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彩斌
数学特级教师,现为杭州市时代小学校长,浙教版新思维小学数学教材副主编。多次获得国家、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出版《怎样教好数学——小学数学名家访谈录》《唐彩斌与能力为重的小学数学》等专著10余本。
《教学选择:从矛盾对立走向依存融合》2019年3月20日
刘祥
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仪征中学,“三度语文”首倡者和践行者,江苏省教育科研优秀教师,“长三角”地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出版了《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追寻语文的“三度”》《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等专著。
《追寻“生命在场”的语文教学》2019年3月27日
王春易
生物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曾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省部级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已出版《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选课走班100问》等专著。
《课堂重建:帮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2019年4月10日
罗滨
化学特级教师,现为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委员会委员、义务教育和高中化学课标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成就学生中促进自身成长》2019年4月17日
龚志民
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倡导“教师即教材”的教学理念,开创了“课例文学”的教学反思文体,探索作文教学法的改进与创新。已撰写出版多部教育教学著作。
《寻求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智慧》2019年6月5日
张韶龙
物理特级教师,现任教于上海南汇中学。倡导基于对话式教学的“五味·三能力”课堂,曾荣获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上海市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等奖项,已出版《笃行润物释理 对话导航探究》《教育的物证理治》等专著。
《润物释理,“对话”改变课堂》2019年5月22日
刘姗
音乐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小学,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艺术素养。近年来,其教学论文及教学案例多次获奖。她执教的课例曾获全国“一师一优课”一等奖、全国名师优质精品课一等奖。
《巧设音乐情境 塑造美好心灵》2019年6月12日
赵长河
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中国教科院丰台实验学校。提倡并践行语用式语文教学。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参加和主持多项国家、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编出版《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程》。
《语文教学怎样踏上语用的正道》2019年9月4日
钱永昌
物理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厦门外国语学校,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主持的专题项目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福建省特等奖。曾多次获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发表及获奖论文40余篇。
《物理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潜能》2019年11月20日
邢成云
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山东省北镇中学,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曾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师德标兵等称号。两次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及专业重点期刊发表教研论文180多篇。
《整体化教学:课堂直指学生思维发展》2019年12月11日
2019年课程周刊“名师反思录”栏目共遴选了10位名师,其中一些是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的教学名师。与往年相比,这些教师学科覆盖面更广,更有个性,敢破敢立,他们不但在实践上勇于探索,还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主张,他们一直走在追寻个性化教学智慧的道路之上。
寻求个体化教学智慧 彰显个性化教学风格
有人说,很多名师的课听过一次就难以忘怀,因为他们不走寻常路,他们的课堂个性张扬,教学风格有着鲜明的个性化印记。
龚志民上课特别投入,讲陶渊明时会身着唐装登上讲台,讲荆轲刺秦王时他会模仿荆轲的动作“扬眉剑出鞘”。他说,自己小时候从收音机中听单田芳的评书很上瘾,就买了单田芳的书,结果找不到听评书的那种感觉。口语是流动的瞬时艺术,而文字原著是凝固的、耐人回味的文字艺术。那时就明白:好听,不等于好看。他认为,语文课先是用来听的,好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应留下让人回味的、代表自己风格的“代表课”。真实的课堂教学不会十全十美,设想与实操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一堂好课,从构思到教学,无论多么认真,教师仍常觉意犹未尽。多年来他一直探索完善“课例文学”,并试图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来促使自己的课堂艺术日臻圆融。
在钱永昌的课堂上,学生会经历各种快乐或艰难的“制作”过程。钱永昌认为,时下中学物理课堂存在着机械灌输、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气息,学生自主活动很少,致使学生不会活学活用,最终培养出的学生不会反思,不懂质疑,更无从谈创新。为克服这些不良倾向,钱永昌在物理教学中开展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围绕项目活动,解决真实问题,在应用物理知识和解决问题中建构物理核心概念,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他发现,在物理教学中,只有教师成为身体力行的创新示范者,学生创新的火苗才会被点燃。比如,经常遇到实验器材操作不方便、实验演示效果不理想、实验器材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钱永昌自己动手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进,不仅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促进了本校师生的创新风尚。近年来在国内外科技创新大赛、发明比赛上,学生频频获奖。
