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生源多元化倒逼职业院校改革

[db:作者]  2019-12-18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近日,两则来自高职院校的新闻引发人们的好奇与关注。一则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电商专业的扩招生、来自渭南市潼关县的任娇,带着自己9个月大的宝宝来到学院报名入学。另一则是来自河南省南召县马市坪乡,81岁高龄的李志新与70岁的邻居孟庆立,同时接到了南阳农业职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分别被录取到园林园艺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成为学校“从未遇到过”的高龄学生。

    随着全国高职院校第二批“扩招”工作的相继结束,越来越多的“退下农新”(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人员进入校园,成为高职院校的特殊学生,其中不乏“带着娃、拄着拐、背着娘、揣着药(罐)”的学员。他们既是校园内一道励志的亮丽“风景”,又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

    不难看出,这些“扩招生”重返校园,很多人并非单纯冲着“获取毕业证书”而来,而是为了“继续深造”“学到真本领”。任娇曾在当地一家企业负责电商方面的工作,她想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毕业之后通过自己创业,把家乡的花椒、软籽石榴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增加自己和乡亲们的经济收入。而李志新曾经担任村支书,他非常期待到大学里学到更多实用技术,学会之后能够教给村民,带动村民技术致富。孟庆立是一名乡村医生,前几年把腿摔了,如今行走需要靠拐杖,无法继续行医,他想转行学习兽医技术,为当地村民服务。显而易见,无论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年逾七十的古稀长者,还是一心想着通过电商销售家乡农副产品的90后“娃娘”,获取一纸文凭早已不再是他们重返校园的初衷。之所以会克服重重实际困难坚持来校求学,是希望能够在大学里学到实用技术,学成以后有效转化为改变自己人生、改变家乡面貌的生产力。而这正是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广大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现实。

    当数以百万计的高职“扩招生”进入校园,当有目的的主动求学(求技)渐成主流,当个性化满足成为不可避免,高职院校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高职院校须重新审视和修正自己的办学定位与育人思路,而不能继续只讲“管理”而让“服务”缺位。学校的招生制度、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直至人才培养方案等,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办学定位、服务职能、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不久的未来,高职院校将不再纯粹地为同一年龄段的青年学生提供学历教育,而是为更加广大的社会群体提供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习得为目的、以人生改变为旨归的开放性的终身教育服务。高职院校迫切需要面对生源“多元”、学生综合素质差异较大、接受能力千差万别的现实,通过积极改变自身来适应复杂诉求,以让起点各异、目标有别、出路不同的各类学生(学员),都能在具有职教特点的环境中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各自所求。

    可以想见,以柔性化的教育服务替代生硬僵化的刚性管理、以差别化的教学安排满足个性化的深造需求、以相互约定的“受益增量”替代“一刀切”的“毕业标准”、以办学质量口碑替代毕业证书诱惑、以学习内容“个性定制”替代学校统一“安排”教学内容,终会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主流特色。

    (作者系浙江永嘉学院教授、副院长)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9-12-18/187802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