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周涵第一次参加“国戏杯”比赛。本文作者供图
有人说,京剧是童话里的水晶鞋,可以让普通的灰姑娘刹那间变得光彩照人。如果没有学习京剧的经历,我可能还是那只怕羞的丑小鸭。
小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玩儿,指着“德和园”大匾告诉我:这是古时候演京剧的地方,京剧能带你走进传统文化,了解历史,还能培养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这恐怕就是父母送我学戏的初心吧。
2011年4月16日,8岁的我第一次来到于淑敏老师家拜师,当时我身高只到于老师肩膀。于老师让我发发声,又看我走路的样子,决定收下我。2013年我首次参加“国戏杯”比赛,表演了《霸王别姬》;2015年11月,和表妹赴莫斯科参加中俄青少年艺术节,演出的《天女散花》获得了满堂掌声。初学京剧的小小成功,让我有点儿小窃喜。
学戏如做人。过程中既有很多美丽的音符,也有很多让我难忘的往事。
14岁那年参加“国戏杯”比赛,我选择了《西厢记》里的红娘,因为喜欢这个角色,学的时候很用心,可是,有个高音怎么也唱不上去,多次练习都没有效果,我急了,想打退堂鼓。回到家中,不经意地环顾四周,满墙的京剧奖杯、奖状、道具仿佛一齐向我喊“加油”。那一刻,一股犟劲涌上来,我下决心坚持学下去。比赛将近,我跟着老师一遍一遍把每一个动作都做到位,那个“拦路虎”般的难点高音,也在我上百遍的练习中被攻克了。演出很成功,这让我懂得了“心平德和”与处乱不惊的道理。
故宫大戏楼畅音阁上有一块匾叫“壶天宣豫”。妈妈说,壶天是仙境的意思,而京剧本身就是“壶天胜境”,别有洞天,令人着迷。现在许多年轻人不太喜欢看京剧,但是,如果能稍微了解一些京剧知识,懂得从哪些角度去看一出戏,就会越看越有味道了。当一步步走进去,便会对京剧情有独钟,因为它有永远咀嚼不完的美妙与深邃。
京剧的故事很好看。京剧剧目号称“唐三千宋八百,看不完的列三国”,通过观戏可以了解历史。小学背《长恨歌》的时候,有的地方不大理解,通过表演“太真出浴”,我领略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和诗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境,学戏帮助我提高了古诗词鉴赏水平。
京剧的表演有味道。有虚有实、很有看头。《拾玉镯》是京剧虚拟化的代表作,老师经常作为启蒙戏教给初学京剧的小学生。剧中主角孙玉娇是个年轻女孩,活泼可爱。我9岁时就学孙玉娇轰鸡、喂鸡、穿针引线做针线活。在台上鸡和针线都没有,全靠演员用眼神和动作表现出来。演员脚下来回跑着小圆场,双手左一下右一下做出往外轰的姿态,眼睛游动看着地上并不存在的“鸡”,这一套动作连起来做,让观众感觉真有一群小鸡被赶出门了。再如《红娘》里小红娘出门查看,见没有人看到小姐进西厢,高兴得跑回来报信,没想到门已经被关上了,她一头碰到门上,手下意识摸脑门,回头用眼神向观众做了一个惊奇表情,又做了一个关门状,然后转回去用手拍门,再止住。这个表演中没有门,头碰到门,一揉一拍,全靠演员用虚拟方式表演出来。
京剧的内涵很丰富,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有的剧展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如《金玉奴》;有的传扬忠义孝道,如《赵氏孤儿》;有的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西厢记》;有的是对忠君爱国的鼓励,如《岳母刺字》;还有对官员刚正不阿的歌颂,比如《铡美案》。
我的老师于淑敏有几十年的演艺历练,退休后,在梅葆玖先生的建议下,怀着对京剧的传承和热爱普及京剧艺术。除了教我们认真学戏,于老师还教我们认识京剧的博大精深,她告诉我们,京剧塑造的舞台形象是对中国女性最完美的演绎。
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给了我极大的影响。我们家每个人都喜欢看戏,不仅喜欢京剧,还喜欢黄梅戏、评剧。我对京剧的热爱,得益于老一辈的引领和传承。
姥姥说,太姥爷戎马一生,是一个京剧票友。太姥爷经常唱白脸曹操、董卓等角色。他嗓子好,声音宏亮,唱得特别准,道白吐字清晰。有一次太姥爷带姥姥去看他唱戏,太姥爷演《捉放曹》中的白脸曹操,怒冲冲抽出剑来杀人,杀完后太姥爷把刀很生气地插入刀鞘,结果太过着急没插好,刀掉地上了,看戏的都笑起来,姥姥觉得很丢人。
我的外曾祖父也喜欢看戏。1953年全家搬到北京,外曾祖父经常带姥爷去吉祥剧场看京剧,姥爷说他属猴,最喜欢看京剧《大闹天宫》,回来常常拿个棍爬上房顶,学孙悟空舞棍,打碎了不少房顶的瓦片,挨了不少骂。
每次听姥姥、姥爷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我们全家都会笑得前仰后合,一片其乐融融。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畅音阁上那块匾“导和怡泰”。京剧的确能带给人们“一团和气,怡悦泰然”,对京剧的热爱也将我和太姥爷、外曾祖父连在一起。所以说,京剧是有温度的传承。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