点卫星班、食品雕刻卫星班;并利用学校地处工业园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开设鞋服制作、物业保洁、推拿保健、电子商务等职业课程;还结合“民间工艺实验基地”,在网上开设微店售卖细纹刻纸、手绘布包等工艺品……

    温州特校的这一系列创举不仅为学校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也为学生们今后走上社会工作插上了丰满的翅膀。

    科学管理,刚柔并济

    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方式方法不仅要符合社会、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更要立足于促进特需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温州特校进行了管理模式研究与创新。

    首先是科学搭班子,将以前4所学校的领导干部重新洗牌,实行中层干部全部竞聘上岗,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执行力强的干部。其次是重视培训。学校常态化开展干部培训,形成了一支“团队、智慧、拼搏”的干部队伍。校长会议常常掀起头脑风暴,执行快,干起活来不要命而且各个都有金点子,被称为“疯子团队”。

    学校还创新教职工会议,将普遍的“读报告”模式改成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教师论坛,每位教师都有机会上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可以欣赏一幅名画、一部名著,让教师们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跳出教育看教育”。第二板块是教育观点,教师们共同探讨教育专业问题。第三板块才是领导交流工作,仅用10分钟。这种新颖的教职工会议把大量时间还给教师,提升了教师开会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队伍活力。

    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学校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国际标准,采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设立“一办两部三中心”:行政办公室、启音启明部、启智部、课管中心、学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实行优势教师共享、课程资源共享、教学设施共享。

    从组织管理学来讲,学校越大越可能产生组织僵化或执行不到位。为了防止这两个弊端,学校采用扁平式管理,减少层级;同时信息公开,主动要求上级来检查,树立正气。

    学校在完善制度管理的同时,还借助智能化、信息化全面打造智慧化校园。基于各种技术平台如智慧用电、人脸识别、监控系统、“钉钉”等进行智慧安全、个别化教育、各类人事、后勤、教学、审批等管理。并建立了自己的巡视组,不定期对工作纪律、上课情况、班级情况进行抽查,抽查以后当场通报,有问题马上约谈。通过多种方式,把学校管理得更加精细化。

    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学校设立了每周的校长、中层例会制度,会上上报、讨论解决重要问题;要求校级和中层干部每天在校园巡视一圈,及时发现细节问题;同时欢迎教职工和学生随时反映问题。正因如此,学校每天都能发现问题,每天都在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

    “当然,法治是刚性的,德治是柔性的,在强调刚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柔性的管理,做到‘无情的制度,有情的管理’,也就是‘硬的更硬,软的更软’。”李科说。

    “扬长”,教育的“私人订制”

    作为全国较大的特殊教育学校,温州特校生源差异巨大,基于现实状况,李科提出了“扬长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以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首先,康复团队以“扬长支持”为导向,为听障、孤独症、唐氏综合征、脑瘫、智力障碍等学生提供言语、语言、动作、音乐、情绪、社交等领域的综合康复服务,在提供缺陷补偿的同时,温特人还根据残障学生潜能的个体差异生成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更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

    在温州特校,二年级以上的孩子,教师会根据其能力为他们进行动态走班教学。走班是动态的,孩子的分层会随着每个单元主题学生能力评估的变化进行微调。

    对于跟不上分层走班的孩子,学校还有小组个训课跟进,甚至是“一对一”的“VIP服务”。

    分层走班不仅满足了不同能力孩子的需求,还使孩子们变得灵动,因为他们接触的同学、老师更多了,学习环境不同了,无形中增加了社交训练。

    随着“扬长教育”的深入,为了更好地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温州特校自2009年起启动了课程改革,首先在启智部开展个别化教育,逐步推广到全校,成为全国特校个别化教育的先锋。

    “每个学生入学前,我们都要召开一个研判会。在对每个学生进行能力评估的基础上,邀请心理专家、任课老师、班主任、家长等召开研判会,分别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并明确其长短期教育目标。根据孩子的学科能力和生活能力制订课表,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动态调整,让孩子们进行学科能力走班和生活能力走班。每个孩子的课表、教材都不尽相同,可谓真正的‘私人订制’。”胡乐副校长说。

