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前,因为斯霞老师在一次随堂听课后的举荐,我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一名普通学生,变成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新教师。在随后的13年内,我和其他教师一样,有幸能近距离地跟着斯老师,学教语文、学做教师。后来,我被组织调到南京市教研室做了5年教研员,之后又被调到市教育局工作。离开附小整整20年了,但斯霞老师那朴素而伟大的灵魂,像一本温暖而厚重的大书,一直珍存在我心灵的书房中。这部大书,在初读时,会像重读般亲切;在重读时,又如初读般新鲜。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离世已15年的斯霞老师当选共和国“最美奋斗者”。我在想:今天,我们向“最美奋斗者”致敬,最真诚的姿态应是什么?
最好的致敬是传承。那么在今天,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斯霞老师的什么呢?
像斯霞老师那样教语文
斯霞是语文教师,毕生从事母语启蒙教育。她对母语教育最具影响的贡献,是在“集中识字”广为流行时,独创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随课文识字”教学经验。她的典型课例《我们爱老师》,在1979年被拍成了新中国第一部小学教学纪实电影。她的“随课文识字”经验,至今仍在母语启蒙教育中熠熠生辉。原中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说:“斯老师的教学经验之所以有这样的生命力,是因为她站在了语言学习规律和儿童学习规律的交汇点上。”
斯霞老师教语文,不只是发展儿童语言。如果大家看过《我们爱老师》,从“祖国”一词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鲜明地体会到,她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也在发展思维,更在陶冶爱国情感。她的语文课,真正做到了文道统一、以文化人。一段时期以来,语文教改“钟摆现象”突出:这边“满堂灌”还未走远,那边“满堂问”又新装登场;这边疾呼“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实践的步”,那边“满堂练”就让语文课沦为了学朗读、学描写、学议论的“技术课”。语文课肩负着为人的精神发育打底的特殊使命。今天,我们像斯霞老师那样教语文,就是要让语文课真正在教书中育人,让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
语言是文化的化石。李光耀曾说过,语言政策会影响经济成功,甚至能决定国家成败。当今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特征日益凸显。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汉语也步入了世界的中心。让本民族的未来一代从小学好母语,事关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作为一名母语教师,就应当像斯霞老师那样,充分发挥母语教育的独特优势,注重学生文化传承,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为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扛起母语教育的学科育人责任。
像斯霞老师那样爱学生
斯霞老师的跨世纪影响,不单因其语文教学,更在于她“童心母爱”的教育品格。斯霞老师认为,所谓“童心”,就是要懂孩子,老师要学会像儿童那样去想问题;所谓“母爱”,就是要爱学生,要像爱自己孩子那样去爱学生。记得斯霞老师教《野兔》一课时,对野兔与老鹰搏斗的情景非常好奇:野兔怎么会踢死老鹰呢?很多孩子也表示怀疑。于是,斯霞老师就带着孩子去请教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的教授,印证了课文中的描述这才作罢。葆有和儿童一样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想象力,语文教学才能“童心闪耀”,老师和学生也才能在语文世界里心心相印。
教师的爱,既是一种直接的情感力量,也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斯霞老师的学生回忆说,班上很多同学,就是因为喜欢斯老师而喜欢上了语文,也学好了语文。我们做教师的,谁都想爱学生,也想得到学生的爱,如果我们能像斯老师那样,有一颗不老的童心和无私的母爱,那种浸润着童心与母爱的教育,就必然会温暖、深刻而恒久。斯霞老师的“母爱”,本质上是一种有原则、有智慧的专业之爱。斯老师常说,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孩子品德,学生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斯老师也常说,当老师的一定要爱每个学生。她不管是听我的公开课,还是听我的随堂课,课下总会关注:课上是否会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尤其是那些后进学生。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期,常听到斯老师感叹,现在小孩子课业负担怎么越来越重?斯老师去世后不久,我和袁浩校长一起,在北京听她的大儿子、清华大学孙复初教授说,老人家临终前最为惦记的事,就是要为孩子“减负”。
斯老师常说,老师的天职就是爱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童心母爱”,是历史的声音,更是时代的声音。今天,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童心母爱”写在新时代教育的旗帜上。
像斯霞老师那样当教师
2004年1月12日,斯霞老师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在她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而自豪。”这句话,并非豪言壮语,却是她平凡而又伟大一生的真实写照。1927年,斯老师中师毕业,她不怕冷嘲热讽,甘当“孩子王”;军阀混战、日寇侵华,她经历了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5年辗转7所学校任教;1958年,丈夫患肺病住院,她却忙于学制改革试验,白天教语文、算术,晚上在陪护丈夫之余还在备课、改作业,丈夫病逝时,她还在家访;“文革”期间她被批判,被剥夺了教育学生的权利,仍一心只盼走上讲台;1978年,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她为市教育局副局长,可她觉得自己更适合当小学老师,仍然天天到学校上课,直至1995年才退休。此后,作为学校顾问,她依然心系学校、热爱学生,单纯而又痴迷。
我常听到一些教育界的前辈感叹,当今有些名师,学校的讲台不常见影,外面的“舞台”却频频露脸;著述越来越厚,身价越来越高,非议也越来越多。一些名师公开课规则意识和公共责任感淡漠,公开课异化成个人秀场,选什么教材、上多长时间、合不合教学进度都比较随意。大家每每谈到这些情况时,就自然地想到了斯霞老师——这位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的一代名师,想起老人家一辈子守望校园的身影,想起老人家一辈子守望儿童的纯真,想起老人家一辈子面对名利的淡泊。大家不由感叹:当教师啊,真的不能只为个人生计,千千万万要牢记,我们肩上扛着的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今年教师节,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来到南师大附小,深情寄语南京要加快培养更多斯霞式人民教师。其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只是古都南京,整个中华大地,都呼唤更多斯霞式人民教师。斯霞教育品格将闪耀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辉!
(作者系南京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曾任南师大附小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