立足学生发展需求 寻求教学方式创新
课堂是教学的第一现场。优秀的教师能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与学科素养的提升。相反,题海战术与机械灌输则可能将学生的创造力萌芽扼杀于摇篮之中。纵观名师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名师都是课堂变革的积极倡导者。
王春易特别欣赏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她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把学生当作容器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自主能动性就无法得到激发,学习能力很难提升;教师只有“教学生学”,将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才能探索知识的本源,追寻知识的归宿,成为真正的实践者和创造者。王春易主持了“聚焦学生的学习:教学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研究”课题,更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践行了教学方式的变革。
张韶龙经过30余年的教学实践感悟到,真正的教育变革发生在课堂之中。“知识、能力、素养”三者兼顾是时下我国教育的发展诉求,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则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达成这个教学目标,他一直在摸索动静结合、坚守传承与开拓创新并举的新型课堂。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他逐步完善了基于对话式教学的“五味·三能力”课堂,注重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逻辑严密能力和流畅表达能力。在“对话式教学”的课堂中,在学生的心中,教师是可以倾诉心里话的朋友,是懂得欣赏自己的家人,是愿意与自己分享快乐的伙伴。师生在平等与和谐的对话中,在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中,在教师引导学生将支支吾吾的懵懂话语转化为学术语言的过程中,提升着彼此的生命质量。
对照新课标与核心素养 重新规划课堂教学路径
新课标发布以来,各学校在践行新课标过程中努力寻找校本化的道路,各学科课堂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名师的课堂创新路径各有不同,有的是从某一点切入,各个击破,有的则是重新绘制教学“蓝图”。
刘姗发现,“音乐好听音乐欣赏课难上”一直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能提升学生的鉴赏力,但对于一般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欣赏课却有着更大的难度,在赛课、公开课等场合,选择上音乐欣赏课的教师少而又少。个中原因或许与当今少儿音乐教育面临的难题直接相关。刘姗在以下三个方面对音乐欣赏课进行了改革创新:利用学生好奇心创设鲜活情境、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表演、利用对话激发学生创造力等,由此带来了音乐欣赏课课堂的巨大变化。
赵长河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三者的基础。后三者,必须通过前者落实。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重心还在于“运用”,即“语用”。语用才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扎实地践行语用性教学原则。语用性语文教学,主要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活动来落实。这种做法不是弱化语文教学中“读”的能力,也并非罔顾“读”的能力及要求,而是强调要通过书面“写”的活动或口头“说”的活动,呈现、落实和强化“读”的收获。
多年来,邢成云一直致力于整体教学的构建。最早受孙维刚老师6年大循环的启示,做出了自己初步的设想,把初中三年内容统摄起来,实施整体化教学。近年来,在强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在课堂实践与教学研究的不断对接、反复求证中,邢成云提出了“整体统摄·快慢相谐”的整体化教学主张,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直面当下教学难题 寻找个人成长新的增长点
很多名师在文章中谈到,教学难题与学生困惑迫使他们思考,也成为他们改进学科教学的最初的“导火索”。这也是他们个人成长的起点。
近年来,刘祥常思考一些令语文教师尴尬的问题。比如: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语文?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中的很多人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课?语文课真的很重要吗?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一定是“语文”吗?琢磨的时间长了,便想寻找一个能够给自身带来宽慰的“参考答案”,用以暂时消解对语文这门课程以及语文教师这个职业的虚幻感觉。
唐彩斌自言,从教25年来,从一线教师到教研员,从教材实验者到教材编写者,从学科教师到学校管理者,无论岗位调转、身份变化,始终专注于小学数学的实践与研究,一直直面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为找到“他山之石”,他曾经对国内外30多位数学教育专家进行访谈,与全国各地的教师朋友广泛交流。对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他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那些看似矛盾的教学对立面,并非一定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正在走向相互依存的融合。有撞击有融合,正是走向智慧的起点。
罗滨说,工作近30年,从一线教师到教研员,从教学副校长到校长,从兼职教委副主任到担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这些经历让她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教育与教学问题。从化学教学到课程标准研制,从每天和学生在一起到每天培训教师,从自己努力上好课到帮助其他教师上好课……丰富的阅历让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师生的成长。