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具有多方面的目的和功能,例如,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确最重要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逐渐能够有自我导向,明确自己的现实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改进教学;等等。评价如此重要,却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而对科学探究的评价更是难上加难,成为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拦路虎”与“绊脚石”。在科学探究评价实施中,存在评价观念较滞后、评价内容轻能力、评价标准难操作、评价方式较单一、评价结果少应用、评价证据不牢固等公认的问题。
为此,我们围绕“如何研制与应用科学探究评价工具”这一核心问题,转变评价观念,建立新的科学探究评价范式。这也是对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等要求的落实,对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中“健全实验教学评价机制……2023年前要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依据”等要求的现实回应。
优质科学探究能力有何标准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规定,对科学探究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由此可见,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是科学探究评价的“定盘星”和“方向标”。
根据质量标准的要义,即对产品的结构、规格、质量、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遵循“突出重点、注重创新;梯度发展、指向高阶;水平适切、体现差异;清晰具体、易于检测”的基本原则,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等方法,制定了如下优质科学探究能力标准。
1.观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根据实际需要,使用放大镜和其他感官延伸工具;全面、细致地观察;发现事件的相互关系、规律等。
2.测量:选用适切的测量仪器;按照仪器使用规范进行操作;准确记录测量结果;科学、合理地分析测量误差。
3.收集与处理信息: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资料;基于价值判断、文献权威性等因素,筛选相关信息;选用适切形式对信息进行整理。
4.绘制:准确确定图表中的变量;选用适切形式的图表如表格、坐标图、条形图、柱状图等展示数据;在图表中表现出某种关系,如线性关系、比例关系等。
5.预测:根据已知因素;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与科学方法;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估计和评价。
6.分类:基于一定的标准或理由;分类合理、科学;结构化地呈现分类结果。
7.比较:基于一定的标准或维度;抓住被比较对象最为本质的异同点。
8.类比:把不同的两个(两类)对象进行比较;明确两个(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点;明确其中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属性,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相似的其他属性的结论。
9.转换:科学、合理;转换前后两个变量的作用效果相同。
10.下定义:语言完整、简洁明确、具有概括性;要严谨、科学;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11.归纳:基于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
12.推理:基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结论);推理过程科学、严密。
13.解释:依据必要的科学知识;有逻辑性;与观察、测量、计算的结果相一致;为如何检验解释提出建议。
14.控制变量:准确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所有其他变量受到控制或者为常量;说明因变量如何随着自变量变化。
15.建立模型:按照科学研究的特定目的;用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再现原型客体本质关系;明确模型限定的运用条件和范围。
16.提出问题:表述清晰;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指向认识与探索自然界中的现象、规律等;问题结果暗含着一定的理论假说;提出多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17.提出猜想与假设:提出猜想;建立简单的假设;陈述的理由是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学过的科学知识、生活经验等;陈述的理由与提出的猜想和假设保持一致。
18.制定探究方案:设计实验方案,即针对探究问题与假设,准确运用科学思想方法,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具有可操作性,具有一定创新性,如对教材中的实验设计进行合理改进、提出一些新想法等。实验设计思想,即明确研究对象,精准运用科学思想方法,并能说清具体应用,明晰实验设计中的其他关键问题。设计实验记录表,即表格中记录的变量准确、齐全,呈现方式清晰,便于记录。
19.操作与获取证据:实验操作规范;科学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数据记录真实、及时、完整;关注与记录实验中的“意外”情况。
20.分析与论证:对获得的数据进行重整或作图处理;从不同的视角对数据(包括通常认为的无效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解释;合理分析实验误差,正确区分误差与错误。
21.得出与评估结论:结论能够准确、严谨、概括地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与“提出的猜想假设”相对照,注意到与预期结果不一致性现象,并作出合理解释;除教材中的结论之外,力求能有其他的新发现。
22.表达与交流:书写探究报告或制作展板或其他成果表达,内容完整,应包括科学探究主题、科学探究各要素、科学探究过程与结果反思等,突出科学探究过程与科学思想方法,清晰、简洁、美观,善于与同伴合作,既能尊重合作者,也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交流能力,即能简要、清晰、有逻辑地进行讲述,能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并交换意见。
基于标准研制科学评价工具
不难理解,以上标准既是提升科学探究评价工具研制质量的指标与要求,也是指导教师研制科学探究评价工具的支架。可以说,优质科学探究能力标准,是有效破解评价这一老大难问题的“撒手锏”。
针对如何研制科学探究评价工具、怎样证明研制方法的有效性等问题,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团队研讨、实证检验等方法,研发出科学探究评价工具,研制可视化技术路径(见图表),由表现性评价任务与基本要素分析(PTA)检核量表两部分组成,包括设计流程图、质量分析表等思维工具,表征了研制的思考视角、思考过程、思考方法,将理念、思路、标准巧妙整合于研制过程中,具有双标引领、一致性设计、循证检验等特征。实践表明,可视化技术路径不仅有助于提高评价工具研制质量,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认知压力和工作负担。
用科学评价工具促进探究
学—评—教视域下的科学探究教学评价观,是对评价本质以及评价与探究教学关系的新认识,概要地讲,就是“评探合一,以评促探”。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将评价工具嵌入科学探究,一直是个难以破解的科学探究教学评价难题。为此,我们遴选若干个试点区域,开展将评价工具嵌入科学探究的课堂教学课例研究、基于评价工具的科学探究能力测评等,从中归纳出四种以评促探范式,使得研究成果得以大规模地有效推广。
针对课堂探究,主要有“量表置放式”和“生成量表式”两大范式,具体包括量表前置、量表后置、前生量表、后生量表等四种实施方式。不管是“量表前置”还是“前生量表”,都注重运用量表来引领与促进科学探究;不管是“量表后置”还是“后生量表”,都注重运用量表反思与改进科学探究。采用不同的课堂探究方式,学生思维深度与探究有时会有所不同。究竟采用何种方式为好?要以“用时少、思维深”为原则,综合考虑探究主题、目标定位、学生情况、课时分配等因素,在不断的科学探究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从而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最佳探究方式。
针对学能测试,主要有“达标考核式”和“调研展评式”两大范式,重在获取与应用科学探究评价大数据。前者以评价学生科学探究基本能力为主,侧重实验操作考查。后者以评价学生科学探究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主,侧重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
综上所述,对科学探究评价研究与实践探索,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评价应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评价结果有效应用等关键性问题,成效显著,如填补了教科书配套科学探究评价工具的空白,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等,为破解长期存在的教学评价难题作出一定的贡献。
(蒋永贵系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金京生系浙江省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教研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30年我国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的浙江经验研究——基于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BHA19014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