    据胡乐介绍,学期末,每个孩子还要再开一次研判会,分析本学期的目标达成度,下学期需要如何调整。

    “和普通学校不一样,我们培养学生有自己不同的目标。能力好的学生,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让他成为一个好公民,和正常人一样有工作、有家庭。能力较差一些的学生,我们将其培养成为家里的好帮手。能力更弱一些的,目标是成为家里的好家人,能自我照顾,并和家人和谐相处。”胡乐说。

    另外,温州特校从2009年开始依托文化产业优势,以技艺传授、精神传递为导向,先后开发出了瓯塑、瓯绣、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木旋五大适合听障学生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卢发良等专家为项目专家顾问,形成了“教、学、产、销”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2011年9月,学校又根据地方传统产业及特殊学生的潜能特长,面向市场、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开设了启音服装、皮具、糕点、启智园艺、客房、家政六大专业,开办了“温特创业园”品牌项目,走出了一条适合特殊学生发展的职业教育新路。

    在高公博大师的引荐下,学校在2014年、2017年、2018年先后举办3次国际木文化交流活动。仅以2014年为例,当年3月27日,来自35个国家的100多位国际木文化学会的木文化艺术家“以木之名”来到温州特校,他们开展了包括授课、展示、创作、交流等一系列木文化活动。这种大规模的民间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无疑是对温州特校极大的肯定。

    10年来,温州特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硕果累累。学生的作品被温州市教育部门选定为出访赠送礼品,被温州市医学院选为涉外赠送礼品。孩子们的细纹刻纸作品还作为国礼被赠送外宾。

    “在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的听障生和视障生就业并不困难,我们希望他们的就业是高品质的。对他们来说,虽然某一方面是弱势,但可以凭借特长在社会上找到存在感。当他们感受到别人认可,也就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胡乐副校长介绍。

    围绕“热爱生活、健全人格、自食其力、融入社会”的培养目标,温州特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心理辅导课程、职业教育课程。目前,学校拥有90多个功能教室,每个功能教室背后都有一个专业团队,温州市美容美发协会、温州市批发品协会、温州市个体劳动者民营协会等都为学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都可以发掘他身上的闪光点。在‘扬长教育’中,我们还创新了德育。如开展星卡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发给金卡、红卡、绿卡、黄卡。学期末,班级和学校会根据星卡数量评选进步星、学习星、文明星等各大奖项,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更能被评为星光少年并获得奖学金。”苌敏副校长说。

    齐发光,日月同辉

    10年来,温州特校影响力越来越大,全国各地来校交流、参观人员络绎不绝。学生文艺节目多次在全国、省、市各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获奖;多名学生被中残联、省残联艺术团选中,并出国访问演出;工艺美术作品也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在全国、省、市各届残运会、特奥会中夺得金、银、铜牌多枚,团体总分均名列前茅。

    目前温州特校已成为全国一流的特殊教育学校,也已成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实验基地、医教结合教育康复师资培训基地、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全国第二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

    成绩都是干出来的,温特人始终认为只有专业+爱心的教师队伍,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基于扬长的课程服务,专于融合的育人文化,追求专业的团队建设。学校不遗余力地通过引一点、培一点、招一点的“三点”工作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平时狠抓教研组建设,持续推动主题研修、整合名师资源,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如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师徒结对等。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在稳步发展。

    据了解,温州特校现有专任教师190多名,教师平均年龄35岁。教师来源多样,全都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继续教育。学校仅康复教师就有30多位,是全国特教学校中较多的。

    对于教师的学习,李科还有一个独特的理念,那就是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想学什么都可以。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学摄影,学校还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目的是让老师在烦琐的日常之外寻找“诗和远方”。老师的生活有品质了,教育孩子也会更有品质。

    “这些年来,我们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确保他们的收入水平稳中有升。使他们没有生活的后顾之忧,没有负面情绪的干扰,没有未来发展不确定的迷茫。我想这也是我校师生能够‘日月同辉’的根本原因。”李科说。

    士之弘毅,任重道远

    作为“温州模式”的代表,温州特校10年殚精竭虑、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州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道路。

    但在李科校长看来,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还远远“在路上”。

    “从宏观上说,至今我们仍然还没有出台特殊教育法;从中观上说,各地区目前对特殊教育的宣传、督导力度还不够;从微观上说,特殊教育学校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适应学生最佳发展的课程还在路上,规模化办学和教学质量提升的矛盾仍然亟须化解……”李科说。(汤林英 计文飞)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9-12-01/186325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